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福仙 龐欣杰 房小麗
(清遠市連南縣瑤族自治縣人民醫院 清遠 5133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指的是由慢性支氣管炎和肺氣腫導致的氣流阻塞為臨床特征的呼吸系統病癥,在全球都有著較高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已經成為重要的全球健康問題之一。體重指數的判斷人體營養狀況的核心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大多存在營養不良的情況,表現為體重減輕。有研究提出,患者的營養不良和體重下降會對預后有嚴重的影響[1]。本次研究針對體重指數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愈后的影響進行了探討,取得了良好的成果。
選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共427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身高和體重計算出患者的體重指數。體重指數<21kg/m2的患者為觀察組共164例,體重指數>21kg/m2的患者為對照組共263例。觀察組中男性85例,女性79例,年齡54~82歲,平均年齡(73.5±8.2)歲;對照組中男性140例,女性123例,年齡53~83歲,平均年齡(72.5±8.6)歲。所有患者均對研究情況知情,簽署知情同意書。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等基本資料方面未呈現出明顯差異(P>0.05),證明研究具備一定的可比性。
所有患者均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診斷標準,排除肺結核、支氣管擴張、甲狀腺功能亢進、糖尿病、冠心病、腫瘤等患者。
所有患者入院時檢查身高、體重,抽血氣,胸部X線檢查,次日空腹抽取血清學標本測定血清白蛋白。根據患者的體重指數進行分組,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指標。
本次實驗數據采用SPSS12.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其中計量資料對比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對比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住院時間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明顯(P<0.05),具備統計學意義,見表1。


組別例數住院時間觀察組16442.3±10.1對照組26325.3±7.1t20.392P<0.05
觀察組患者出院至復發時間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明顯(P<0.05),具備統計學意義,見表2。


組別例數出院至復發時間觀察組16456.9±12.8對照組263113.7±24.6t27.342P<0.05
觀察組患者死亡人數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明顯(P<0.05),具備統計學意義,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死亡人數對比[n(%)]

組別例數死亡人數觀察組16435(21.34)對照組26313(4.94)χ227.224P<0.05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指的是以氣流受阻、具有可逆性及伴有氣道高反應性為特征的臨床病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不僅會在患者肺部產生生理改變,同時還會引發到全身。有研究提出,患者體重指數減輕是患者病癥加劇的標志之一[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大多存在營養不良,能量需求和飲食不平衡導致體重指數降低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方面:(1)長期低氧血癥或高碳酸血癥,右心功能不全,胃腸道淤血、消化功能紊亂,導致營養物質的消化吸收受到影響;(2)患者常出現心肺功能不全或食量有限,營養物質的吸收受到影響[3];(3)患者常用的茶堿類藥物以及糖皮質激素會刺激到胃腸道;(4)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反復感染應急及高代謝狀態,氣道阻力上升、呼吸機做功增加,能量需求增加,出現負氮平衡呼吸肌負荷增加,耗氧量上升,基礎代謝增加,有研究提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靜息時能量消耗高于正常人10%~20%,基礎代謝高于正常人30%左右[4];(5)患者張口呼吸,氣促,進食會導致氣促加劇,患者會出現無食欲的情況;(6)患者活動有限,胃腸蠕動能力差,腹部飽脹感明顯,無食欲;(7)糖皮質激素的長期應用,會促進蛋白質的分解,抑制蛋白質的合成,導致體重下降;(8)細胞因子會增加,腫瘤壞死因子、IL-6等介質的肌組織蛋白分解狀態和肌纖維合成障礙也是導致患者體重指數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體重下降的主要害處是肌肉組織減少,累及膈肌和呼吸肌。一旦患者的部分呼吸肌減弱、功能下降時,其他的呼吸肌會進行代償性作功。長時間作功下,呼吸肌會出現疲勞甚至呼吸衰竭的情況,嚴重的可能導致患者死亡。體重指數低不僅會導致營養成分缺失和水電酸堿紊亂,還會降低患者的免疫功能,肺泡上皮細胞修復能力削弱,抵抗病原微生物的能力下降,感染發生率增加,從而使呼吸衰竭加劇,增加死亡率[5]。此外,低體重指數還會導致患者肌蛋白分解和肌纖維機構改變,呼吸肌萎縮和呼吸肌力下降,使淋巴細胞、巨噬細胞活力不足,免疫球蛋白和補體的生成量較少,引起呼吸道纖毛清除能力降低,全身細胞免疫力減弱,增加了呼吸道感染的發生率,呼吸系統病癥惡化,最終形成惡性循環。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住院時間、死亡人數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明顯(P<0.05),具備統計學意義;觀察組患者出院至復發時間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明顯(P<0.05),具備統計學意義。綜上所述,低體重指數會嚴重影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預后,復發間隔時間較短,住院時間和死亡人數均較多。因此應當加強對患者的干預,改善患者的體重指數,促進患者的康復。
1 張鋒英,俞烽,杭晶卿,等.社區呼吸康復對穩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療效的影響.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14,36(1):47~51.
2 周鋒,劉錦銘,孫興國,等.體重指數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心肺運動耐力的影響.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12,35(6):453~454.
3 張希.不同體重指數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及呼吸困難程度的比較分析.大家健康(下旬版),2016,11(6):111.
4 蔡曉婷,時國朝,萬歡英,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體重指數、呼出氣一氧化氮、肺氣腫評分分組特征.中國呼吸與危重監護雜志,2013,12(3):223~227.
5 李怡,劉華,陳其章,等.不同體重指數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白細胞介素-6、腫瘤壞死因子-α、C反應蛋白變化及其與缺氧的關系.臨床內科雜志,2015,32(1):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