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慧 芳
(河南省平頂山市平煤神馬集團總醫院皮膚科 平頂山 467000)
帶狀皰疹是感染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的一種疾病,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感染人體后一般在脊髓后根神經元潛伏,當機體抵抗力低下或因勞累、感染等情況可引起病毒再次生長繁殖,且沿著神經纖維遷移至皮膚,使受侵犯的神經和皮膚產生強烈炎癥反應[1]。帶狀皰疹一般有單側性、按神經節段分布的特征,皰疹呈集簇性且伴有疼痛,民間也稱為“纏腰龍”。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往往是病毒未能及時被清除體外的結果[2]。我院近年來應用小金丸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取得了明顯效果,報告如下。
選擇2013年3月~2017年3月間的160例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80例。兩組患者均為帶狀皰疹皮損消退15d之后仍持續疼痛。觀察組中,男性39例,女性41例,平均年齡(58.42±10.33)歲,平均病程(41.54±12.46)d;對照組中,男性35例,女性45例,平均年齡(58.96±11.25)歲,平均病程(41.75±11.39)d。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無明顯統計學差異(P>0.05)。
對照組給予鹽酸多塞平片口服(生產企業:上海信誼藥廠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31021425;規格:25mg×100片),25mg/次,2~3次/d。觀察組給予中成藥小金丸口服(生產企業:成都永康制藥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Z20013119;規格:0.6g×12袋),1.2~3g/次,2次/d。兩組同時服用三維B片(生產企業:廣州白云山光華制藥股份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44024264;規格:30片),一次1~2片,1日3次。兩組均以連續服用10d為1個療程,用藥期間停止服用其它治療藥物。
觀察對比臨床療效及不良反應情況。療效標準[3]根據疼痛緩解程度的百分率來判定,具體為:顯效是指疼痛緩解>70%;有效是指疼痛緩解30%~70%;無效是指疼痛緩解<30%,或疼痛未緩解反而加重者。臨床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使用SPSS17.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均以n/%來表示,采取Ridit檢驗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n/%)

組別例數顯效有效無效總有效觀察組8032/40.038/47.510(12.5)70(87.5)對照組8019/23.839/48.722(27.5)58(72.5)χ2-2.75325.6250P-0.00590.0177
兩組患者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率無明顯差異(P>0.05),見表2。且兩組患者查肝腎功能、心電圖以及三大常規均無異常,所有不良反應癥狀均較輕微,未進行特殊處理,隨著停藥而自行消失。
表2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率對比(n)

組別例數皮膚瘙癢口干多汗嗜睡頭暈發生率(%)觀察組80250110.0對照組80304312.5χ2-0.2504P-0.6168
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PHN)被定義為帶狀皰疹病人在皮損消失之后的持續性或陣發性疼痛。研究顯示[4],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的發生主要與感染水痘-帶狀皰疹病毒以及之后精神、免疫等因素有關:(1)在感染水痘-帶狀皰疹病毒之后,可引起周圍神經炎癥、壞死和脫髓鞘等改變,相應的感覺神經節(如背根神經節)出現淋巴細胞浸潤和神經節細胞減少現象,進一步損傷初級傳入纖維,幸存的初級傳入纖維和脊髓疼痛信號傳遞神經元(RNs)之間將形成新的連接-中樞突觸[5],此類病理改變是引起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PHN)的重要因素;(2)PHN發生的另一個因素是周圍神經干發炎,由于帶狀皰疹患者存在周圍神經損傷,神經生長因子會明顯地增多,受損神經末梢開始生長,神經電活動達到一個新的峰值,使周圍神經傷害感受器的閾值下降[6],易產生觸覺異常性疼痛;(3)異位傳導神經沖動。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感染可引起髓鞘絕緣作用失效,容易導致軸突神經沖動傳導到其他軸突,引起廣泛的神經沖動[7],這使得患者出現痛覺異常;(4)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感染后使電壓門控Na+通道Nav1.3、Nav1.8基因明顯增加,背根神經節內電壓門控Ca2+通道n2δ1亞基的表達明顯增多[8],引起神經病理性疼痛傳遞;(5)研究發現PHN患者體內T淋巴細胞亞群CD4+、CD4+/CD8+水平顯著減低,說明PHN的發生與患者自身免疫因素有一定關系;(6)臨床觀察到多數的PHN患者伴有恐懼、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采取相應的精神心理干預之后可使其疼痛癥狀明顯減輕,說明PHN的發生與患者感染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后的精神因素有關。中醫理論認為PHN病機為熱毒余邪傷及絡脈,導致絡脈不和,造成氣血淤滯,故而“不通則痛”。
目前治療PHN的研究,大多集中于神經阻滯、理療及心理干預等多個方面??诜幬镏?,治療PHN最常用的是三環類抗抑郁藥以及抗癲癇藥。鹽酸多塞平片為其中常用的一種藥物。其作用在于抑制中樞神經系統對5-羥色胺及去甲腎上腺素的再攝取,從而使突觸間隙中這二種神經遞質濃度增高,發揮抗焦慮、鎮靜等作用。三維B片是含有維生素B1、維生素B6和維生素B12的復方制劑,其中維生素B1能抑制膽堿酯酶的活性,緩解神經沖動傳導障礙,維生素B6在紅細胞內轉化為磷酸吡哆醛,作為輔酶對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類的各種代謝功能起作用,維生素B12可促使甲基丙二酸轉化成琥珀酸并參與三羧酸循環,有助于神經髓鞘脂類合成和神經纖維功能完整性的維持。
小金丸藥方出自于《外科證治全生集》,為中醫外科中的“圣藥”,其功用為理血、化痰、除濕、散結、消腫、祛瘀、通絡、止痛,主治痰氣凝滯所致的流注、瘰疬、癭瘤、乳巖、乳癖、貼骨疽等病癥。近年來臨床將其應用于乳腺增生、坐骨神經痛、三叉神經痛、面神經炎、風濕及類風濕性關節炎、格林-巴利綜合征(Guillian-Barre綜合征)、各種癌性疼痛等,其臨床療效顯著。小金丸方中主要藥物為馬錢子、草烏、乳香、沒藥、五靈脂、當歸等,現代藥理研究證明,馬錢子中總生物堿的含量為2%~5%,最主要的是番木鱉堿和馬錢子堿,其具有較大的毒性,但經過適當的炮制之后,番木鱉堿和馬錢子堿可轉變成為異士的寧、異馬錢子堿氮氧化物,使其毒性顯著降低,而鎮痛的作用十分明顯,其作用時間比哌替啶長4倍,其主要作用機制是抑制機體前列腺素E和5-羥色胺等物質的生成和釋放,在發揮抗炎作用的同時對神經末梢也產生麻痹效果。草烏中主要發揮作用的成分是烏頭堿,在炮制過后可被分解成毒性更低的甲酰單酯型生物堿,較烏頭堿的毒性降低4/5以上,而且還可更進一步水解成更低毒性的氨基醇類二萜,毒性僅僅相當于烏頭堿的1/4000~1/2000,但保留了較強的鎮痛作用,將馬錢子與草烏合用還可更進一步增強其鎮痛作用。至于乳香、沒藥、五靈脂、當歸等中藥,其中含有的乳香酯酸、沒藥樹酯、五靈脂酸、當歸酮、揮發油等成分,都具有明顯的鎮痛作用,自古以來也是活血化瘀止痛的重要中藥。通過本研究結果可看出,觀察組采用小金丸治療,其臨床總有效率明顯高于服用鹽酸多塞平片的對照組患者(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而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略低于對照組,但兩組患者治療期間的不良反應率無統計學差異(P>0.05)。觀察組患者服藥期間查肝腎功能、心電圖以及三大常規均無異常。
綜上所述,小金丸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療效顯著,而且不良反應少且輕微,安全可靠,不失為臨床治療PHN的一項良好選擇。
1 張學軍.皮膚性病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64.
2 楊梅,吳艷霞,章紹清,等.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及其預防.銅陵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11(3):11~12.
3 杜冬萍.帶狀皰疹和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了解可能的病理生理機制,避免盲目治療.上海醫學,2009,32(6):473~475.
4 陳誠,資昌艷,靳軍強,等.近15年針灸療法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研究進展.亞太傳統醫藥,2017,13(2):71~73.
5 包佳巾.帶狀皰疹后神經痛的疼痛病理生理:一項臨床和神經生理的研究.中國疼痛醫學雜志,2011,17(4):195~197.
6 劉愛英,王明曉.帶狀皰疹及后遺神經痛發病機制的研究進展.中國麻風皮膚病雜志,2011,27(1):34~36.
7 高月,季鳳清,李彥平,等.帶狀皰疹急性期臨床癥狀與皮損區病理性改變的相關性研究.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3,12(1):1~3.
8 林志淼,楊勇,李若瑜.帶狀皰疹及后遺神經痛.臨床皮膚科雜志,2010,39(6):393~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