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鴻武
重視高校的智庫功能并推進智庫型科研機構的建設是中國高校這些年出現的一個新現象,各方面談論得比較多,看法不盡相同,也有了一些實踐方面的嘗試。在我看來,今日中國高校要不要、能不能建設智庫,與其說是一個可以坐而論道、思辨爭議的理論問題,還不如說是一個現實中遇到的、真切存在的實踐問題。
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高校雖然有很大的推進與發展,但是總體上跟不上快速發展的國家與時代需要。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并非高校發展得不快、發展得不好,而是因為中國本身發展得太快了。中國這30多年的經濟與社會、政治與外交、國計與民生都有了根本性的變化,這個快速的變化過程是許多人未曾料到、卻又都親身經歷著、感受著的。這個快速變化著的國家、社會和時代在發展過程中必然面臨許多新問題、新挑戰、新需求,而要解答這些新問題,應對這些新挑戰,滿足這些新要求,必然需要有知識的創造與理論的創新,需要有來自高校的主動支持與積極參與。在此背景下,近年來中國社會的方方面面,無論是國家與政府,還是企業與民間,或者百姓與官員,對高校的功能與作用,對高校提供的知識形態、理論體系、人才特征,都有了新的期待,產生了更高的要求。
30多年的快速變化使得在今日的中國,高校與國家、高校與社會、學術與現實、科技與經濟等方面的關系結構都有了巨大的變化,它們的互動方式、交往形態都需要重新定位、重新梳理、重新適應。
社會需要與時代需要一定會推動中國科技與知識創新的發展與進步。總體看,今日的中國,今日的中國社會,比以往任何時代都更需要知識與思想,更需要大學與科技,這是推動近年來高校快速發展的基本動因。近年來,因為國家總體經濟發展水平的提升,因為國家快速發展所積累的巨大物質條件的投入,中國高校獲得了相當大的發展,有了明顯的進步。無論是持縱向的自我比較的歷史眼光,還是持橫向的與其他國家比較的國際視野,最近30多年來中國高校的總體性進步與快速發展是有目共睹的。但另一方面,高校本身的發展始終跟不上國家和時代發展的步伐,高校的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知識創造總體上不能很好地滿足國家與社會的需要。
可以這樣說,今日中國高校之所供給,與社會之所需求,始終普遍存在著相當程度的不協調、不對稱、不對路的現象。這大致是高校智庫建設問題的提出并受到國家鼓勵與倡導的一個重要原因。強調高校建設智庫功能,可以理解為高校的思想、知識、人才的“供給側改革”,是要讓高校提供給國家和社會的思想、知識、人才產品的結構與內容本身,能更好地、更直接地、更有效地適應和滿足國家與社會的多方面需要。
推進高校建設智庫,不是說高校的功能與作用都要作智庫轉向,更不是忽視高校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功能而都去做政策咨詢與社會服務。在我看來,今天提出高校智庫的功能與作用,主要是解決如下幾方面的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高校的學科建設、思想探索、理論創新、知識積累、人才培養如何更好地以國家和社會需要為中心來進行,以適應和服務時代的需要為中心來推進。圍繞著這些中心,不是說不要基本理論與單純基于研究者個體愛好與興趣的自由研究,而是說從國家的支持與期待的角度看,肯定會更重視和支持那些關注國計民生、服務國家發展戰略的思想探索與知識創造、科技創新與技術突破。也就是說,這是一個基于國家和社會需求導向而產生的高校發展新動力與新方面。至于說作為個體的學者,當然可以在自己的選擇范圍內做基于個人興趣愛好的研究工作,可以在自己的象牙塔中繼續做自己愛好的、個體性、基礎性的研究工作。我想,今天的中國,應該有更多元、更開放、更自信的學術環境與氛圍,讓不同的人選擇自己的研究領域與研究方式,但國家和社會本身確實有明確的服務導向與期待。
第二個問題是如何通過智庫建設或智庫功能的發揮,延伸和拓展今日中國高校的各學科建設所創造的思想與知識、科技與人才的“價值鏈”,拓展高校理論成果和實驗成果的“服務區”“外溢區”,讓高校的思想與知識創造有更廣闊的服務社會的通道與空間、機會與可能。而這樣一種延伸與拓展,可以反過來讓高校學科建設獲得更好的外部平臺、發展資源與提升動力。因而高校的學科建設與智庫建設,應該是一體兩面,是可以統一起來的。
“價值鏈”是一個經濟學上的詞,其基本途徑是提升自然資源或初級產品加工水平,增加附加值,或拓展服務與應用范圍。比如,今日的非洲國家,可以通過對自然資源的產業化、工業化過程而獲得附加值高的加工制品、工業品。大學的人才、知識、思想與成果,雖然不同于經濟學上的資源與商品,但也存在延伸其“價值鏈”的問題。知識與思想的探索需要長期積累與獨立探索,需要學者們潛心靜思的個體研究,這是無庸置疑的。但另一方面,過去時代,一些大學研究者長期封閉在象牙塔中,以自我為中心,過度標榜“我思故我在”,以標榜追求純粹的思想自由與精神獨立來掩飾自己脫離時代、脫離人民的缺陷,這方面的情況是普遍存在著的。還有的知識與思想創造雖然很有價值,但停留在課堂上、書本中,停留在實驗室與研究室里,在自我循環中自說自話。
今天我們應更多地從時代與社會的角度來思考大學的價值與意義、功能與作用,以社會為中心,以人民的關切為中心,以國家的需要為中心,換句最淺顯的話來說就是“以用戶為中心”,通過自己的實踐與行動來體現大學的功能與作用。我們不僅倡導“我思故我在”,更倡導“我行故我在”,努力去行動、去行走,重踐履、重實踐,用實踐來證明你能行、你有用,你才有價值,你才能存在。高校倡導智庫功能,發揮智庫的作用,就是要在高校的象牙塔與火熱的社會生活之間搭建起一些橋梁,提供一些通道,拓展一些空間,讓兩者有更多的機會對話、互動、溝通與轉換。
現在的問題是我們如何形成一個好的體制與機制,來讓高校的學科建設與智庫建設形成互為補充、互為因果、互為支撐的良性結構,這需要有很高的學科建設和智庫建設的智慧以及辦學境界,也需要研究者們有開闊的心胸與開放的眼光。從浙江師范大學非洲研究院這些年的發展經歷來看,高校智庫建設與學科建設是可以形成互為支撐、互為動因的良性關系結構的。
浙江師范大學非洲研究院的發展,本身就是一個探索思考和實踐的過程。我們一開始并沒有明確提出要建設成為智庫,最初的目標是建設一個新興的學科,有中國學術特色的“非洲學”,因為中國的非洲研究長期落后,人才短缺。但在建設過程中,我們感覺到中國的非洲學要建設起來,要建設好,形成自己的道路,必須扎根于中國與非洲的大地,解決中國與非洲關系全方位發展的現實需要問題。
這些年來的工作實踐讓我們感受到中國的非洲研究距離非洲的現實、距離中非關系的現實是比較遠的,研究者們往往脫離非洲,從書本到書本、從概念到概念,照搬西方的話語與概念,用人家的知識來解釋中國的實踐,研究成果不對路,無用的情況比比皆是。
這些年在建設非洲研究院、建設非洲學科的過程中,我們一直主張和鼓勵科研人員深入到真實的非洲大陸和中非合作的實踐中去,研究成果要對中非的國計民生改善有幫助、有增益,這也是一個中國讀書人應該具有的基本理念,一種悲天憫人的情懷。因而在非洲研究院建設過程中,我們比較早地往智庫建設的方向推進,將學術研究與服務國家、人民和時代結合起來,這可以說是非洲研究院這些年取得建設成效的一個重要經驗。

圖1 《高校智庫建設的理論范式和實踐創新》書影
《高校智庫建設的理論范式和實踐創新》是“浙江師范大學非洲研究文庫”新增系列“非洲智庫研究與思想系列”中的第一種書,以非洲研究院10年建設的經歷為基本個案,考察近年來中國高校學科建設與智庫建設的一些基本問題,并加以理論上的初步思考與歸納提煉。我想,一個學術機構、一個學科的建立,10年時間還是太短,得失如何,成敗怎樣,現在還不好說,恐怕只有留待后人去評論總結了。但本書中所寫多是身邊發生的事情,也是我們平時經常面對、討論、解決的問題,因而書中討論的與其說是理論問題,不如說是實踐問題,而實踐過程本身總是充滿挑戰和不確定性。非洲研究院這10年的建設經歷,或可作為當代中國高校學科建設的一個案例,一個先行探索過程,若有什么經驗,后人或可借鑒,會比我們做得更好,若有什么教訓,后人也可汲取,不犯同樣的錯誤。如此,我們這10年的努力值了。
浙江師范大學地處浙中金華,學校后面是北山,龍潭深幽,群峰巍峨。在金華10年,時時登北山而遠眺,臨龍潭而靜思,更多的時候是大家結隊而行,遠赴非洲辦智庫論壇,行思想之旅,探知識之路。這里錄一小段文字于此,紀念這段歲月。
新年復登臨,
歲月又遠望。
路途千嶂阻,
勒石安可期。
2017年7月5日于金華北山智者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