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冊淵

在中國五千年的氣象史上,曾出現過4個寒冷期。在瑟瑟寒風中,人們不禁會想,在科技及御寒設備都不太發(fā)達的古代,人們是如何度過寒冬的呢?
秦朝時,在皇宮內和貴族家里出現了“壁爐”和“火墻”用以取暖。壁爐主要是燒炭來御寒,并且將出煙孔放在室外,避免炭煙中毒。火墻,即用兩塊筒瓦相扣,做成管道包在墻的內側,與灶相連通,已經具備了火炕、暖氣的雛形。
明清宮殿的墻壁中,砌有空心的“夾墻”,也就是俗稱的“火墻”。墻下面挖有火道,添火的炭口設在殿外的廊檐底下。在炭口點火后,熱氣就會順著整個夾墻瞬間提升屋內的溫度。
地暖可謂近年來取暖界的“新貴”,但地暖技術卻有著悠久的歷史,或始于魏晉時期。酈道元在《水經注》中也曾描述過河北的地暖。當時,觀雞寺大堂的房基是石頭做的,房基內部連通,從側面屋外點火,熱氣往石頭房基里流,大堂里就暖和了。
明清的紫禁城采用的也是這個辦法。坤寧宮東暖閣,是康熙、同治和光緒大婚的洞房。殿外廊下,設有兩個一人多深的爐坑,太監(jiān)在這里燒炭,隨著炭的燃燒,火氣可以傳遍煙道及其上的房間。道光皇帝有詩云:“暗熱松枝地底烘”。地暖也是東暖閣、西暖閣名稱的由來。清代還專門設立了“燒炕處”,專管點火燒炕。
在秦漢時,冬天可以調節(jié)室內溫度的房間已出現,時稱“溫調房”。當時一般貴族家庭都有這樣的房間,皇家當然更不例外。皇家的溫調房空間更大更高級,被稱為“溫調殿”。冬天,溫調殿是皇帝、太后、皇后和妃嬪所居之地,也是皇帝與核心臣僚議事和接待重要來賓的場所。
是什么使房間具有保暖功能的呢?有一種說法是“以椒為泥涂室”。《漢宮儀》上稱,“皇后稱椒房,以椒涂室,主溫暖除惡氣也”。可見,當時花椒被視為一種防寒保暖的材料,搗碎和泥,制成墻壁保溫層。椒房殿的墻壁還掛有錦繡壁毯,地上鋪著厚厚的西域進貢毛毯,設火齊屏風,還用大雁羽毛做成幔帳。在這樣的房間里生活,冬天自然不會感覺寒冷。
當然,在古代,貧富分化明顯,不是所有人都能有很好的御寒條件,杜甫筆下“路有凍死骨”便是那時的寫照。貧苦百姓也有一些保暖御寒的辦法,穿著紙衣就是其中之一。
唐代用麻紙,纖維強度高,抗老化;宋代用樹皮紙,拉力強,耐折磨。還有為加強御寒效果而特意加厚的紙衣,稱為“紙裘”,原料一般采用較厚而堅的楮皮紙縫制而成,質地堅韌,揉皺之后不但耐穿,還可以抵擋風寒,是貧民士子出門的必備之物。
除了建筑取暖,還有一些個人用的取暖設備,比如手爐和足爐。手爐多為銅制,是舊時普遍使用的一種取暖工具,可隨手提動,比較方便。且古代人寬袖大袍,手爐可置于袖中或藏在懷中隨身攜帶,所以又有“袖爐”“捧爐”的雅稱。鏤空雕刻的爐蓋有五蝶捧壽、梅蘭竹菊、喜鵲繞梅等眾多紋形,跟爐身的福祿壽喜、花鳥蟲魚、人物山水等花紋相得益彰,從側面反映了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
說起足爐,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但一說“湯婆子”很多人就知道是什么了。“湯”,古代漢語中指滾水;“婆子”則戲指其陪伴人睡眠的功用。足爐在宋代就已出現,和現在熱水袋的功能大同小異,裝滿熱水后放在被窩里以提高溫度。
足爐是一種銅質或瓷質的扁扁的圓壺,上方開有一個帶螺帽的口子,熱水就從這個口子灌進去。灌足水的“湯婆子”旋好蓋子,再塞到一個相似大小的布袋中放在被窩里,這樣晚上睡覺便十分暖和。小小一件取暖用品被許多詩人贊頌過。黃庭堅《戲詠暖足瓶》詩云:“千錢買腳婆,夜夜睡到明。”明瞿佑《湯婆》詩:“布衾紙帳風雪夜,始信溫柔別有鄉(xiā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