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萍 袁兆毓 王春環 李維民
(佳木斯市中醫醫院風濕科 佳木斯 154002)
原發性骨質疏松癥早期是由于骨組織微結構被破壞、骨量低下,容易引起骨數量減少、變薄、斷裂、骨小梁變細、皮質骨多孔等現象,屬于全身性骨病,常見特征為疼痛,可影響患者日常生活[1]。目前常實施手術、保守藥物、理療干預,其中手術存在一定創傷性,且對于老年患者而言,預后效果較差,恢復時間較長,因此大部分學者更愿意實施中醫療法,其不僅能夠降低骨折風險,還可改善骨密度,減輕疼痛感,緩解臨床癥狀[2]。而本文旨在探索不同治療方式在原發性骨質疏松癥患者中的臨床意義,具體可見下文描述。
本次研究對象為原發性骨質疏松癥患者,共有100例,抽簽化分為兩組,即觀察組50例和對照組50例,均在2015年5月12日~2016年5月12日期間收治。入選標準:(1)患者均存在舌淡苔白、舌紅苔少、脈沉細澀、神疲健忘、遺精、畏寒肢冷、盜汗、手足麻木、眩暈耳鳴等癥狀;(2)患者自愿加入本次實驗,且簽署相關協議書;(3)患者臨床資料均齊全。排除標準:(1)排除合并嚴重心功能不全、肝臟功能不全患者;(2)排除溝通障礙、交流障礙患者;(3)排除存在精神家族史患者;(4)排除先天性肢體功能畸形患者;(5)排除本次實驗藥物過敏者。
觀察組患者中29例為男性,21例為女性,平均年齡(69.85±2.41)歲,平均病程(5.78±1.32)年;骨質疏松程度:16例為重度,18例為中度,16例為輕度。
對照組患者中28例為男性,22例為女性,平均年齡(69.79±2.56)歲,平均病程(5.19±1.56)年;骨質疏松程度:14例為重度,19例為中度,17例為輕度。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不具備對比性(P>0.05)。
對照組采用傳統藥物治療,即服用六味地黃丸(國藥準字:Z41022128;河南省宛西制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每日3次,每次8粒;鈣爾奇D3片(國藥準字:H10950029;惠氏制藥有限公司),每日1次,每次1片;阿法骨化醇膠囊(國藥準字:H20041837;康臣藥業有限公司),每日1次,每次0.5mg。
觀察組采用中藥湯治療,秉持著補腎法原則,自擬中藥湯,配方包括:蘇木15g、蜈蚣2條、當歸12g、杜仲20g、懷牛膝20g、補骨脂15g、熟地20g、仙靈脾30g、骨碎補30g,將其水煎熬至藥汁,煎煮兩次,留取250ml,每日1劑,1劑分2次服用。
兩組患者均治療2個療程,1個療程為30d。
對比兩組患者的中醫證候積分、不良事件發生率以及治療后1個月、2個月的VAS評分、骨密度。
VAS(疼痛評分)評分:若患者分數越高,疼痛感越強,最高分為10分,最低分為0分。
實施統計學SPSS17.0軟件處理,當對比值具有統計學意義時,用P<0.05表示。
觀察組患者各時間段的骨密度均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對比兩組患者的骨密度

組別例數(n)治療前(g/cm2)治療后1個月(g/cm2)治療后2個月(g/cm2)觀察組500.32±0.150.45±0.420.78±0.68對照組500.27±0.140.33±0.020.51±0.01t值-1.72312.01802.8073P值-P>0.05P<0.05P<0.05
觀察組患者治療后1個月、2個月VA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對比兩組患者的VAS評分

組別例數(n)治療前(分)治療后1個月(分)治療后2個月(分)觀察組505.85±1.382.12±0.421.02±0.85對照組505.59±1.423.76±0.552.48±0.42t值-0.928516.757410.8889P值-P>0.05P<0.05P<0.05
實施中醫技術治療后,能夠降低中醫證候積分(P<0.05),見表3。
表3 對比兩組患者的中醫證候積分

組別例數(n)治療前(分)治療后(分)觀察組5011.86±2.172.31±1.28對照組5011.53±2.494.86±1.32t值-0.70659.8065P值-P>0.05P<0.05
觀察組患者不良事件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對比兩組患者的不良事件發生率

組別例數(n)心煩口渴(n,%)耳鳴失眠(n,%)下肢無力(n,%)總計(n,%)觀察組501(2.00%)0(0.00%)1(2.00%)2(4.00%)對照組506(12.00%)7(14.00%)7(14.00%)20(40.00%)χ2值-18.8811P值-P<0.05
原發性骨質疏松癥主要表現為下丘腦組織信號傳導通路異常和細胞因子因子,表現為下丘腦-垂體-靶腺軸調控失常,進而導致細胞不利于物質交換,造成骨小梁內微循環障礙,營養物質和血液中鈣無法正常進入骨骼,引起骨質疏松,脆性增加,骨骼失養[3]。從中醫角度分析,原發性骨質疏松癥屬于“骨痿”、“骨痹”、“腎虛”等范疇,主要是由于氣血瘀阻、經絡不通、筋骨失養、腎氣不足等因素引起,因此治療原則為強筋壯骨、溫補脾腎[4]。早期常實施六味地黃丸和鈣爾奇D3片治療,雖能夠改善患者腹脹、納差等癥狀,但整體療效不佳[5]。
通過分析原發性骨質疏松癥臨床特點后,我院實施了自擬補腎法湯治療,其主要是由蘇木、蜈蚣、當歸、杜仲、懷牛膝、補骨脂、熟地、仙靈脾、骨碎補等藥材組成,其中仙靈脾、骨碎補具有祛風止痛、強筋健骨、補腎壯陽等功效;當歸具有健脾燥濕等功效;杜仲具有補氣健脾等功效;熟地具有養胃和中等功效;懷牛膝具有補腎益精等功效;蜈蚣具有強筋骨、補肝腎等功效;蘇木具有滋陰補陽等功效,諸藥合用,可發揮益腎填精、滋陰補陽、溫補腎陽、祛風止痛、補腎壯陽等功效。從現代藥理學角度分析,自擬補腎法湯能夠改變關節軟骨的退行性病變,降低骨關節病變率,刺激關節軟骨細胞代償性增生,促進骨損傷愈合,減少骨吸收,促進骨形成,提高骨密度,從而達到防治骨質疏松的目的。分析本次實驗,還可發現觀察組通過實施自擬補腎法湯治療后,不良反應、疼痛評分低于對照組,骨密度恢復情況優于對照組,由此說明,自擬補腎法湯利用價值較高,方可加快患者病情恢復速度,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增強骨質量。
總而言之,自擬補腎法湯治療具有服用方式簡單、安全性高、療效高、作用性強等特點,用于原發性骨質疏松癥患者中,能夠恢復患者骨密度,減輕疼痛感,減少中醫癥候積分,提高用藥安全性。
1 宋敏,李澤佳,董萬濤,等.基于“補腎法”治療原發性骨質疏松癥的研究述評.中國骨質疏松雜志,2014,77(8):973~977.
2 吳秋成,王威,劉鐘華,等.滋肝補腎法治療肝腎虧虛型骨質疏松癥40例.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4,12(23):27~28.
3 卞玉群,李超,譚峰,等.補腎方藥治療骨質疏松癥的實驗研究近況述評.山西中醫學院學報,2012,13(3):141~143;162.
4 陳水昌,陳建柳,林金洪,等.補腎健脾治療老年骨質疏松癥的臨床療效觀察.實用中西醫結合臨床,2016,16(5):43~44.
5 李冠慧,林雅銀,李西海,等.補腎法調節Sirt1介導蛋白乙酰化抑制絕經后骨質疏松癥的機制探討.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診斷專業委員會第十次全國學術會議論文集,2016,217~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