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峰 齊作戰 金 志
(河南省南陽曙光中西醫結合醫院內科 南陽 473000)
慢性萎縮性胃炎(CAG)是遺傳、細菌感染、飲食習慣不良等多致病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慢性疾病,臨床資料顯示,CAG患者癌變風險高達7.46%[1],加之其易復發,且臨床癥狀具非特異性特征,故臨床治療治愈率不高。我院自2012年4月來,采用益胃化裁方免煎顆粒治療胃陰不足證CAG患者并取得預期療效,為進一步明確益胃化裁方優勢,筆者將該部分患者納入研究范圍,并與石斛養胃湯劑治療進行療效對比,具體報道如下。
將門診于2012年4月~2016年9月收治的60例胃陰不足型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按平行對照方式分為觀察組(n=30)與對照組(n=30),兩組研究對象均符合中、西醫慢性萎縮性胃炎診斷標準[2~3]、無嚴重心、肝、腎或肺功能不全患者、無胃癌患者、治療前后2周內均未服用任何疾病(CAG)相關藥物、患者均知情研究內容并簽署同意書;已排除對本研究所使用藥物成分過敏患者、內鏡可見嚴重不典型增生患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隨訪脫落患者、及非胃陰不足證CAG患者。其中對照組男13例,女17例,年齡27~65歲,平均(41.36±17.91),病程3~6年,平均(4.17±1.36)年;觀察組男12例,女18例,年齡25~63歲,平均(41.41±17.85),病程3~6年,平均(4.17±1.36)年。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臨床資料對比無差異(P>0.05),具可比性。
對照組按CAG診治標準[4]給予常規CAG治療,包括糾正HP感染、胃黏膜保護劑、營養劑及延緩癌變,觀察組在此基礎加服用益胃化裁方免煎顆粒,免煎顆粒為江蘇天江有限公司生產,單次使用劑量為白花蛇舌草15g,白芍15g,麥冬12g,玉竹10g,石斛10g,百合10g,北沙參10g,炙甘草6g,佛手5g。每日1劑,并于早晚分2次服用,兩組均給常規飲食護理、禁煙禁酒等常規醫囑,療程均為2個月。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和“中醫內科學”[3]中對CAG的描述,分別于治療前、治療后2個月時進行癥候評分,并將臨床正常分為治愈、顯效、有效、無效病例,統計治愈、顯效及有效病例,以此判定總有效率。
治療2個月后復查時,觀察組患者臨床癥狀、癥候積分的改善情況均優于對照組,其治療總有效率為86.67%,對照組僅為63.33%,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經治療后兩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對比[n,%]
組別治愈顯效有效無效總有效率觀察組(n=30)2(6.67)17(56.67)7(23.33)4(13.33)86.67(26/30)▲對照組(n=30)0(?)8(26.67)11(36.67)11(36.67)63.33(19/30)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胃陰不足證型CAG屬CAG常見癥型,體質孱弱、不良飲食、過度疲乏、勞累等均與其病程進展密切相關[4],分析其病位系胃,并累及脾、肝,三者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并促進病情發展;胃陰不足則虛火旺盛,虛熱內生并累及胃,故該癥型患者多伴胃脘痛[5];同時,脾胃氣機升降失司,則運納、潤燥失調,導致氣逆干嘔,津不上承,繼而口干咽燥,同時導致胃中津液虧損,舌不上承[6],故該癥型CAG患者常伴舌紅少津。因此中醫認為,該病治療宗旨應以養陰益胃為主,并以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為輔[7]。
本研究中,筆者采用益胃化裁方聯合常規西醫治療后發現,觀察組患者臨床癥狀、癥候積分的改善情況均優于對照組(86.67% vs 63.33%),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提示聯合益胃化裁方治療對患者臨床癥狀改善作用更為顯著。究其根本機制,益胃化裁方配方含白花蛇舌草、白芍、麥冬、玉竹、石斛、百合、北沙參、炙甘草、佛手等,白花蛇舌草被作為抗癌藥在臨床廣泛應用,并具增強免疫力作用;白芍止痛斂陰、補血柔肝;麥冬“久服輕身,不老不饑”、“本草分經”描述其“潤肺清心、瀉熱生津”,現代藥理學亦證實石斛具抗疲乏、且與白花蛇舌草同具提升免疫之功效,并具鎮靜、抗腫瘤作用,對氧自由基亦具一定清除作用;玉竹同樣主治虛熱、陰虛,具養陰生津、清熱潤燥之功效;石斛與麥冬同歸胃、肺經,主治內陰不足、津液虧虛、口干咽燥、饑不知食、干嘔;百合歸肺經,同具養陰潤肺之功效,對津液受傷、虛熱加重、口干咽燥及情志不髓所致的神志疲乏療效顯著;北沙參歸脾、肺經,養陰益胃、并生津;炙甘草不僅主補陰虛,并能氣血俱補,改善脾胃氣機升降失司,而佛手也具理氣、疏肝健脾胃之功效,對改善干嘔、腹脹等均有顯著改善作用。由此可見,益胃化裁方配方極具針對性,對胃陰不足證CAG患者以養陰為主,并協調脾胃氣機升降機制,并通過多重生理及藥理作用協調西藥抗炎、抗病原體感染、抑制腫瘤細胞生長。
綜上所述,益胃化裁方用于胃陰不足證CAG患者,能對各臨床不良反應給予針對性改善,并通過其豐富的藥理、生理作用提升機體免疫力,繼而改善胃臟自身微循環能力,促進胃黏膜自我修復,并改善癌前病變狀態。
1 何甜,唐慧,郭強,等.趨化因子10在慢性非萎縮性胃炎、胃癌癌前病變及胃癌中的表達及意義.重慶醫學,2014,4:388~390.
2 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中國慢性胃炎共識意見(上)(2006,上海).中華消化雜志,2007,27(1):45~49.
3 周仲瑛.中醫內科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2.
4 羅曉霞.莫沙比利聯合瑞巴派特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124例臨床研究.實用醫學雜志,2012,28(20):3452~3453.
5 趙冰,肖淑萍,顧敏,等.慢性萎縮性胃炎的危險因素及以葉酸為主治療方案的療效觀察.中華消化雜志,2013,33(11):768~770.
6 梁方信.胃痞與慢性萎縮性胃炎-全國第五屆脾胃病學術會側析.山東中醫雜志,1990,4.
7 唐志鵬,戴彥成,張亞利,等.慢性萎縮性胃炎中醫藥療效評價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策略.中醫雜志,2016,57(1):2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