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 上 干
(鄭州大學附屬南陽醫院;南陽市中心醫院 南陽 473003)
肛瘺是由內口、外口、瘺管三部分組成,指的是肛管直腸與肛周皮膚之間連接異常,通常伴隨著肛周膿腫等癥狀,是一種常見的肛腸科疾病。肛瘺的發病機制較為復雜,由于涉及范圍不同,選取的治療方案也不同,如何準確判斷肛瘺的內瘺口、外瘺口、瘺管走向等[1],是臨床治療的關鍵依據。MRI是目前診斷肛瘺的一種常見手段,其具有準確率高、靈敏度高的優點,為進一步分析其效果,本文以2015年5月~2016年5月間我院收治的肛瘺患者82例為研究對象,對其相關資料進行了回顧性分析,過程如下。
選取2015年5月~2016年5月間我院收治的肛瘺患者82例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經手術確診。男性57例,女性25例,年齡20~65歲,平均年齡(36.2±4.1)歲,病程時間1個月~8年,平均病程時間(2.6±1.1)年。
選用Signa EXCITE 0.35T核磁共振掃描儀為主要的檢查器具,具體操作方法:患者檢查之前無需進行腸道準備及放置標志物等,檢查時保持仰臥位,實施矢狀位、官樁位、橫軸位的MRI自旋回波T1加權成像、快速回波T2加權成像、T2脂肪抑制質子強度加權成像、T1脂肪抑制質子強度加權成像掃描;掃描層厚為6mm[2],為保證定位準確并得出精準的肛管解剖結構圖像,需保證軸位層面與肛管長軸垂直,矢狀位、冠狀位層面與肛管平行;MRI檢查需要有專業的影像科磁共振醫師進行操作,檢查完畢后,將結果與外科手術結果相對比,得出MRI在診斷肛瘺瘺管、肛瘺內口、肛周膿腫等方面的靈敏度。

手術診斷結果:82例患者中低位復雜性肛瘺9例,低位單純性肛瘺12例,高位單純性肛瘺41例,高位復雜性肛瘺20例。MRI診斷結果:82例患者中低位復雜性肛瘺10例,低位單純性肛瘺11例,高位單純性肛瘺41例,高位復雜性肛瘺19例。結果顯示,MRI中漏診1例,誤診2例,診斷準確率為96.34%(79/82),與手術結果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82例患者手術診斷結果和MRI診斷結果對比

中低位復雜性肛瘺低位單純性肛瘺高位單純性肛瘺高位復雜性肛瘺準確率手術診斷9124120100%手術診斷1011411996.34%P>0.05
手術結果顯示,膿腫42個,瘺管120個,內口91個。MRI診斷結果顯示,60個肛瘺位于肛管后方及左后方;42個合并肛周膿腫,膿腫表現為花環樣、斑片狀及馬蹄形;內口85個;瘺管118個。結果顯示,MRI準斷肛瘺膿腫、內口、瘺管的符合率分別為100%、93.41%、98.33%。其中,內口漏診6個,瘺管漏診2個。
肛瘺和肛周膿腫屬于同一疾病的兩個不同階段,肛瘺主要分為內口、瘺管和外口3個部分。內口通常位于齒狀線肛竇處,肛瘺具有復發率高、并發癥高的特點,有效的診斷非常關鍵,在術前定位內口,確定瘺管走行、有無膿腫和支管,能夠為手術的實施提供科學依據,這對減少并發癥、改善預后有著直接的作用。肛瘺通常發生于中青年男性,女性患者所占的比例較少,這表明肛瘺與個人生活習慣、飲食習慣、衛生習慣、精神狀態等有關[3]。肛瘺手術主要包括以下幾點,即處理內口、處理肛門括約肌、清除瘺道和死腔、處理切口創面并引流。由于手術類型特殊,術后極有可能出現復發和肛門失禁等并發癥,因此找到正確的肛瘺內口和支管是非常重要的。
MRI是目前診斷肛瘺的一個常用方法,其優點在于可有效分辨軟組織,檢查過程中盆腔各臟器的運動較少,得出的圖像較為清晰,可有效顯示出肛瘺瘺管的位置及其與周圍組織之間的關系,方便醫生對細節進行觀察。傳統的檢查方法如瘺管造影、腔內超聲等,其中,瘺管造影準確率較低,患者需要接受反復的檢查,配合度不高。腔內超聲可有限的顯示出瘺管走向及支管分布,顯示內口位置,但是由于部分患者的肛門外括約肌較難探測,因此超聲診斷中無法分辨出炎性病變及纖維組織的區別,且穿透深度不足,無法顯示出瘺管分支的細節[4],因此準確率也不理想。MRI和以上兩種診斷方法相比,其準確度和敏感度均較高,能夠從冠狀位、矢狀位及軸位進行多方面、全方位的掃描,得出全景,顯示出患者肛管直腸周圍肌肉群以及周圍膿腫等,明確瘺管類型,顯示出瘺管與括約肌的位置關系。同時,該方法無需在患者瘺管內注射對比劑,安全性較高,可減少患者的痛苦,現在已經成為了肛瘺患者進行診斷的一個首選方法。但是需要注意的是,MRI仍然會出現漏診和誤診的情況,因此應當結合其他診斷方法對患者進行綜合性的掃描和判斷,以保證診斷的準確率,為臨床治療提供科學依據[5]。
本次研究中,MRI中漏診1例,誤診2例,診斷準確率為96.34%(79/82),與手術結果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漏診1例為高位復雜性肛瘺,其原因在于瘺管內未發現膿液,誤診2例為將低位單純性肛瘺誤診為中低位復雜性肛瘺。另外,MRI準斷肛瘺膿腫、內口、瘺管的符合率分別為100%、93.41%、98.33%,其中,內口漏診6個,瘺管漏診2個。瘺管漏診的原因在于患者肛周膿腫浸潤范圍較大,覆蓋了瘺管和分支瘺管,導致漏診。內口漏診的原因在于內口隱藏在了周圍組織內,無法進行觀察和判斷。從所得圖像來看,膿腫主要表現為花環樣、斑片狀及馬蹄形,馬蹄形肛瘺一般包含了2條瘺管,一側極易出現漏診的情況,應提高注意。瘺管內含有膿液,可以發現較為清晰的管狀高信號,部分病情嚴重的患者會有積氣影情況,瘺管的分支主要以主瘺管為主要方向,向兩側進行枝條狀分布。由于主瘺管扭曲,因此很難在同一個平面上全面顯示出來,需要進行多方位的掃描,得出立體的瘺管圖像。
綜上所述,MRI可有效顯示出肛瘺分型,明確是否存在肛周膿腫液化情況,定位內口位置,并得出瘺管數量、走向、分支及其與周圍組織之間的關系等,所得信息較為全面,準確率較高,誤診率及漏診率較高,是當前肛瘺患者術前檢查的首選方法。但是,MRI也會出現少數的漏診和誤診情況,還需要結合其他診斷方法,如DWI檢查、超聲診斷等,進行綜合性的檢查,以得出更加準確的結果,為臨床治療提供依據。
1 趙秋楓,王嵩,張建軍,等.磁共振成像在肛瘺診斷中的應用價值.上海醫學影像,2011,2(8):120~122.
2 叢喜達,關天明.核磁共振成像在肛瘺診斷中應用價值.現代診斷與治療,2015,9(31):2045~2046.
3 王丹,湯獻忠.MRI在肛瘺診斷中的應用價值(附381例報告).結直腸肛門外科,2014,1(25):61~62.
4 肖慧榮,謝昌營,邵繼滿,等.磁共振成像在復雜性肛瘺診斷中的應用價值.實用中西醫結合臨床,2012,4(6):84~86.
5 許亞曄,陳學發,李秀娟,等.肛瘺的MRI診斷70例分析. 中國醫藥指南,2011,33:242~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