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倪浩
在中美貿易摩擦不斷加劇的背景下,人民幣走勢格外受到關注。2日,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報6.3670,為1月25日以來最低點。在岸邊人民幣和離岸人民幣兌美元匯率,近十個交易日也持續下跌。與此同時,美元指數近來逐漸走強。有市場分析認為,人民幣或將再次進入中長期貶值通道。但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早前曾表示,人民幣匯率機制由供需決定,中國不會以人民幣貶值來應對貿易爭端。
2日,在岸人民幣收報6.3602,較前一交易日貶163個基點,離岸人民幣跌勢更甚,日內最低點較昨日收盤價跌超200余點。路透社報道稱,五一假期期間美元指數繼續擴大漲幅,人民幣中間價受此影響下跌,人民幣市場價也有補跌跡象。
東北證券在日前發布的研報中認為,人民幣的貶值動力正在逐步形成。東北證券在研報中分析認為,一方面是由于中美貨幣政策的微變化引起的,因為美元加息預期未改;二是因為中美貿易摩擦帶來了中國貿易順差收窄的預期,從而形成市場對人民幣預期可能偏向貶值方向。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研究員張超2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認為,隨著美元指數的走強,人民幣跟隨日元、歐元被動貶值是一個正常的市場表現。但張超否認人民幣兌美元將步入貶值通道的說法。“前期人民幣兌美元一路上漲,是美元過度弱勢的一種表現,現在人民幣匯率的走勢則是對美元的一種修正。”張超認為,人民幣未來的走勢主要取決于國內的經濟基本面,中美貿易摩擦對人民幣匯率走勢并不會產生直接影響。▲
環球時報2018-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