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正英

成本會計課程在會計專業課程體系中處于非常重要的地位。與其他課程相比成本會計課程有下列幾個特點:
課程中的每個章節內容前后關聯性強。教材內容也是按產品成本核算的前后順序編排,首先介紹要素費用的核算、輔助生產費用的核算、制造費用核算和生產損失的核算,然后介紹生產費用在完工產品與在產品之間的分配、介紹產品成本計算的各種方法,最后是成本會計報表的編制與分析。成本會計教材內容前后章節內容融會貫通,知識結構系統性強。上述任何一個環節的內容未掌握好,就很難正確計算出產品成本。成本會計的這一特點要求學生必須全面掌握成本核算各環節的內容,并能加以靈活運用,否則將無法勝任成本會計工作,不能為企業提供有用的成本核算信息。
成本會計課程本身為一門應用型課程,強調運用成本會計核算的基本方法處理企業所發生的有關成本費用的經濟事項,強調理論能學以致用。成本會計崗位是企業財務管理部門中一個重要的會計崗位。成本會計的主要工作是對日常生產經營過程中發生費用進行歸集、分配,并計算出完工產品和在產品的成本。除了履行上述成本核算職能外,還要履行成本預測、成本決策、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等職能。此外,在進行產品成本核算前,還要對企業的生產過程、工藝流程、財務制度等進行深入的了解,只有這樣,才能對成本核算原理、核算方法及成本分析等內容有一個較好的認知。因此,它是一項實務操作性很強的課程。
成本會計課程的這一特點是其他課程所無法比擬的。一是方法多,如制造費用有四種分配方法,生產費用在完工產品與在產品之間分配有七種方法,產品成本計算方法有品種法、分批法、分步法、分類法和定額法等。二是公式多,如要素費用的分配、輔助生產費用分配等,每一種費用的分配都涉及若干種公式,如計算分配標準的公式,計算分配率的公式,計算分配結果的公式等。三是表格多,如要素費用的分配,輔助生產費用的分配等都要在費用分配表中完成,生產費用在完工產品和月末在產品之間的分配需在產品成本計算單中完成。學生容易被眾多的方法、公式、表格混淆思維,產生畏懼情緒,從而失去學習的積極性。
目前大部分高職學生學習表現的特征主要為:學習目的不明確、自主學習的習慣未形成、學習能力參差不齊和理論學習與專業實踐不能較好聯系等方面。這些特征導致了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并不能充分認識成本會計的重要性和實用性。
此外,不少學生往往由于基礎知識掌握不牢固,基礎會計和財務會計知識不扎實,不了解產品的生產工藝過程和生產中的要素消耗項目,缺乏“系統”的觀念,計算能力相對較弱,學習中遇到相關的會計計算與處理就不知從何下手。如對生產費用和期間費用區分不清,對各項要素費用歸集與分配似懂非懂,對平行結轉與逐步結轉理解不透,對各種成本計算方法的認識模棱兩可等,因而十分害怕學習成本會計,畏懼意識較強,學習興趣不高。
成本會計課程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專業課程,近年來高職類院校都在強調成本會計的實際操作性,如在課程設置、課時安排、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上進行了改進,也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但是在成本會計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上仍存在如下問題:一是在理論教學中,仍以傳統的講授為主,學生的學習缺乏自主性;二是實訓書為實訓的主要介質(而非真正的實踐場所),使學生只能接觸書上的表格而不是實踐中才會有的各種憑證,表格等,從而使學生不能了解實際工作中成本會計的真實情況。
師資素質的高低對教學質量好壞有著重大的影響。成本會計是一門系統性強、實踐操作性強的課程,要求教師要有基礎會計、財務會計等會計專業知識的同時,又要熟悉企業各方面情況。而目前高職院校大部分成本會計教師雖學歷都較高,但教學師資的層次、水平與高職教育的發展需求相差較遠。大部分會計專業教師都是直接從學校到學校,理論基礎不錯,但實踐功底較差,對企業生產工藝流程、生產組織特點以及管理要求都不太了解,在實際教學中很難把理論和實務有機地聯系起來。此外,“雙師型”教師大部分都是應試型的雙師,即通過參加考試取得經濟師或會計師等資格,是講師和會計師的疊加或是講師和經濟師的疊加,而并非是來自工業企業的有實踐工作經驗的會計人員,他們依舊不精通企業會計實務操作程序。
對于成本會計課程的考核,大多數高職院校都是采用期末卷面閉卷筆試的方式,并以這次考試成績作為判斷學生的學習好壞的主要標準,注重結果的考核而輕視過程性考核。這種考核方式與成本會計課程的教學目的不相適應。
成本會計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課程,從教學目的上看,該課程要求學生首先掌握從要素費用消耗到產品成本精確計算的全過程,而這一過程又具體體現于大量相互聯系的表格當中,具有較強的系統性、整體性、邏輯性和嚴密性,在整個過程中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終將影響產品成本數據的真實性。所以僅僅通過期末卷面問答,并不能客觀地反映學生的掌握水平,也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
第一課對能否讓學生對一門課程的學習產生興趣至關重要。在第一課的教學中,可以通過播放短片或P P T設置的情境,如播放企業產品加工過程的錄像或者幻燈片,讓學生先直觀地了解企業真實的產品生產過程。然后在此基礎上引入“為什么要學習成本會計” “什么是成本會計”“怎樣做好成本會計工作”這些成本會計教學中最核心本質的問題激發學習興趣和潛能,為后面的教學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
在教學方法上, 應從以教師為主體的知識灌輸型向以學生為主體的素質能力培養型轉變,多種方法靈活運用,實現成本會計教學形式和效果的高度統一,突出教學的“職業性”“應用性”和“實踐性”。在理論教學中可以運用如項目教學、案例分析、模擬教學、演示教學、圖示教學等方法,增強學生與老師的互動,學生與學生的互動,以提高學習的趣味性。
成本會計的實訓應建立科學、完善的教學體系。該體系應包括四個環節:第一個環節成本會計書面實訓,側重各章節知識點的熟悉,可以通過平時的理論講解,分章節穿插進行。第二個環節是成本會計崗位實訓,利用真實的經濟事項和數據,根據成本會計崗位具體的工作內容和職責,仿真成本核算,并在成本核算的基礎上,完成成本會計的其他職能,使學生完整認識成本會計崗位的全貌。第三個環節是會計綜合實訓,目的是使學生明確成本會計在整個會計體系中的地位作用和內容。第四個環節是實習單位成本會計崗位實訓,高職院校應組織學生前往實習單位,對實習單位的成本會計崗位先見習甚至安排學生進行行實習。經過四個環節的成本會計實踐,使學生在掌握成本會計理論知識的基礎上,提高成本會計的實踐操作能力。
成本會計教師實踐經驗不足是高職院校普遍存在的現象。針對這一普遍現象,高職院校可從下列幾方面入手,積累教師的實踐經驗。一是可讓年輕教師利用一段時間到企業帶薪鍛煉,讓其了解企業的實際情況,包括生產過程、成本核算的實際情況等。二是在不影響教師本職工作的前提下,鼓勵教師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活動,成立科研攻關小組,為企業出謀劃策在幫助企業解決成本管理上存在的問題的同時,相應提高了教師自身的實踐能力,并獲得一定實踐經驗。三是鼓勵和支持會計專業教師到企事業單位或會計師事務所兼職,以便增強教師的閱歷,鍛煉他們的業務能力,提高會計教學水平和理論研究水平。總之,高職院校應積極探索提高高職院校教師會計實踐水平的途徑,建立一支真正意義上的“雙師型”師資隊伍。
高職院校會計專業主要是培養技能型會計人才,著重于考核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所以,根據課程特點與目標,應采用以考核知識的應用、技能與能力水平為主的,形成理論考試與實踐技能考核相結合的課程考核模式,以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首先,注重期末理論考試命題的科學性。在命題中轉變傳統考試管理,樹立以“能力測試”為中心的考試觀念,通過多種題型考核學生的成本核算的綜合能力,注重學生職業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其次,注重對實踐能力的考核。把平時會計實訓的成績作為技能考核成績,這樣能夠約束學生重視實訓,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最后,注重教學過程的考核。教學過程考核內容包括學生的出勤情況、平時作業、課堂討論等。
上述內容為筆者對高職成本會計教學的幾點思考。高職成本會計教學的改革是一項長期且艱巨的任務,需要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不斷創新。作為高職院校會計學專業的核心課程之一,成本會計教學必須適應新的形勢,在課程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和考核評價等方面都要加以改進, 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培養適應時代需求的會計人才。
參考文獻:
[1]于富生,黎來芳.成本會計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
[2]曾馨瑢,段雪梅.成本會計課程教學改革研究[J].會計之友,2009(5).
[3]李玲.高職《成本會計》教學改進與教學思路探析[J].商業文化,2012(10).
[4]鄒志艷.高職成本會計教學問題剖析與改革途徑選擇[J].商場現代化,2012(6下).
[5]葛杰.也談交互分配法下輔助生產車間實際費用的確定[J].時代經貿,2017(27).
[6]劉瑛.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在企業財務管理中的運用[J].時代經貿,201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