安徽鳳臺縣劉集鄉硤山口村離縣城3公里,地理位置獨特,為千里淮河第一峽,上游淮水受硤山口峭石阻攔,迂回沖刷而下水流急湍。這里有種馳名中外的寶貝——淮王魚。


淮王魚亦稱淝王魚、鮰皇魚,魚體粉紅色、背部灰色,最大可長到20市斤,是淮水中的特有珍稀物種,是我國珍貴食用魚類,有“水中活化石”之美譽。淮王魚對棲息環境有著十分苛刻的要求:一是流水湍急之處,二是石頭之間,三是深潭之上。淮王魚素有“淮上筵席之珍”的美譽,其肉比豆腐還要細嫩,湯比雞汁還要味美。這道菜已經列入了《中國菜譜》,稱為“奶汁淮王魚”。
硤山口的黑龍潭由洪水沖擊形成,長200米、寬100米左右,深約16米,即使淡水季節也有急流沖過。這里洪水到來時水深20多米,河床巖石上多有河藻、小河蚌等,為淮王魚提供了豐富的餌料。這種魚高度集群,夏季成群到處覓食,4~6月在急流中產卵,冬季則家族結伴棲息于水底層、巖洞、岸穴越冬。由于物種稀有,價格不菲,漁人多有捕撈,加上淮河的環境污染,淮王魚幾近絕跡。
今年60歲的詹可和是20世紀80年代鳳臺縣劉集鄉硤山口村支書。他是喝淮河水長大的樸實農民。詹可和自幼生長在峽山口,對淮王魚有很深的感情。他發現隨著淮河污染日趨嚴重,加之過度捕撈,淮王魚的生活環境遭到巨大破壞,數量急劇下降,已瀕臨滅絕。詹可和認為自己有責任有義務去拯救淮王魚,“絕不能讓它毀在我們這代人手中!”拯救淮王魚是一項大工程,面臨巨大風險,弄不好會竹難籃打水一場空。當地很多村民得知老詹的壯舉后都說他傻:這種無名無利的苦差事,何必出這個風頭冒這個險?可詹可和堅持認為,即便傾家蕩產繁育失敗也問心無愧,這樣對得起哺育祖祖輩輩的淮河母親河。
1995年夏天,在基層工作了20年的詹可和從村干部崗位退下來。他苦口婆心說服兒子詹同連把長期從事工程施工的積蓄全部拿出來,又傾盡畢生積蓄,再四處籌資數十萬元,和村里簽訂了承包50畝魚塘的合同,蓋了20多間廠房,購置各種儀器設備,還聘請了幾名專家。1996年春,投入上百萬元的淮王魚繁育基地與淮王魚研究所同時宣告成立。
詹可和成了大忙人,開始了漫長的人工繁育淮王魚之路。詹可和和兒子詹同連一道,翻閱了大量水產養殖書籍,請教了多名水產專家和近百位老漁民,了解淮王魚的生活習性。為了模擬淮王魚的生長環境,詹可和先是用與淮王魚習性相同的一種魚苗進行研究、反復試驗。試驗成功后,他又天天乘著船到淮河里去尋找淮王魚的蹤跡,觀察其生活環境、食性等。1996年冬天,詹可和花很大代價從鳳臺硤山口水域中捕獲十多尾小淮王魚。他把這些寶貝分放在幾個小池子中精心照料。可第二年魚兒不但不見長,還死了幾條。隨后他調整了飼料配方,將池水水樣送到環保檢測部門查驗出營養結構與有害成分比例。通過一年多的摸索飼養,他發現淮王魚對水質要求比較高,特別適合在含氮量比較低的靜態水中存活。
詹可和的這份堅持推動了政府部門加大對珍稀水生物淮王魚的保護力度。淮南市漁業行政主管部門下發公告:1997年成立的位于硤山口附近的淮王魚自然保護區全年禁漁。
詹可和經多方奔走呼號,許多老專家被這個老農民傾家蕩產挽救珍稀物種的執著精神所深深感染,答應提供支持。隨后,淮王魚研究所陸續與上海水產大學、安徽省水產技術推廣總站等權威部門建立技術依托關系。詹可和還邀請上海水產大學博士生導師王武教授和他的學生到研究所來現場指導,破解淮王魚等魚類養殖繁育技術難題。
2000年春,詹可和從上海水產大學以及安徽省、淮南市、鳳臺縣水產技術推廣等單位請來一批精干力量,組建成立拯救淮王魚項目協作小組。2001年,這些資深技術人員相繼攻克了淮王魚種魚培育、催產、孵化等技術難關,成功繁育出淮王魚魚苗,并研制開發出“淮王魚”專用飼料配方,成功拯救“淮王魚”。中國水產養殖界為之沸騰!
淮王魚獲救了,此時的詹可和又開始了新思考:如何使淮王魚的養殖從實驗性質走上規模化、商品化,使這一珍稀魚類重新走上老百姓的餐桌?詹可和再次投入巨資,模擬“淮王魚”的自然生長環境,修建了標準種魚苗塘、商品魚精養塘,還相繼繁育了江黃顙、鳳淮魚等特種親魚培養塘200多畝,成立了鳳臺縣特種魚養殖示范基地。2004年,基地初步形成了年產10噸淮王魚的規模。商品淮王魚售價400元一公斤,滿足了上海、南京、徐州等大城市星級酒店對這種珍稀魚類的需求,同時也為這種珍稀物種的延續提供了雄厚技術保障。市場消費火旺,皖北許多規模養殖場對養殖淮王魚產生濃厚興趣。現在詹可和的淮王魚種苗和商品魚非常暢銷,每年獲利近80萬元。他不僅陸續還清了借款,并有了一定積蓄。
靠魚發財并非詹可和走上挽救淮王魚之路的初衷,“只有讓魚兒回歸大自然并安全生存適應大自然,才是我拯救淮王魚的最終目的!”2002年開始,隨著淮河水質變好,詹可和每年都向淮河放養幾千尾淮王魚。人工繁育淮王魚難度大、數量少,但到2012年底詹可和已累計無償向淮河放養淮王魚5萬余尾,價值數十萬元。
2013年8月,當地漁民在縣城附近的淮河與支流永幸河交匯處,捕到一條近2公斤重的肥碩淮王魚。這說明淮河水質已經顯著改善,更表明自然狀態下的淮河硤山口保護區已經成為淮王魚的樂園。得到這個消息,詹可和很激動。他花1000元買下這條魚,用網箱把它養在魚塘里。
淮王魚放養大功告成了,現在詹可和又開始研究起了淮王魚的歷史文化。他在漁場創辦了“硤石山莊”,意在將淮王魚的歷史文化和淮河文化、美食文化融入其中,供世人分享。
如今胖胖的老詹常一人站在雄偉的淮河大壩上極目四望,一邊是無邊無際的平疇沃野金色麥浪如潮,平靜而盡顯嫵媚。另一邊是柔靜伸展的淮河水天一色,鷗鷺翔集翩翩起舞。面對滾滾河水思緒萬千,他由衷地告訴筆者:“只要每個人都能提高保護環境和生物的意識,人類今后就不會走那么多彎路。其實我做的并不多,只是想給子孫后代一個交待。以后我還會一如繼往的觀察淮河水質,等到它完全的能夠讓淮王魚適應生長時,我就會把我繁育的魚苗每年投進淮河2萬尾,但愿我能看到重現淮王魚王者風范的那一天!”
(據科學種養 文/張阿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