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資》記者黃敏 宋心怡
農業現代化這篇大文章,貴在堅持,勝在實踐,贏在互惠。大浪淘沙,變者為王。想要在行業立穩腳跟,就需要大膽創新,不斷實踐,超前布局,搶占先機。中農集團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作為行業里創新變革的領先者,旗下中農普惠金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致力于構建現代農業產業的共享生態圈,將互聯網技術和金融服務惠及農業產業鏈上的薄弱環節,讓農資消費更加便捷,讓農業生產更有效率,讓農產品流通更具效益,讓農產品交易更有價值。
在科技創新、產業融合已經成為當今世界經濟發展大趨勢的今天,中農控股是如何轉變思路,開辟出嶄新天地的呢?近日,《中國農資》記者對中農集團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中農普惠金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曲道偉進行了專訪。

《中國農資》記者:中農普惠金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在什么背景下成立的?
曲道偉:作為國內農資流通龍頭企業,中農控股一直在探索行業新的發展模式和新的發展方向,這種探索跟中農控股的業務轉型有著密切聯系。中農控股業務轉型的大方向是從農資流通商向農業綜合服務商的角色進行轉變,這也是全國供銷總社賦予中農集團的一個重要的任務。
為了在行業發展的大潮中開拓出一片新的天地,把握行業發展脈搏,及時進行業務轉型,中農控股一直在進行著探索。2014年搭建了農資電商——農惠網平臺,在技術上達到供銷一家,累計投放中國農資品牌系列產品26個、品種200余個,線下已簽約70個事業伙伴,覆蓋14個省、186個縣。在做農資電商的過程中,我們也在思考,中農有一個大‘帽子’,這就代表其很難與終端接觸。通過這兩年做差異化產業以及做農資電商的探索,中農跟新型農業種植主體、種植大戶接觸得越來越多,發現種植端的痛點越來越深刻。對此,我們也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在此基礎上,我們不斷構思新的業務,轉換思維,把頂層的業務放到了下面去,由原來的從上至下發展為從下至上,先從種植戶的需求入手進行倒推。
在推進的過程中發現,這其中存在著一定的矛盾:首先,中農做的是農資端,進行農資供應,對農戶來說主要是產前環節;而在農戶種植過程中,有些痛點貫穿了產前、產中、產后整個過程。當下制約著種植戶發展的兩大難點:第一是賣的問題,如何將農產品以合適的價格售賣出去,得到一定的收益;第二是錢的問題,如何有錢去種地,特別是對種植大戶來說,這一點顯得尤為重要。歸結起來,就是農戶不能種出好的、成規模的農作物,這是最核心的問題。如果能提升農作物品質,并成規模種植,種植戶的收入一定會有所提高。收入上去了,信用、自有資金便會給生產提供更大的支持,資金問題也能夠解決。作為農業服務商,中農所有服務的焦點就在于如何幫助種植大戶種出成規模的好作物,然后才能解決賣的問題、錢的問題。我們認為,及時發現農民生產種植時遇到的問題,針對痛點、難點尋找突破點才是發展關鍵。為此,中農考慮是否可以利用在行業內的經驗來試圖破解這樣的困境,這就是中農普惠成立的背景與初衷。
《中國農資》記者:請介紹一下中農普惠如何破解行業困境?創新發展模式的亮點體現在哪里?
曲道偉:通過不斷摸索,我們想到了解決難點的重要抓手——將種植經驗輸出,這也是中農普惠創新發展模式的亮點所在。所謂種植經驗輸出就是把農作物的種植過程標準化。對于農作物、農產品來說,出售難存在的很大一個問題就是非標的問題,生產過程非標、種出來的產品非標,在流通的環節就會遇到很多問題,如定價不統一,售賣存在不公平現象。而我們就是想通過種植經驗的輸出使農業的生產過程標準化,最終生產出來的農作物相對來說標準化,這是我們設計商業模式非常重要的一個點,也是問題的癥結所在。
針對癥結我們想到了三個解決方向:第一,信息化、數據化,即通過信息化實現整個生產過程的數據化。中國地域廣闊,農村數量多,農業相對來說較為分散、生產較為碎片化。想要實現全國性的業務,跟農民打交道成本太高,不夠經濟,而信息化、數據化則是跟農民打交道成本最低的一種方式——將分散的數據進行整合,實現遠程交流;第二,對農民的生產過程應用信息化進行管理。對于種植大戶來說,管理需求是實際生產過程中的剛性需求。土地面積大、種植作業范圍廣,需要使用管理工具來實現最便捷管理;第三,數據的沉淀。使用管理工具進行管理后,會有數據的沉淀。如在什么時間節點干了什么事情、種植的過程中什么時間節點用了什么肥料、什么時間節點進行了剪枝、什么時間節點進行了采收等等。數據沉淀下來后,中農普惠對后期數據進行整理,對整個生產過程進行分析與評判。舉一個例子,使用管理工具分別在內蒙古及河南種植馬鈴薯,在種植過程中通過信息化技術購買農資產品,并借助機械化設備適時使用。豐收后采集馬鈴薯的個頭大小、質量、形狀等,得到相應的數據。數據沉淀形成數據庫,通過對大量數據的分析和對比,抓取需要的信息得到農作物種植模型。模型會提供種植數據信息,指導農戶在合適的溫度、合適的種植節點、合適的土壤環境干合適的事情,最終通過合理的種植操作種出好東西。這一系列就是我們的核心產品——“慧種地”平臺數據化工具。
“慧種地”工具專注種植精細化管理及大數據應用,是中國農業種植第一管理軟件,致力于解決種植領域諸多痛點,通過大數據讓種植管理更加規范、高效,讓個體性的經驗主義成為標準化、可復制的科學化模式,從而最大程度的降低農業種植成本和種植管理風險。通過“慧種地”管理平臺,將擁有十幾年種植歷史的老農與剛開始種植管理的新農的經驗進行數據化整合,形成種植管理模型。農戶可參照對比模型進行種植管理,實現經驗輸出。
從2017年5月份至今,“慧種地”系列工具:
覆蓋了533萬畝耕地面積
涉及2132個種植主體
17個品類59個品種農作物示范基地面積88萬畝
《中國農資》記者:中農普惠作為一家專注農業種植和資金融通服務的農業互聯網公司,在金融服務方面如何助發展?
曲道偉:種的問題解決了,接下來就要解決錢的問題了。通過慧種地精細化種植管理應用平臺,實現農業種植全過程數據化、可視化,從而有效降低金融風險。結合中農集團的業務模式,從肥料環節切入,以在互聯網金融、征信系統、農資流通等領域的相關優勢為基礎,為規模化種植企業與農資流通企業,提供個性化農業金融服務,中農普惠共設計三款金融產品:社農貸、光合貸、經銷貸。
社農貸產品是以中農集團基層配肥站為觸點,通過中農普惠配套的業務管理信息化工具,在業務推廣過程中,提前獲取農戶用肥信息及貸款意愿。由配肥站站長在線推薦貸款購肥農戶,并承擔30%-100%的擔保責任,中農普惠在線審核,給出授信意見。同時,通過信息化工具,多維度匹配優質的外部金融機構,完成貸款授信和發放。配肥站基于訂單進行原料采購和排產,成品交付農戶時,農戶可通過手機掃碼確認收貨,中農普惠金服管理平臺則根據收貨確認信息,自動確認農戶貸款資金的支取,完成貸款發放,并將資金定向支付給配肥站。貸款臨期時,中農普惠金服平臺將自動向農戶推送還款提醒,貸款到期,農戶可通過手機支付工具(支付寶或微信)實現在線還款。同時,中農集團可根據配肥站提前采集的訂單集合原料采購需求,充分發揮公司的業務及行業優勢,對原料供應進行統采統配。
光合貸是與“慧種地”種植管理平臺關系最為密切的金融產品。種植基地通過應用中農普惠“慧種地”種植管理平臺,形成種植數據。同時在線提供核心業務伙伴(如產品收購方)的相關信息及歷史合作信息。中農普惠通過“數據+業務”的方式在線審核貸款申請。中農普惠金服管理平臺根據“慧種地”數據,按種植流程及種植過程風險,自動分解貸款總額,形成不同的種植階段的貸款產品,同時將貸款需求信息與金融、保險機構的要求進行在線匹配,金融機構線下盡調,提供授信并放款。金融、保險機構通過“慧種地”系統了解基地種植數據及分析結論,中農普惠依托農業行業資源,給種植基地在線推送行業信息,輔助基地規避市場風險,協助金融機構進行貸后管理。光合貸獨有的“工具+數據+業務”的風控模式,覆蓋傳統金融業務在規模化農業種植領域的盲區;通過信息化工具,高度協同、整合相關資源,通過“優質農資供應企業+種植技術+農產品收購企業+金融+保險”的整體解決方案,提高貸款通過率,優化貸款結構,提升貸款效率。
通過“社農貸”“光合貸”規模的不斷擴大,經銷貸以工廠歷年的經銷商數據為風控驅動,結合經銷商資信評估為工廠提供杠桿,通過動態監管產品來進行風控,借助工廠財務及業務系統數據或簽署多方合作協議形成資金流通閉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