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愛東 陸超鵬 王 朝 張少朋 石志剛 范旭游 羅志文
(廣州市蘿崗區紅十字會醫院 廣州 511363)
兒童肱骨髁上骨折多由跌傷、交通事故傷等間接暴力縱向傳導或扭轉造成肱骨干與肱骨髁交界處發生移位,是兒童肘部的嚴重型損傷[1]。兒童的骨質多孔、骨膜肥大,骨折時不易發生完全斷裂移位,骨愈合的質量和速度均優于成人[2]。本文針對手法整復伸直位石膏夾板固定治療的肱骨髁上骨折移位進行對比分析,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5年6月~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172例肱骨髁上骨折移位患兒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每組患者86例。其準入標準為:(1)符合肱骨髁上骨折的相關診斷標準;(2)經X線檢查確診;(3)首次接受復位治療;排除標準為:(1)神經血管損傷者;(2)移位嚴重需進行手術治療者;(3)隨訪資料不全者。觀察組患者男52例,女34例;年齡為7~13歲,平均(9.57±1.09)歲;受傷至整復時間為0.3h~7d,平均(4.16±1.34)d;跌傷57例,交通事故傷29例;左側41例,右側45例;伸直型72例,屈曲型14例。對照組患者男50例,女36例;年齡為6~15歲,平均(9.61±1.13)歲;受傷至整復時間為0.5h~7d,平均(4.22±1.29)d;跌傷55例,交通事故傷24例;左側38例,右側44例;伸直型69例,屈曲型13例。兩組患者在一般資料對比中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對比分析,此外確保上述所有患者及其家屬的知情權,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
對照組實施閉合復位外固定方法,即在屈肘120°時進行閉合復位石膏托屈肘位固定,觀察組實施手法整復伸直位石膏夾板固定方法。首先,對患者進行手法整復,該項要求患者采取仰臥位,受傷手臂稍外展,對軟組織損傷嚴重者用0.5%利多卡因進行血腫內及臂從麻醉[3],在認真分析患者X線檢查情況后確定移位方向,術者在患側雙手握住肱骨近端,助手雙手握住前臂中下端緩緩做對抗牽引,矯正骨折端重疊移位;然后依次矯正側方移位、旋轉移位和前后移位,一手握住骨折近端,一手握遠端,兩手相對擠壓,直至旋轉和側方移位矯正后,術者兩手拇指從肘后推尺骨鷹嘴向前,其余四指重疊環抱拉骨折近端向后,力度適中;同時遠端助手在保持牽引的狀態下緩緩屈曲肘關節至90°復位,一般能聽到骨折復位的骨擦音;復位后術者一手固定骨折部,另一手握住前臂略伸直關節,并將前臂向橈側伸展,防止發生肘內翻;然后,使用伸直位石膏夾板固定,手法整復成功后立即敷上石膏條,寬度與肢體寬度相近,前側長度為腋下至腕關節,后側長度為肱骨至指關節,內外兩側用木板固定伸直位肘關節。根據患者移位情況,可在固定時選用合適的襯墊,患肢外展,手心向上。觀察末梢血運循環,結合患肢的腫脹程度,及時調整繃帶,保持繃帶緊固,以骨折穩定又不影響手部血液循環為度。最后,對患者進行后期觀察和功能鍛煉,早期的骨折斷端是不穩定的,此時康復鍛煉主要形式是握拳、活動腕關節等肌肉靜止收縮運動,盡量避免肘關節功能運動,對腫脹嚴重的患者可輔以甘露醇、地塞米松等藥物治療,促進腫脹消退。待肘關節腫脹逐漸消退,骨折斷端基本穩定后,可逐漸加大活動幅度;有明顯的骨痂生長時,可在原先康復鍛煉的基礎上增加肘關節伸屈活動鍛煉,以恢復肘關節的主動運動功能。經正、側位X線復查穩定后可拆板,對骨痂生長緩慢者可適當延長拆板時間,解除固定后應加強肘關節伸屈活動鍛煉但應循序漸進避免二次受傷。對仍存在疼痛的患者,可配合理療、中藥熏洗等,以緩解疼痛,促進血液循環。
觀察記錄所有患者復位效果及并發癥發生情況。
表1 療效評價標準

分級肘關節活動度較健側減少攜帶角較健側減少優<10°<5°良10~20°5~15°中20~30°15~20°,基本不影響外觀,不需再次治療差>30°>20°
經統計,觀察組患者一次成功82例,二次復位成功4例,輕微并發癥1例,并發癥發生率為1.16%,無Volkmann缺血性肌攣縮及髁上骨折晚期畸形等嚴重并發癥,骨愈合優64例,良15例,中7例,差0例;對照組患者一次成功71例,二次復位成功13例, Volkmann缺血性肌攣縮及髁上骨折晚期畸形等并發癥7例,并發癥發生率為8.13%,骨愈合優35例,良26例,中16例,差9例。兩組組間對比差異具有顯著統計學意義(P<0.05)。
表2 不同組別患者臨床指標對比[n(%)]

組別例數復位次數骨愈合情況1次復位2次復位優良中差并發癥發生率觀察組8682(95.34)4(4.66)64(74.41)15(17.44)7(8.15)0(0.00)1(1.16)對照組8671(82.55)13(15.11)35(40.69)26(30.23)16(18.60)9(10.48)7(8.13)t值7.15937.159320.01553.874910.55775.22556.5845P值0.00740.00740.00060.04900.00110.04860.0071
手法整復和外固定方法是復位成功的關鍵,兒童骨質愈合能力和自身塑形矯正能力較強,手法整復應當盡早施治,做到輕、穩、準、巧,可輕微矯枉過正,爭取一次達到功能復位的標準。兒童肱骨髁上部扁薄,采用傳統的屈肘位固定方式,骨折遠端較遠且固定后前臂處于前懸位,腕關節的活動會給骨折遠端造成一定影響,而且對腫脹較為嚴重的患者,固定難以維持,易造成骨折遠端尺傾[4]。伸直位固定能同時控制腕關節和上橈尺關節,避免前臂旋轉對骨折遠端的牽拉,而且伸直位固定有助于正位X線復查,能夠獲得尺橈偏轉角度、骨折對位對線等重要信息,從而達到肘內翻早期預防和控制的目的[5]。
綜上所述,兒童肱骨髁上骨折移位患者進行手法整復和伸直位石膏夾板固定治療臨床療效較好,且能有效控制嚴重并發癥的發生,可見該療法在基層醫院骨科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值得推廣。
1 郭杰,劉欣偉,鄭雪君,等.手法整復聯合夾板外固定治療兒童肱骨髁上骨折108例.海南醫學,2015,6:873~875.
2 李盛華,葉丙霖,王想福,等.手法復位聯合肘內翻矯形器外固定治療伸直型兒童肱骨髁上骨折.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2015,1:4~6.
3 段學明,黃紹亮,童旌峰,等.分步手法復位肘關節外翻位固定聯合自制骨傷1號方外敷治療兒童肱骨髁上骨折臨床療效觀察.四川中醫,2016,7:160~162.
4 楊毅軍,王小瑋,張勇,等.手法復位外固定與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閉合性小兒肱骨髁上骨折療效評價.華南國防醫學雜志,2015,29(10):786~788.
5 陳林威,趙京濤,鄭挺渠,等.兒童肱骨髁上骨折殘留移位復位模型:力學響應的有限元分析.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5,19(13):2125~2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