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銘
許多富有社會責任感的印度電影人,他們用自己的作品來為印度女性大聲疾呼。銀幕上的吶喊和反思,投射到現實世界中砰然有聲,《巴霍巴利王》《摔跤吧!爸爸》等都從各自角度塑造出獨立堅韌、具有反抗男權意識的女性形象。
被譽為“印度良心”的阿米爾·汗,連續兩部作品都是站在女性立場,為她們不公遭遇發聲。《摔跤吧!爸爸》里的兩個農村女孩,排除萬難,成長為女摔跤手,才得以擺脫早早嫁人生子的傳統命運;《神秘巨星》里的少女和母親,也是不堪忍受父親的家暴,不愿遠嫁異國他鄉,選擇靠自己的歌聲來把握命運。這些現實主義題材影片,同阿米爾·汗的訪談節目一樣,聚焦印度社會重男輕女的弊病,用銀幕的悲喜劇來鼓舞印度女性。
印度電影這種關注女性的趨勢,不僅出現在國際化的寶萊塢和現實題材影片中,在南印度“托萊塢”出產的古典題材中也有體現。《巴霍巴利王:終結》中,就有非常強勢、獨立的印度古代女性,角色的豐滿程度甚至超過男主角。片中的希瓦伽米太后以英明督國,卻一念之差釀成大錯,最后不惜用自己的生命來補救;兒媳提婆犀那公主,不僅美貌溫柔、武藝高強,還擁有堅韌的性格和獨立的思想。她敢于藐視男權,不屑獨裁的國王,甚至有一場保護女眷、怒斬指揮官“咸豬手”的關鍵戲份。
早些年印度女演員只是給男明星陪襯的花瓶,偶爾有一部控訴女性悲慘命運的《火》,上映后還遭到保守勢力的攻擊。如今像《炙熱》和《紅粉驚魂》這類呼吁婦女保護的作品越來越多,還出現《廁所革命》這樣用喜劇形式關注女性生活質量的作品,讓更多人意識到她們在家庭和社會上遭遇的歧視。這些影片多少能抵消強奸案給印度形象帶來的負面效應,但要建立真正文明的法律制度、消除腐朽的傳統惡習,銀幕下的印度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環球時報2018-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