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佳卓
(云南財經大學,云南 昆明 650221)
能源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基本動力,是經濟增長的助推器,是一國經濟健康穩定發展的有力保障。但是,我們也應該認識到當前我們面臨的問題。一方面,化石能源由于之前的過度開采,現今的化石能源純良已然不多,另一方面,由于能源利用效率低,目前所用的化石能源未能充分燃燒,產生了大量的溫室氣體,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指出,1880-2012年間全球平均溫度已升高0.85度。全球氣候變暖引發的一系列問題,如冰川和積雪融化,海平面上升,海水鹽度變化,淡水資源可利用狀況惡化等問題,這些問題都將威脅到現有的生態平衡以及人類的生存與發展。
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目前已經超越美國成為世界上碳排放量最大的國家,同時我國又是一個負責任的大國,早在2015年的巴黎氣候變化大會上,我國政府就承諾過,到2030年,實現單位GDP的碳排放量較2005年有所下降,下降幅度在60%-65%之間。因此,為了實現這份承諾,我國應采取積極的措施達到這樣的目標。而解決問題的關鍵在于找到碳排放源,在找到碳排放源的情況下,制定相應的措施,才能夠取得理想的效果。而就目前情況而言,無論是實際的行動還是學術研究,都將重點集中在工業領域,對于農業領域的碳排放關注的較少。周輝(2017)運用SBM方向性距離函數,以碳排放量為非合意產出,研究了中國生省域之間的碳排放量,并做了收斂性分析。冉啟英等(2015)運用Tobit模型研究了影響農業能源效率的影響因素。但目前關于農業的能源效率都是基于全國層面,對于西部地區的研究較少。馬文娟(2015)運用SBM方向性距離函數研究了西部地區的碳排放效率,陳麗如(2017)在此基礎上將碳匯加入到合意產出當中,運用SBM方向性距離函數測算了西部地區的農業生產效率。但就實際情況而言,西北地區不同于西南地區,應該敬西北地區單獨作為一個研究區域。西北地區地處西北腹地,其后干旱少雨,植被稀少,不具有西南地區的碳匯功能,而且西北地區的農業與西南地區不同,種植業和畜牧業并重。
環境技術集


SBM模型
SBM模型解決了投入和產出松弛量的問題,與傳統DEA模型相比,得出的結論更加實際。同時SBM模型也將生產過程中的非合意產出納入到分析框架當中。基于此,本文采用規模報酬不變假定下的SBM模型對碳排放約束下的農業全要素能源效率進行測算。模型如下:

碳排放計算公式如下:
其中,E為不同種類能源消費量,δ為CO2排放系數。(指標來源于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
本文的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中國農村統計年鑒》,《中國環境統計年鑒》。下面介紹本文在計算農業能源效率時選取的指標。
(1)產出指標。包括合意產出和非合意產出。本文選擇農業的總產值作為合意產出指標。將農林牧漁業的總產值作為產出指標。本文將農業二氧化碳排放量作為非合意產出,通過上述測算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方法根據《中國統計年鑒》,《中國農村統計年鑒》的數據,計算得到。
(2)投入指標
本文參考現有關于農業能源效率的相關文獻,以及其他行業的能源效率的文獻,總結歸納出投入指標有以下三種:
①勞動力投入。本文采用各省自治區的農業從業人員的數量作為本文的勞動力投入指標。
②土地投入。由于數據的可獲性,本文采用農業有效播種面積作為土地衡量指標。
③能源投入。本文以農業能源消耗的標準煤量作為能源投入量。
本文測算了2000年-2017年的西北部的新疆,青海,寧夏,甘肅,內蒙古的農業全要素能源效率。首先,就穩定性而言,新疆和甘肅的農業全要素能源效率比較穩定,維持在0.58-0.61之間,但其他三省的農業能源效率呈現波動性。其中,內蒙古的農業能源效率持續下降,從2000年的0.8下降為2017年的0.63,寧夏和青海的農業能源效率呈現出現上升后下降的趨勢,從2000年開始持續上升,在2011年前后開始回落。其次,就平均值而言,青海的最高,寧夏的最低,其余三省中新疆和內蒙古的農業全要素能源效率較為接近,甘肅與新疆和內蒙古存在顯著的差異。最后,就整體性而言,青海和內蒙古的農業全要素能源效率較高,整體而言在0.7-0.85之間,其他三省的農業能源喜愛哦綠教這兩省存在一定的差距,均在0.5-0.6 之間。
本文利用面板Tobit模型,研究西北地區農業能源效率的影響因素。根據已有文獻,關于農業能源效率,農業碳排放效率以及農業生產效率的文獻,本文將指標選取為以下幾種:
(1)農民收入水平。農民收入的高低會影響農民對于能源類型的選擇。根據已有文研究發現以及實際的情況,越是收入高的地區的農民傾向于使用清潔能源,從而使農業碳排放(非合意產出)較少,從而提高了能源效率,因此,本文以農業人均收入作為指標,考察農業能源效率的影響因素。
(2)產業狀況。也就是農業在各產業當中的占比狀況。如果以惡地區的農業所占比重高,那么當地的政府就會重視農業的發展,從而制定一些積極的政策促進農業的發展。
(3)農村用電量。目前西北地區的發電主要還是依靠火電,火力發電必然產生碳排放,因此,本文選取農村用電量作為考核指標。
模型設定為:
Yi,t=β0+β1Ri,t+β2Pi,t+β3Ei,t+i,t
在這個模型當中,i和t分別表示省份和時間,β0,β1,β2,β3分別為截距響和斜率項,i,t是隨機干擾項,Yi,t是農業能源效率,Ri,t代表農民收入,Pi,t代表產業狀況,Ei,t代表農村用電量。
研究方法:本文選用面板Tobit模型作為研究方法研究農業能源效率。模型設定如下:
由于農業能源效率介于0-1之間,所以存在來年逛各界限值0和1,Tobit模型在在存在兩個界限值的情況下設置為:

從回歸結果上來看,農民收入水平對于能源效率的影響較為顯著,說明農民收入的提高可以改善農業能源利用結構,促使農民更多的是用清潔能源,從而減少非合意產出(二氧化碳排放量),提高農業全要素能源效率。產業占比對于哦那個也能源效率的影響也較為顯著,是呈正比例的關系。農業在總體中占比高,可以促使當地政府制定切實可行的政策,降低碳排放提高農業能源效率,但是如果占比較低,那么地方政府就會忽略農業的效率問題,在這方面的投入資金就較少,從而無法改善農業的能源效率問題。最后就是農業用電量,西北地區的發電火電為主,因此,如果一個地區的農業用電量較高,那么當地的太排放就多,從而農業能源效率就低,實證結果顯示,用電量的符號為負,說明用電量與農業能源效率之間成凡比例關系,因此提高農業能源利用效率就應該改進發電方式,利用西部地區特有的風力發電和太陽能發電,從而減少碳排放,提高農業能源效率。
(1)注重生態文明建設
西北地區農村目前的能源效率較低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當地政府過于重視產量而忽略了生態文明建設,由于西北地區脆弱的生態環境,應該在發展經濟的基礎上注重本地區的生態文明建設,利用農村的財政預算建設一些有利于生態文明的基礎設施,應開設一些公共課程,讓農民了解生態建設的重要意義。
(2)經濟富裕的地區應該變產業發展方向
從上述的實證分析可以看出,經濟富裕的地區,農民收入高,同時,經濟富裕的農村地區產業已經改變為第二和第三產業,農林牧漁業的比重較低,因此應利用經濟富裕的優勢給予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補貼,鼓勵他們使用清潔能源,減少碳排放。
(3)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
農業現代化進程就是要改變原先的小農個體生產的落后方式,也就是要利用集群優勢,發揮產業集聚效應。可以改變成農戶個體生產集體經營的形式。有農戶自己生產,在經營銷售方面不再是個體經營,而是有一個統一的領導,尋找銷售渠道,統一銷售,同時了解市場信息把握市場規律,提高收入,從而提升農業能源效率。
(4)發展碳匯功能
西北地區擁有廣袤的草原,因此西北地區應根據自身的實際條件發展屬于本地區特有的彈回功能。可以充分利用草原的優勢發展碳匯草原,可以將原本產生負價值的碳排放變為可以產生正價值的碳匯,能夠促進畜牧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馬文娟.低碳背景下西部地區農業碳排放效率研究[D].蘭州大學,2015.
[2] 周輝.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中國農業能源效率研究[D].新疆大學,2017.
[3] 陳麗如.基于低碳農業視角的 西部地區農業生產效率測度研究[D]云南財經大學,2017.
[4] 鄧民彩.基于EKC的昆明市經濟增長與環境污染關系研究 [D].云南師范大學,2014.
[5] 趙柳惠.浙江省農業面源污染時空特征及經濟驅動因素分析[D].浙江工商大學,2015.
[6] 方蓉.甘肅農業碳排放與經濟增長關系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