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杰 楊瑞紅
摘要:民間文化有著許多適合幼兒教育的價值。但在幼兒園民間文化教育中,須突出文化特性的同時關注兒童需求,實現文化傳承和兒童發展雙重價值的實現,同時在教育目標、教育內容和教育形式上都要有限度。為承擔起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初始教育和兒童文化歸屬感、民族意識培育的時代重任,實現兒童身心諧健康發展,必須遵循幼兒身心發展特點,篩選符合幼兒身心發展的課程資源,構建符合幼兒身心發展的課程體系,選擇符合幼兒身心發展的活動形式。
關鍵詞:幼兒園;民間文化教育;價值;限度;實現
一、民間文化對幼兒發展的價值
民間文化是中華文化絢麗的瑰寶。它是千百年來勞動人民直接創造的或在勞動人民中廣泛流傳并享受的文化,是勞動者用雙手和心靈創造的。它與人民的生活情感緊緊相連,且積淀深厚,燦爛博大。民間文化無處不在,無所不在,它近在我們身邊,摸得著、看得見,與幼兒生活息息相關,以幼兒喜聞樂見的形式存在于幼兒的生活之中。它豐富多彩,具有在觀念、內容、形態、風格、標準等方面的凡俗化、生活化的特點,且有很大的娛樂性,為幼兒所喜愛;同時它蘊含著豐富的審美刺激因素,能激發幼兒主動適合其發展的信息,并主動地在感知和操作實踐中展現自己的個性。民間文化與精英文化相比,有著許多適合幼兒教育的價值。然而,到底存在哪些價值,“具有不同身份背景、學歷經歷、知識儲備等的討論者可能會基于不同的價值取向秉持不同的價值判斷結論,從而在言說和爭論時難以達成共識”①。“要證成一個價值判斷結論,雖然可能會陷入無窮遞歸、循環論證、斷然終止討論的‘明希豪森-三重困境”②,但無論是哪個討論者都不得不承認,任何人都處于整個民間文化的浸潤和包圍之中,從而必然會對幼兒產生“個人-家庭-民族”層層傳導式影響。具體表現為以下五個方面:一是有利于幼兒民族情感的培育。由于民間文化所表現的內容往往是人們的日常生活,并且一般都是當地的語言,其表現形式與手段有本地區濃厚的生活氣息。它無處不在,無所不在,它近在幼兒身邊,以幼兒喜聞樂見的形式存在于幼兒的生活之中。因此,民間文化教育是一種根基性教育,可讓幼兒初步了解一些民間文化的風格、形式與社會文化背景,感受家鄉民間文化的豐富和民間文化的樂趣,用濃濃的鄉情熏陶幼兒,增強對民間文化和民族文化的敏感性,激發幼兒對民間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以及愛家鄉的情感。二是有利于幼兒積極情感的體驗。民間文化多是口頭傳承文化,它能廣泛傳播,并且世世代代傳承下來,是因為有趣,能娛樂,具有濃厚的趣味性和娛樂性。這一特點能使幼兒在自發的狀況下也樂于學習,讓他們玩中有樂,樂中有學,玩中有得,玩中有創,并在豐厚、有趣的民間文化中獲得愉悅的情感體驗。如童謠本來就短小精悍,瑯瑯上口,而且許多常常還與謎語、文字游戲、游戲動作等相結合在一起的,兒童在這其中邊玩邊吟唱,情緒積極,始終處于歡樂之中。三是有利于幼兒良好個性品質的形成。民間文化內容豐富多彩,它包括民間文學、民間藝術、民風民俗等,而且,民間文化與當地的自然環境、生活方式密切相關,因而取材也非常方便,如幾粒石子可以玩“抓籽”游戲、一塊瓦片就可以“跳房”。同時,其傳播形式也多樣。茶樓、街頭、田間地頭、朋友聚會、游戲玩耍時等時時處處都可以流傳。這些特點使民間文化教育在幼兒園既能作為單獨的課程進行,又可融合和滲透在其他的課程之中;既可集體進行,也可根據幼兒的愛好有選擇地個別進行,這有利于幼兒良好個性品質在形成和身心健康和諧發展。四是有利于幼兒對美的感受和體驗。民間文化來源于生活,反映生活但又不同于生活本身。它是人們對生活的提升,是美的藝術,尤其是民間藝術。它蘊含著勞動者對人與自然的認識和情感,傳遞著創作者的審美意識和審美理想,具有較強的審美性。因此,民間文化教育能豐富幼兒審美體驗,開拓幼兒審美情懷,增進幼兒對民間文化的認識,并潛移默化地讓幼兒體驗審美所帶來的愉悅。五是有利于引發幼兒的想象和創造。民間文化來源于生活和勞動實踐,并在人們的生活和勞動中積累、提升。它總是與人們的參與、操作及創新聯系在一起,具有實踐性和操作性,并在實踐發生過程中伴隨著欣賞、感受和創造。對幼兒而言,民間文化就是動手、動腦、動眼、動耳的文化,對啟發和引導幼兒動手、動腦,引發幼兒想象和創造有著重要作用。
二、遵循幼兒身心發展特點的民間文化教育實現
(一)篩選符合幼兒身心發展的課程資源
民間文化內涵博大精深,涵蓋了當地人民物質、精神文化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包含了衣食住行、口頭語言、游戲體育、節日慶典、音樂美術等方面的內容,是幼兒教育的寶貴財富。但是,民間文化產生于民間,并主要發展于成人,其中有很多代表的是成人的生活和成人的審美取向,體現的是成人的思維和成人的情趣。同時,民間文化包含的內容非常豐富,種類繁雜,良莠不齊,沒有現成的幼兒教育資源。因此,在幼兒園中開展民間文化教育,必須從紛繁復雜的民間文化資源中進行課程資源的篩選、開發與實施。篩選那些積極健康,具有典型性,又適合幼兒身心發展的民間文化資源作為課程內容。如那些具有趣味性、娛樂性、簡便易學的特點,能滿足幼兒的需求,深受幼兒喜愛的民間游戲;那些普通勞動者為滿足自身精神生活需要而創造并流傳的一種綜合的、智慧的、表意的,形象夸張、色彩明亮、生動有趣的民間藝術①;那些與幼兒生活密切相聯,具有典型地方特色,綜合性的民俗民間節日活動等。
(二)構建符合幼兒身心發展的課程體系
課程是實現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徑,是組織教育教學活動的最主要的依據,是聯系國家意志和兒童發展的橋梁。同時也是與個體早期接受能力相一致的部分構成一個文本(在不同的群體、民族中,甚至不同的成人和兒童中具有可理喻性的一套開放的文化系統)。②課程起緣于文化傳承的需要,與文化緊密相聯,沒有文化便沒有課程。人類必須從自己深厚的文化積淀中挑選出最優秀的部分傳遞給下一代。幼兒園課程內容必須體現優秀的文化。將本土文化納入幼兒教育,融入幼兒園課程,會使本土文化的主人—兒童備感真切,也會使教育更加富有活力。③幼兒園應將民族傳統文化要素有選擇地通過幼兒園、家庭、社區、社會等各種途徑營造一種富有民族傳統文化的氛圍,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讓幼兒與環境互動,直觀感受傳統文化。同時,更要立足于建構一套適合幼兒身心發展的系統的民族傳統文化課程體系,使其滲透到幼兒園五大領域,滲透到幼兒的游戲及幼兒一日生活的方方面面。其課程體系包括課程建構的基本原則,目標體系、內容體系、活動體系、評價體系,以及課程的組織與實施思路、有效途徑,以及多樣化的組織形式等。
參考文獻
[1]李香貴,楊惠英,朱昌渝:《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應從娃娃抓起——成都市成華區幼兒民族文化教育的探索與實踐》,《中華文化論壇》2010年第5期。
[2]朱昌渝:《川西民間文化資源在幼兒教育中應用的操作策略》,《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第12期。
[3]毛穎主編:《娃娃玩民俗》,第10頁。
第一作者簡介:李杰,1975年7月,女,漢族,遼寧沈陽人,沈陽市沈河區教育局第二幼兒園,學士學位,研究方向:基礎教育和學前教育。
楊瑞紅,1970年4月23日,女,漢族,遼寧沈陽人,沈陽市沈河區教育局第二幼兒園,本科學歷,研究方向:基礎教育與學前教育中的管理與實踐
(作者單位:沈陽市沈河區教育局第二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