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秋紅
近年來,雖然我國證券市場日益規范化和合理化,但相對于西方國家而言,起步較晚,也存在較多問題,如:規章制度的不健全和不完善,信息不對稱,監管力度不足等。這些問題的存在給上市公司管理者進行盈余管理提供了空間,導致了一系列的會計信息披露失真現象。在國內外會計研究中,盈余管理已然成為了重要的研究對象。我國會計學者通過借鑒西方研究成果,在結合本國情況的基礎上,進行了眾多討論和實證研究,發現上市公司為了達到各自不同的目的,都普遍使用盈余管理手段。
通過對盈余管理的定義與相關的理論分析,盈余管理的特征如下:
企業管理層,可以決定企業會計政策的選擇和企業經濟業務的發生時間,被稱之為盈余管理的主體。
盈余管理的客體,是企業向外公開報告的盈余,包含利潤以及凈利潤等,而會計數據成為盈余管理最終的對象。
盈余管理對會計數據的作用,著重體現在會計報告中的盈利數據方面,而不是企業的真實盈利狀況,運用一次性的補貼收入,非經營性的損益等情況,稱之為臨時性的盈余。
盈余管理手段的方式較多,主要有以下幾種:經濟業務產生時間的控制,會計方法的應用,會計政策的選擇等。
管理目前執行盈余管理,著重是為了達到自身利益,而一些不具備到企業運營決策的利益相關者,如持有較小股份的股東,債權人等,都是企業“發展”路上的犧牲者。
盈余管理不僅會降低會計信息的準確性和相關性,而且還會在一定程度上阻礙市場經濟的健全穩定的飛速發展。在市場經濟仍存在的前提下,僅僅是通過法律、政策、規則等手段,是不能完全消除盈余管理的。(陳其末,2003)盈余管理是一些環境因素和管理當局主觀意識相作用而形成的產物。在此,我將盈余管理形成的原因分為以下幾點:
因為會計信息不對稱,發展成為了盈余管理。假如對稱會計信息使用者就能真實的了解該企業的生產經營狀況,當管理者提供虛假的會計信息時,便能輕易識破??梢?,在這種情況下,管理者進行盈余管理也是徒勞。但是在現實情況中,會計信息的提供者及使用者,不具備信息對稱的情況。這些不對稱既表現在時間上,也表現在內容上。由于管理當局在向外公開提供會計信息上處于有利的地位,而信息使用者比較被動,因為不能直接介入企業的運營過程,沒辦法知道管理當前的策略,只能利用會計報告了解清楚企業的問題。會計信息不對稱主要有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這兩種類型。因此,會計信息不對稱將會導致管理者利用信息優勢,來實現個人最大化利益。
從會計準則的角度思考盈余管理,清晰的可以了解,準則的制定具有局限性。如果能有一套與企業經濟業務相對應的會計準則,就能讓會計實務,更具備科學合理性能。在會計準則的指導下,企業不具有會計選擇的情況,從而就不會產生盈余管理,但這樣的假設,在目前的社會是沒辦法成立的。首先會計人員,在進行企業經濟業務的會計處理中,經常會涉及職業判斷和會計政策選擇,會計準則允許職業判斷,這種職業判斷,對盈余管理的產生造就了可能。其次,現在的會計準則所具備的理論基礎不夠成熟,制定的模式還具有局限性等原因,為盈余管理的產生提供了條件。
監管制度不健全、懲罰強度不夠是目前我國證券市場所存在的明顯問題。有關數據表明,在12年里,因盈余管理的原因,遭到證監會處理的上市公司不到100家,但在這12年里,上市公司對外提供的會計報告則不少于2萬份,這意味著,證監會對盈余管理監管力度不夠,到現在被發現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也不過是少部分。(姚樹榮、王志芳,2002)目前,證監會主要依靠警告、罰款等手段來懲罰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為,很少對直接負責人追究刑事責任和民事賠償責任。得與失的嚴重失衡,使得越來越多的上市公司愿意進行盈余管理,以達到提高企業經濟收益或出于某個目標的目的。

我國企業進行盈余管理的動機分析:
人的行為受動機的支配。因此,在研究盈余管理時應首先從動機入手。西方會計學者Watts和Zimmerman在對盈余管理動機進行研究時,提出了獎金計劃假設、債務契約假設和政治成本假設。通過結合中國的資本市場狀況,可以發現我國盈余管理產生的動機主要有以下幾點:
為促使管理者能盡最大的努力更好工作,并維護股東的權益,股東往往會采用報酬激勵的手段。但這種激勵手段的實施,通常會產生兩種情況:(1)如同股東所期望的那樣,管理者今后的經營活動向股東的目標靠近。(2)管理者置此激勵手段于不顧,盡可能的在任職期間謀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如報酬、升職等。可見,管理者有動機來進行盈余管理。
另外,管理者離職前會為了取得高額獎金而使用盈余管理手段來調增會計報告利潤。同理,當企業經營業績持續下降,管理者害怕面臨解雇的危機,也會利用盈余管理來修飾企業的業績。
在我國,資本市場動機是企業進行盈余管理的主要動機,常見的有以下三種:
1、首次公開發行股票(IPO)動機。
在我國,由于上市可以使企業更方便地籌集到資金,提高企業的知名度和資產的變現能力,所以現在越來越多的企業想要取得上市資格。根據《公司法》和相關證券制度的規定,企業若想取得上市資格,就必須滿足在最近三年內連續盈利的要求。這使得那些為了上市,但又達不到規定要求的企業,通過使用盈余管理的手段來粉飾財務報告,強行達到上市標準。此外,企業上市所能籌集到的資金額由股票發行量和股票發行價格兩要素決定。在股票發行量一定的情況下,為了取得最大限度的資金,只能通過提高股票發行價格,而新股發行價格與市盈率有很大的關系,而市盈率的大小受到政府的管制,這樣每股收益的大小就成了決定新股發行價格多少的決定性因素。(張芳芳,2009)所以,使用盈余管理來提高每股收益,進而取得股票高定價,成為企業進行上市申請時常用的手段。
2、配股和增股動機
我國上市企業進行再融資的過程中,往往通過配股和增股的方法。但是證券市場對想要再融資企業的收益率有硬性規定:上市公司想要申請配股,需滿足最近3年的凈資產收益率都不少于10%的要求。上市公司的財務報告會隨著我國配股政策的變化而變化。(陸宇建,2003)上市公司為了達到再融資的標準,會選擇一定的盈余管理手段來滿足要求。
3、避免虧損、維持上市的動機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和中國證監會公布的《虧損上市公司暫停上市和終止上市實施辦法》的規定:“上市公司第三年度連續虧損的,自公布第三年度報告之日起,將被暫停股票上市。若暫停上市的公司在寬限期內的第一個會計年度繼續虧損,中國證監會便會終止該企業繼續上市?!鄙鲜性跀U大企業生產經營規模,取得更多的融資金額等方面有這重要的作用。若被取消上市資格,將會給企業帶來莫大的損失。為了避免被退市的危機,上市公司存在強烈的意愿進行盈余管理。我國上市公司中普遍存在以下現象:(1)當上市公司首次出現虧損時,為了推遲因賬面虧損而被證券機構管制的危機時間,最常使用調增企業收益的盈余手段。(2)當首次出現虧損時,進行調減收益的盈余處理,再在之后盈利的年份里,采取使收益能顯著增加的盈余處理,從而避免因連續三年虧損而被迫暫停股票上市的狀況。(陸建橋,1999)
4、提高企業形象動機
上市可以提升企業的知名度,成為證券市場上股民關注的熱點。管理者的聲譽和能力往往與企業的形象相關聯,如果上市公司經營狀況不理想,甚至出現虧損情況,那么公司的股票便會列入“垃圾股”名單,企業的形象也會大大受損,此時,企業將面臨投資者拋售股票的危機。因此,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不僅有助于吸引投資者、提升股票價格,還可以在激烈的市場競爭處于有利的位置。為了達到提升企業形象的目的,管理者常常采取盈余管理的手段,來提高企業業績,給公眾樹立良好的形象。
主要措施有:
1、建立一套規定明確、合理合法的高質量的會計準則體系,避免管理者再次利用準則“漏洞”來進行盈余管理。
2、修改當前的會計準則,特別是在會計政策選擇上,應更加規范,且對一些主觀判斷較強的會計政策的運用上增加約束條件。
3、制定會計信息披露規則,用來明確上市公司需要披露的信息內容、時間、方式等,減少信息不對稱。
機會主義行為的形成可歸因于兩點,一是我國對上市公司監管比較寬松,二是市場監管缺乏連續性。(張天成,2008)對此,我們可以通過增強注冊會計師的獨立審計能力、轉變會計師事務所的監管方式、加強政府對財務報告修飾的監督等防范手段,來加大對企業的外部監管。
由于上市公司進行盈余管理所產生的收益將遠大于因盈余管理而付出的代價,很多企業愿以身試法,可見,我國對盈余管理的處罰強度較小,需要加大懲罰力度。
我國證監會規定:“上市公司連續三年虧損,暫停上市,若在寬限期內仍不能扭虧為盈,將終止上市。”面對這樣的制度規定,迫使那些即將面臨退市風險的上市公司鋌而走險,采取盈余管理的手段來“美化”財務報表。此外還有一個誘使企業進行盈余管理的原因是:獲取增資配股資格。該資格的取得需企業滿足最近三年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不低于10%的規定。所以,證監會應對上市公司退市、再融資規定進行改革,在綜合評價中增加銷售增長、經營現金流、賬面凈資產等指標,以此來降低上市公司操縱利潤指標的積極性。
在西方,盈余管理已有二十多年的研究歷史,并已取得眾多的研究成果,發現,盈余管理不僅是一個會計問題,它還是個涉及公司治理、績效評估、報酬激勵等方面的管理學和經濟學問題。在我國,仍需“成長”的市場經濟和仍需完善的監管制度以及不斷腐敗的管理層,給上市公司進行盈余管理提供了廣闊的空間?,F如今,盈余管理已成為越來越多的上市公司獲取私利、規避虧損、維持上市的主要手段,而其表現形式也逐漸呈多元化、復雜化趨勢發展。
本文立足于我國獨特的社會經濟環境,通過對企業盈余管理行為的系統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一)盈余管理在幫助企業提高價值、形象、激勵企業管理者等方面有著積極的意義,但要掌握好一個度,不然會影響上市公司會計信息的準確,影響使用者的決策判斷,不利于股市的正常運行,從而阻礙證券市場可持續發展。
(二)我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存在的主要原因有:會計信息的不對稱、會計準則的局限性、公司治理結構的不完善、市場監管制度的不健全等。得知這些原因后,我們可以采取完善會計準則和公司治理結構、加強監管和懲罰力度以及改革上市公司退市、再融資規定等措施。
(三)盈余管理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客觀必然性,我們不應將其完全消除,而是應該控制在一個可以被接受的范圍內。
當前,盈余管理已成為國內外會計學者研究的重點課題之一。在對其今后的研究上,我們可以試著從多角度、多方面來探析,以求更加全面地來了解企業盈余管理行為,從而達到將其控制在可接受范圍內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陸建橋.中國虧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實證研究[J].會計研究,1999(9).
[2]陸宇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動機及其治理對策研究[J].管理科學,2003(4).
[3]寧亞平.盈余管理的定義及其意義研究[J].會計研究,2004(9).
[4]孫艷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動機·手段·對策[J].財會通訊,2012(8).
[5]魏明海.盈余管理基本理論及其研究述評[J].會計研究,2000(9).
[6]魏明海,譚勁松,林舒.盈利管理研究[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