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夢杰 趙福香
(河南理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檢驗科 焦作 454150)
血常規檢驗是臨床最常見的血液檢驗項目之一,其不僅可用來檢測患者是否有造血功能異常、貧血、血小板功能異常等,并且其還可用來輔助臨床診斷患者的病情,為患者病情的診斷和治療提供有效的依據和幫助。為了最大程度的發揮血常規檢驗的效用,必須先要確保其檢測的準確度和穩定性,而采血方法則是對血樣檢測結果影響最大的因素,因此選擇合適的采血方法對臨床研究具有重要的作用[1]。臨床最常采用的采血方法為手指末梢采血和靜脈采血,本文主要探究了這兩種采血方法和采集到的血液樣本在血常規臨床檢驗中的應用價值。
選取自2016年10月~2017年5月在我院進行體檢檢查的86例體檢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身體狀況均為健康狀態,無肝、心、腎等疾病,患者在體檢前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根據采血方法的不同將其分成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43例。對照組中,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19例,年齡22~70歲,平均年齡(36.5±2.6)歲;研究組中,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20例,年齡24~67歲,平均年齡(38.7±2.2)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包括年齡、性別、身體狀況)進行對比,差異不顯著(P>0.05)。
兩組體檢患者在體檢前均保持空腹狀態,禁食8h左右,采血在早上8點左右開始進行。
對照組采用手指末梢采血方法進行采血,末梢血采集部位為患者的無名指或左手食指內側,在行末梢采血前先利用消毒棉球對采集部位局部皮膚進行消毒,然后采用一次性的末梢血采血針刺針取血,采血量為5~10mL,將采集到的血液標本置于抗凝管中,加入稀釋液稀樣并輕搖均勻,貼上標簽[2]。研究組患者采用靜脈采血方法進行采血,采集部位為患者的肘部前靜脈位置,在采血前先利用消毒棉球對采集部位局部皮膚進行消毒,然后采用一次性采血針連接真空抗凝管刺針取血,采血量為5~10mL,同樣做稀釋、搖勻、貼標簽處理。兩組患者的血液樣本均在采血后2h內利用血液分析儀進行血常規檢測。
血液分析儀(日本SysmexpocH-1001全自動分析儀)嚴格按照全自動操作規程進行相關性能和參數測試,儀器性能、檢測質量穩定,在行血液分析前已按規程要求完成自動清洗,并將各項參數調至在正常值范圍內[3]。
比較兩組患者的白細胞計數、紅細胞比容、紅細胞計數、血小板、血紅蛋白、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紅細胞體積、紅細胞血紅蛋白量等各項血常規指標檢測值,參照人體正常的血常規指標值進行對比。
采用SPSS20.0軟件對本次研究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4]。
兩組患者的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紅細胞體積、紅細胞血紅蛋白量等指標值差異不明顯(P>0.05);研究組患者的白細胞計數、紅細胞比容、紅細胞計數、血小板、血紅蛋白等各項血常規指標檢測結果更接近人體的正常值,檢測準確度高于對照組,兩組檢測效果差異明顯(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各項血常規指標檢測值對比

組別例數(例)白細胞計數(×109/L)紅細胞計數(×1012/L)血小板(×109/L)血紅蛋白(g/L)紅細胞比容(%)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g/L)紅細胞體積(fL)紅細胞血紅蛋白量(pg)對照組406.8±2.43.7±1.6205.1±8.6102.4±5.632.4±5.6323.4±9.383.4±8.527.0±1.6研究組406.1±2.33.9±2.0210.4±7.5113.2±6.143.5±5.3320.1±8.882.9±7.927.3±1.3t值-5.5625.4186.2846.1594.5980.3260.6580.476P值-<0.05<0.05<0.05<0.05<0.05>0.05>0.05>0.05
人體的血液中包含了各種細胞因子、血細胞、血小板等多項血液指標,若血液指標發生異常則會導致人體的組織器官發生病理改變,因此為了解體檢人員的肌體健康狀況,需對其進行基礎的血常規檢測,其不僅能對人體的相關血液指標進行準確的檢查,并且還能顯示細胞形態的變化情況,從而為人體的血液系統疾病診斷提供有效的臨床依據[5]。進行血常規檢測前,首先要收集患者的血液樣本,而不同的采血方式收集到的血液樣本不盡相同,因此不同采血方法采集到的血液樣本對檢測結果的影響也不相同[6]。目前,臨床最常用的采血方法為手指末梢采血和靜脈采血,手指末梢采血方法雖然操作簡便且疼痛感輕,但是其采集的血樣受多方面因素影響較多,易降低血常規檢測結果的準確率,一方面由于手指末梢易發生溶血不宜反復穿刺,另一方面手指末梢血樣中包含毛細血管、組織液、胞液等雜質成分,這些雜質成分不僅降低了血液指標檢測結果的準確性和穩定性,還可能縮短分析儀器的使用壽命[7]。而靜脈采血方法不同,靜脈血管不僅可以反復穿刺,并且其能為血液分析儀提供充足的血液標本量,此外靜脈血管血液成份相對簡單,因此其血液的純度更高,并且其血液中的紅細胞、白細胞以及血小板較為穩定,能夠真實的反映患者的全身血液循環狀況[8]。
人體正常的血常規指標值為:白細胞計數為4.0~10.0×109/L,紅細胞計數為男性4.0~5.5×1012/L、女性3.5~5.0×1012/L,血小板計數為100~300×109/L,血紅蛋白為男性120~160g/L、女性110~150g/L,紅細胞比容為男性40%~50%、女性37%~45%,紅細胞平均血紅蛋白濃度為320~360g/L,紅細胞體積為81~93fL,紅細胞血紅蛋白量為27~34pg[9]。本研究中通過對兩組體檢患者采用手指末梢采血和靜脈采血的方法采集患者的血樣標本,然后利用全自動分析儀器對其血常規相關指標進行檢測,再與人體正常的血常規指標值進行對比發現,兩組患者的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紅細胞體積、紅細胞血紅蛋白量等指標值差異不明顯。研究組患者的白細胞計數、紅細胞比容、紅細胞計數、血小板、血紅蛋白等各項血常規指標檢測結果更接近人體的正常值,說明不同的采血方法對血常規的檢驗結果均有一定的影響,與手指末梢采血方法相比,靜脈采血方法采血準確度更高,建議臨床使用靜脈采血方法進行血常規檢驗血樣采集。
綜上所述,采用靜脈采血方法進行血樣標本采集,采集到的血樣更加純凈,此種采血方式下的血常規檢驗結果準確性較高,值得推廣。
1 張傳杰,于白,唐雪梅.談談不同采血方法對血常規檢驗的臨床價值.中國醫藥指南,2014,12(19):218~219.
2 劉小東,崔會欣,焦冠勇,等.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規相關檢驗中的應用價值對比分析.中國醫藥科學,2012,24(16):111~112.
3 高梅,張凌峰,付永航.不同采血方法進行血常規檢驗在臨床中的價值比較.中國醫學創新,2014,11(24):46~48.
4 趙榮玲.探析不同采血方法進行血常規檢驗在臨床應用價值.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2015,8:138.
5 周麗華.不同采血方法進行血常規檢驗在臨床應用中的價值探討.中國保健營養(下旬刊),20l2,22(5):1122~112.
6 梁朋輝,蔣曉,劉金朋.不同采血方法進行血常規檢驗在臨床應用中的研究.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5,2(23):4767~4768.
7 巴哈爾古麗卡依爾.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規檢驗中的應用效果對比.中國醫藥指南,2013,11(29):147~148.
8 林湘蔚.不同采血方法進行血常規檢驗在臨床應用中的價值分析.中外醫學研究,2012,8(35):108~109.
9 崔鳳霞,孫丹.淺談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規檢驗中的應用價值.當代醫藥論叢,2014,36(7):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