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婉玉
(河北建筑工程學院,河北 張家口 075000)
景觀設計在我國起步較晚但發展迅猛。縱觀現今的濱水景觀設計,大多缺乏生態意識及河流、湖泊生境意識:河流、湖泊被裁彎取直、攔截隔斷,“渠化”現象嚴重。阻流、吸收污染物的水體屏障濕地幾乎消失,水系消落帶的生境恢復已經成為世界性難題。小規模水景和人工獨立小水景不能滿足生物島嶼生境。生活、生產污水未經處理排放,造成水體富營養化,藻類大量繁殖,水體自凈能力破壞,水系生態失衡,水質污染嚴重,曾經清澈美麗的河流、湖泊變得烏黑發臭。對水系采取的一系列“改造”使水土流失、水滲透情形越來越嚴重,加之對于地域性特征考慮甚微,幾乎沒有考慮公眾參與的社會性,長此以往,濱水景觀設計將會千篇一律,其生態調節功能、可觀賞功能、可親近功能將被弱化。(如圖1)

圖1 濱水景觀現狀圖
濱水景觀的植物配置也要考慮顏色、體量、線條等元素搭配的美感,從這些特征中提煉組合出符合場地要求的植物空間。植物景觀配置主要是參考植物成熟時的特征來進行規劃,所以也要考慮到成群植物種植在一起是否體量大小會有變化,顏色搭配是否美觀。
濱水景觀的植物配置多以自然曲線為主,少有人工修剪完整整齊的狀態,配置時需要考慮如何搭配,有的植物不適宜出現在植物群落中,可以單株成景,或者采用幾何線條的形態,以線狀成景。
在充分了解和考慮到植物生長習性的前提下,濱水景觀植物配置需要在滿足使用者審美需求的前提下,結合景觀配置元素,與濱水建筑、園路、小品等做到自然成型,不突兀,不死板,以下幾種原則可能對實現這些需求有一定的幫助。
(1)結合濱水景觀綠化性質原則
濱水景觀的植物配置要從濱水區的性質和生態需求出發,來選擇適合的植物品種和種植形式。一般情況下,要總體考慮常綠、落葉、藤生植物等的搭配使用,共同營造出濱水穩定的植物群落。
(2)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
濱水景觀的植物配置也要遵循植物自生的生長特性,旱生植物不能用于水生環境屬于基本常識,這種錯誤決不能犯,在此基礎上結合景觀主題,注重鄉土植物的開發運用,有效運用現有植物,降低成本。
(3)遵循植物季相變化原則
濱水處本就是一種風景,如果因為植物配置季相變化失調,對景觀質量會有致命的傷害。按季節變化來選擇樹種或者使用常綠植物,春季開花的連翹、玉蘭、芍藥;夏季開花的夾竹桃、茉莉;秋季結果的石榴樹、山楂樹;冬季常綠的香樟樹、桂花樹等。
(4)符合濱水總體規劃模式
濱水景觀造景也是濱水項目中的一部分,需要遵循打的項目規劃背景,如果規劃意圖是歌頌黨,植物造景就不能做成歐式庭院風格,需要正確處理各中關系。
城市濱水景觀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正是這種特殊性為濱水區帶來了吸引力。濱水區植物景觀配置要考慮的要素眾多,其中涉及的知識面也非常廣泛,不僅包括植物學、生態學、生物學、美學等方面的知識,還包括心理學、社會學等研究人的學科,同時要協調好航運、動植物棲息環境、建筑、城市規劃等方面的內容。
濱水區的景觀,需要充分考慮植物生長的四維環境,跨空間、地域考慮周全,最大化濱水景觀植物配置的經濟價值,營造和諧的濱水環境氛圍。這還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和積累經驗。
參考文獻:
[1] 錢可欣,杜峰.淺談城市濱水景觀設計的控制要素體系.中國園林,2001:10.
[2] 王皓,李婷,張然,等.論我國城市生態現代園林的概念及其思路.南京林業大學學報,2000年0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