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杰
摘要:在所有的歌聲中,只有合唱能成為人的共有旋律。如果合唱能夠走進每一個人的生活,那么,整座城市便奏響了最美的交響。
關鍵詞:業余合唱;凝聚人心
在我國民眾的文藝生活中,作為外來文藝形式的合唱藝術稱得上是高雅藝術了。從上世紀初開始,合唱被我們創造性地運用在“五四”青年文化運動中,運用在解放戰爭、抗美援朝的行軍路上,又運用到社會主義建設初期的勞動生產上。合唱變成了大眾的歌詠,歌詠中又加進了合唱的因素,于是,合唱也被我們簡化、中國化了。
隨著祖國經濟的騰飛,國力的提升,文化精粹得以傳承,合唱藝術結合著中國文藝、中國精神的特征,聲音更優美,聲部更豐富,題材更廣泛,風格更多樣,而作品所傳遞的感情更是有了中國情韻及時代感。
業余合唱是因與專業合唱相對應而界定的,所謂專業合唱是指受過音樂學院(音樂系)系統的聲樂訓練,擁有完美的聲樂技巧和全面藝術修養的歌唱家群體,從事以“合唱”為主業的藝術工作者,他們通常以國家級或者省級軍隊及相關部屬、直屬樂團或合唱團形式,從事商業演出和專業交流活動。當我們界定了“專業”合唱的存在形式、藝術品質、表演方式之后,業余合唱的層面和空間就呈現出來。
企業職工合唱活動就是其中的一個層面,它主要是由企業中的干部、工人、歌唱愛好者組成,他們有著較好的身體素質、良好的文化修養,較好的聲樂條件。通常情況下,是在企業工會的協調組織下,有專職文藝干部或聘請問專業文藝工作者擔任指導和指揮的業余合唱團,其活動的宗旨是凝聚企業精神,弘揚企業文化,展示企業風采,既有產業實力,又有隊伍基礎,是社會業余合唱活動的“生力軍”。
合唱組織的另一個層面是老年合唱活動。在中國人口老齡化日益明顯的今天,老年合唱陣地成為社會文化的一大景觀,他們中間有退休的工人、離休的干部、離開講臺的教師、告別實驗室的科學工作者、醫護工作者……他們的職業生活中可能沒有實現歌唱的夢想,同時藝術實踐又不多,但喜歡和希望歌唱是他們的共同愿望。老年合唱活動使千百個老年人找回了夢想,回到了青少年精神世界來。隨著我國老齡化時代的到來,老年合唱活動因其參與者最多、陣地最穩定、社會最關注等特點而成為業余合唱的一大亮點。
合唱作為一種高雅藝術形式,不僅顯示出群聲的協和濃度與宏大的人聲音響,更能以其特有的途徑和方式滿足許多有樂感、有聲音條件的音樂愛好者產生從事音樂活動的愿望,這類合唱群體,大多是由核心組織者聯絡各界音樂愛好者、專業音樂工作者的加盟,或擔任其藝術指導或直接常任指揮,合唱團的人員年齡結構基本在25-50歲之間,其職業類別主要是醫護工作者、公務員、自由職業者,也有不少教師,這是一個真正意義的業余合唱群體,他們的活動宗旨,在長期排練實踐中得以體現。
大音樂家貝多芬曾說“音樂能使人類的精神爆發出火花,音樂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學有更高的啟示”。音樂是聽覺的藝術,是情緒的藝術,它的變化是無窮無盡的,音樂可以活躍人的思維,啟發人的思考,發展人的智力,培養人的發散性思維,透過優美、和諧、充滿想象力的旋律,會引導人們在其他領域的廣闊天空里翱翔,開拓人們理性思維的空間,引發人們創造性的遐想。
“合唱”這類活動要求歌唱者有較高的組織紀律性和合作精神,彼此配合的默契就可以使歌唱者認識到團隊合作的重要性,從而積極、主動地融入其中,學會根據自己的特點給自己定位的同時,發現和合理發揮團隊各隊員的優點和特質,鍛煉管理和領導能力,為將來走向成功奠定基礎。
漫漫歷史長河中,一代又一代音樂家們創作了多少令人心潮澎湃、心曠神怡與傷痛欲絕的曼妙音樂,即使你把全世界最優美、最華麗的詞語全部用于對音樂的贊美也不為過!所以,音樂是天籟、是心聲,古人稱之為金石之音或千古絕唱。那么,音樂的美來自何處呢?這個問題是美學屆永久的問題。但是,有一點是人們所共知的:音樂的美來源于其中包含的豐富變化,即:動。音樂的變化非常豐富,有音高的變化、節奏的變化、音色的變化、速度的變化,同時還包括結構、和聲、復調、配器以及演奏、演唱形式等諸多變化,它需要歌唱者用心、耐心、恒心,更需要對于生命的真心,對于情感的愛心,以及熱愛生活的火熱之心。
綜上所述,業余合唱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和藝術領域的一個方面,在中國的傳統(包括外來藝術)藝術形式中,擁有最大的學習群體、表演群體和參與界別。
正因如此,它不可能是一種高不可攀的無可挑剔的純藝術,它無時不刻帶動著群眾的喜好、大眾的口味、普及的狀態,包括政府寄希望于它的藝術與輿論的導向作用,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作出了不可估量的歷史貢獻。
合唱作為一種群眾性極強的集體文藝項目,具有凝聚人心的力量,在我們努力建設文化大省的過程中,非常需要這種文化凝聚力,萬眾一心、一心一意謀發展,讓生活在這片熱土之上的人們具有真正的幸福感。
因此,作為一名文藝工作者,關注合唱藝術的發展,以飽滿的熱情,學習的態度融入業余合唱活動的探討與實踐中去,是義不容辭的社會責任和藝術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