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經過一輪嚴格的招聘測試,原為山東省菏澤市一中高三語文教師的我,終于成為馬薩諸塞州貝勒蒙特一所公立中學的漢語教師。該校校長馬丁·西蒙先生是一位談吐詼諧的長者,在我正式任教那天,他煞有介事地叮囑我:“Ms Ma,你可要當心點兒,那些自以為是、能說會道的學生或許會給你出難題的!”
我并未把西蒙校長的話放在心上。那天,當我第一次來到漢語班時,教室里人聲嘈雜。
要讓這些散漫慣了的學生安靜下來,顯然不是老師喊一句話就能辦到的。我不動聲色地轉過身,在黑板上工工整整地寫下了3個足有臉盆那么大的粗體漢字——馬晶晶。這一招果然見效,那些嘰嘰喳喳的學生很快安靜下來。
“馬晶晶——這是我的名字。”我指著黑板用英語開始自我介紹,“我來自中國,畢業于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并取得華盛頓大學心理學碩士學位。今天,我能站在這個講臺上,是十幾名應聘者中的唯一幸運者。當然,在座的同學也很幸運,因為你們有了一位值得信賴的中文老師!”
我充滿自信的開場白贏得了學生們的尊敬,他們交頭接耳,對我投來了欽佩的目光。與中國學生在課堂上較為拘謹的情形相反,美國學生在課堂上極為活躍,他們發言既不舉手,也不站起來,表達自己的觀點時也頗有個性,他們選修漢語課的動機讓我大開眼界:“聽說漢語是世界上最難學的語言,這正是我要研究漢語的原因……”“地球上中國人最多,所以我對漢語有強烈的好奇心。”
突然,一個叫內森的同學沖著我大聲嚷道:“我想請馬老師先回答一個問題,你對美國人最感興趣的是什么?”
我稍稍思考了幾秒鐘后答道:“我覺得美國人注重自我價值,強調個人奮斗,許多美國人都有創新和冒險精神……”內森同學接過我的話茬兒說:“馬老師說得不錯,但你漏掉了很重要的一條,我們美國人最喜歡的一樁事——演講!”
內森接著得意揚揚地說了起來:“演講需要口才,在我們美國,口才、金錢、計算機被視為生存的三大法寶!我之所以選修漢語,就是為了豐富自己的語言,將來有一天,我要到中國的大學去演講!”
鑒于11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漢語基礎,我決定將生動形象的中國成語引入到漢語教學中。
一次,我在講解“提心吊膽”時,邁克插話說:“中國語言也太夸張了,把心臟和膽囊都掛起來,那人肯定死得快!”還有一次,我正繪聲繪色地講解“暗送秋波”的含義,內森一臉壞笑地說:“馬老師的眼睛會暗送秋波。”讓我哭笑不得。這些伶牙俐齒的美國孩子思維敏捷,他們在講中國話時能大膽引用中國成語,盡管有些成語用得不太準確,但敢于開口、敢于嘗試的學習態度無疑鍛煉了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
2016年5月,在馬薩諸塞州“中學生演講大賽”中,內森榮獲了中文演講一等獎。他在題為“好口才贏天下”的演講中,多次引用中國成語,如“一言九鼎”“先聲奪人”“胸有成竹”“茅塞頓開”等,這些生動形象的成語為他的演講增色不少。“演講明星”內森也一度成為眾多學生眼中的“酷小子”。
在美國學校工作期間,我發現美國中學生普遍存在重“音、體、美”,輕“數、理、化”的現象。
我曾問數學老師丹尼斯,為何學校如此看重學生的口才,丹尼斯不假思索地回答說:“道理很簡單,這些孩子將來無論是當律師、政治家或經商,他們可能不需要數學、物理,但肯定需要口才。”我曾旁聽過一堂“30秒鐘訓練”的語文課,對此感受頗深。所謂“30秒鐘訓練”,就是讓學生練習在30秒鐘內當眾作“自我介紹”。語文老師蘇珊對同學們說,無論是在社交場合結識新朋友,還是在求職時向雇主推銷自己,你都必須爭取在30秒內給對方留下好印象。
那些自命不凡的學生爭先恐后地發言了。在短短30秒鐘的自我介紹中,有人稱自己天生是當電影演員的料,大學畢業后會進軍好萊塢;有人炫耀自己智商過人,遲早會成為比爾·蓋茨那樣的人物;一個叫克林頓的同學詼諧地說,他日后會入主白宮,但不會惹上緋聞……在同學們發言的過程中,蘇珊始終在認真傾聽,并不時以點頭、微笑等肢體語言鼓勵發言者,這堂課上,一些口才不錯的同學得了A。
一個周末,內森同學的父親沃爾森先生邀請我去他們家做客,一見面他就夸我“教學有方”。原來,沃爾森先生經常去中國洽談生意,會說一些簡單的漢語。
從沃爾森先生口中得知,內森上小學時性格內向、不善言談。好在小學老師及時采取了措施,安排能說會道的同學與內森做同桌,并經常鼓勵他參與課堂討論。在老師和同學們的幫助下,內森逐漸走出了說話怯場的陰影。
談及兒子不久前獲得演講一等獎的事,沃爾森毫不掩飾內心的喜悅:“你知道嗎?在美國,那些靠口才生存的節目主持人最受歡迎和尊敬,著名女主播凱蒂·庫里克年薪1500萬美元的身價并不讓人吃驚。”沃爾森先生的語氣中充滿了對兒子未來的美好期望。
受西蒙校長和學生家長的影響,我在教學中更加重視學生的口才訓練,我自編了一套《成語接龍》和《中國古詩名句》的教材供學生練習口語。此外,我還托人從國內寄了一套《西游記》動畫片,片中滑稽有趣的對話常引得學生們捧腹大笑。在寓教于樂的過程中,學生們自然而然地記住了一些成語和名句,當初把“中國銀行”讀成“中國很行”的漢斯同學竟然能背出100多條古詩名句,有一陣子,他總是一副自鳴得意的神態。
美國人重視口才與他們的個性和生活習慣有關。美國人喜歡嘗試新鮮事物,經常變換職業和居住地。醫生可以改行當足球教練,大學教授可以改行當雜志主編,銀行家也可以在一夜之間變成農場主……面對不斷變換的工作和生活環境,只有具備了良好的口才的人,才能被新的人群所接納。因此,美國人視“口才”為立身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