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廣揚 李永浩 區文輝 陳為橋
(中山市黃圃人民醫院普外科 中山 528429)
小兒腹股溝疝為臨床常見疾病,患兒會因腹壁先天性發育不良而出現疝氣,健康和生活會受到嚴重影響。該疾病患兒易出現疝內容物嵌頓、壞死,并且發生幾率會隨著內環口的減小而增加,需及時接受治療。臨床中主要通過手術治療該疾病,手術能夠直接修復患兒疝氣[1]。近年來腹腔鏡腹股溝疝囊高位結扎術開始廣泛應用于臨床,其具有較多優勢,包括術后康復快、創傷小、并發癥少等[2]。為進一步明確腹腔鏡腹股溝疝高位結扎術效果,本研究選擇我院收治的腹股溝疝患兒80例,對其中40例患兒開展腹腔鏡腹股溝疝囊高位結扎治療,現報告如下。
51例均為我院自2015年7月~2017年7月期間收治的腹股溝疝患兒。納入標準:均為原發單側腹股溝斜疝,疝內容物均無壞死,無嵌頓疝或絞窄疝;均無凝血功能障礙,且均無手術及麻醉相關禁忌癥;患兒及其家屬均知情,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術前接受過其他方式治療;合并上呼吸道感染者;合并其他嚴重心肝腎等病變者。將納入的研究人員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實驗組與常規組兩組。常規組25例包括女12例、男13例;年齡范圍2~14歲,平均(6.7±2.6)歲。實驗組26例包括女13例、男13例;年齡范圍1~14歲,平均(6.5±2.3)歲。兩組患兒一般臨床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P>0.05)。
常規組接受傳統疝囊高位結扎術。術前6h禁食禁水,術前排空膀胱、清洗皮膚。行氣管插管靜脈麻醉,沿皮膚橫紋制作病側下腹4cm長切口,將精索外筋膜打開后找到疝囊。打開疝囊后完全顯露疝內容物,將疝囊高位結扎,切除多余疝囊后縫合,對切口進行消毒、覆蓋。
實驗組接受腹腔鏡疝囊高位結扎術,麻醉方式、術前準備參考常規組。幫助患兒保持平臥位,適當抬高臀部,于臍部制作5mm縱切口,構建人工氣腹。進5mm Trocar,放入腹腔鏡,將氣腹壓力控制在9mmHg,全面觀察腹腔,尋找隱性疝,明確疝環位置。于疝環體表投影處制作2mm切口,進針將疝環內口縫合,縫線引至腹腔外,行高位結扎。切口處用創可貼覆蓋。
統計并對比兩組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住院時間、術后持續疼痛時間、并發癥發生率情況。術后隨訪12個月,記錄患兒復發情況。
本次研究所得數據使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分析,計量資料行t檢驗,計數資料行χ2檢驗,P<0.05表示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組術中出血量顯著少于常規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手術時間、術后疼痛持續時間、住院時間均顯著短于常規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組別n術中出血量(ml)手術時間(min)疼痛持續時間(d)住院時間(d)實驗組263.22±1.4521.12±5.860.98±0.273.13±0.45常規組254.92±2.3334.86±7.342.12±0.455.96±0.84t3.91789.252212.394510.2845P0.00020.00000.00000.0000
兩組術后切口感染發生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皮下血腫、陰囊血腫發生率均顯著低于常規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復發率3.85%,顯著低于常規組的16.00%(P<0.05),見表2。
表2 術后兩組并發癥、復發情況對比[n(%)]
組別n并發癥皮下血腫陰囊血腫切口感染復發實驗組261(3.85)1(3.85)1(3.85)1(3.85)常規組253(12.00)4(16.00)1(4.00)4(16.00)χ22.50493.48340.11292.7549P0.04680.02671.00000.0434
小兒腹股溝疝為臨床常見疾病,主要是先天性腹膜鞘突未閉引起的,由于1~7歲的低齡兒童身體各處均處于發育階段,導致該齡段兒童患腹股溝斜疝的風險較大[3],且一旦患上此病癥將會對其生殖器官未來的發育造成阻礙,部分患兒還會同時患上腸梗阻會腸管壞死等并發癥,對其生命健康產生極大威脅,小兒腹股溝疝通過疝囊高位結扎術即可有效治療[4]。當前臨床中治療小兒腹股溝疝主要包括兩種術式,分別是開腹疝囊高位結扎、腹腔鏡疝囊高位結扎[5]。傳統開腹手術會產生較大創傷,會破壞腹股溝管解剖結構,并可能誤傷周圍組織,引起并發癥。同時該術式會產生較大切口,相應出血量就會增加,術后需要較長時間恢復[6]。另外開腹手術中一旦將輸精管誤結扎,就會威脅患兒成年后正常發育。
當前臨床中開始廣泛應用腹腔鏡疝囊高位結扎術,通常情況下,經腹腔鏡手術以治療小兒疝患兒具有以下幾個優勢:(1)視野清晰,可根據手術情況對距離進行調整,既可整體的觀察,又可進行精細解剖;(2)對患兒創傷小,無需對腹溝造成損傷,且手術期間出血量小,術后幾乎不會留下任何的疤痕,不會對患兒造成任何的心理陰影[7];(3)可同時探測其對側,并在直視下找到“喇叭狀”的內環口,完全實現高位結扎;(4)手術的安全性、可靠性較高,只要嚴格按照相關規范進行合理操作,不會造成副損傷,且術后患兒出現并發癥的情況較少,也不易復發,特別是對于復發疝的治療具有明顯的優勢。手術中醫生能夠在腹腔鏡引導下,繞開腹股溝管進行疝囊的高位結扎,不會損傷患兒精索、神經、血管,降低術后并發癥。腹腔鏡疝囊高位結扎術中還能夠發現隱性疝,并在同一手術中完成治療。同時通過腹腔鏡醫生能夠在內環口周圍直接完成疝囊縫扎,縫扎位置顯著高于傳統疝氣手術位置,這樣可有效減少疾病復發。但是腹腔鏡疝囊高位結扎術術后患兒也會出現并發癥,這主要是縫線位置不合理、疝囊操作處理不當、縫合技巧不佳造成的,所以臨床醫生需在術中謹慎操作,并不斷提升自身技術,有效減少術后并發癥。
本研究中,實驗組手術時間、術后疼痛持續時間、住院時間、術中出血量均顯著少于常規組(P<0.05)。實驗組皮下血腫、陰囊血腫發生率均顯著低于常規組(P<0.05),實驗組復發率顯著低于常規組(P<0.05)。可見,針對腹股溝疝患兒開展腹腔鏡疝囊高位結扎術能夠顯著提升治療效果,有效減少術后并發癥和復發,確保患兒安全,值得臨床上推廣及應用。
1 朱熠林.腹腔鏡疝囊高位結扎術治療兒童腹股溝疝的經驗.首都醫科大學學報,2016,32(5):674~677.
2 張志勇.腹腔鏡下小兒疝囊高位結扎術初期疝復發探討.中國內鏡雜志,2014,10(9):94~95.
3 江兵.單孔法腹腔鏡在小兒疝囊高位結扎術的應用效果.安徽醫學,2017,38(6):769~771.
4 帥建.嬰幼兒腹股溝疝的腹腔鏡疝囊高位結扎術.中國內鏡雜志,2014,10(10):23~24.
5 Stammberger HR, Kenney DW.Paranasal Sinuses: Anatomic Terminology and Nomenclature. Ann Oto Rhinol Laryngol, 2013, 167(suppl):7~16.
6 W.S.B.Lee,K.-F.The Agger Nasi Cell: the Key to Understanding the Anatomy of the Frontal Recess.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 2014,12(9): 497~507.
7 Choi Bi, Lee HJ, Han JK, et al. Detection of Hypervascular Nodular Hepatocellur Carcinomas: Value of Triphasic Helical CT Compared with Iodized oil CT.AJR, 2013,157(2):219~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