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秀宏
中國的各大城市正逐步利用博物館的文化形式,搭建平臺,讓金融走出專業領域,引起社會人群更多關注和喜愛,認識和了解金融業,讓金融融入當今國人的生活中去。
金融業正處于高速發展的時代,人們的思維也出現了巨大的變化,對于金融歷史的深入研究應運而生,人們對金融知識有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因為智慧時代已逐步到來了。金融博物館通常是其所處地區主要的金融實物和證本文化的代表和縮影,在如今的社會環境下,該如何利用金融博物館與觀眾形成良性的文化互動,已成為新時代對于金融博物館的挑戰。
金融博物館除了金融實物和原始文獻以外,還通過錄像和錄音短片,探討債券、股票和商品等方面的金融問題。在紀錄片中,前紐約股票交易所首席執行官約翰·塞恩通過講述紐約這個具有217年歷史的金融之都的發展,幫人們打開了金融之門。
位于紐約的美國金融博物館
金融交易、投資問題、貨幣和銀行業務,經常使很多觀眾感到復雜難懂。而位于紐約曼哈頓金融區中心的美國金融博物館,卻可以引領普通人更好地理解和欣賞華爾街以至整個國際金融世界。
耗資9百萬美元搬遷到華爾街的美國金融博物館,附屬于史密森學會,現址是具有歷史意義的前紐約銀行總部,距離紐約證券交易所僅一街之隔。美國金融博物館原坐落在1784年由美國第一任財政部長漢米爾頓創建的美國銀行遺址上,博物館所在地本身就成為美國金融史的一部分。但重新整修、搬遷新址的美國金融博物館,希冀展現給人們的并不僅僅是一個歷史建筑,而是它成為了既有娛樂性又有知識性的互動式展覽中心,讓公眾盡情探索金融世界的奧秘。博物館館長謝樂仁說,他渴望普通人能從中得到啟發,并且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他們的金融決策中去。
謝樂仁說:“我們的目的是幫助參訪者學以致用,他們來這里參觀,所了解的知識具有實用價值。通過展示金融歷史的廣闊范圍、重要性和豐富內涵,希望公眾從中受益。這個博物館既是現實金融問題的詮釋者,又是美國整體金融發展足跡的守護者。博物館通過各種各樣的歷史文物,包括1929年股市大崩潰時的收報機紙條、華盛頓總統1792年簽署的政府債券,以及在加利福尼亞淘金熱時挖掘出來的一塊重達60磅的金塊等。據查,這個金塊是從一艘在1857年失事的沉船中找到的。通過各種各樣的情境學習,讓世人明白——紐約市歷來都是美國乃至世界金融體系的核心所在。”
自從2001年9月11日恐怖分子襲擊并摧毀了紐約世貿大廈以后,出于安全考慮,紐約股票交易所的參觀游覽項目被取消了。不過謝樂仁說,現在的美國金融博物館就在紐約股票交易所附近,這個博物館替代了股票交易所成為華爾街的參訪中心。他說,對交易所感興趣的游客現在能有地方參觀了,而且更能增長見識。
博物館的金融歷史學家查德·西拉說,每一個參訪者都能各取所需,包括那些在華爾街上呼風喚雨的交易商們。他希望博物館琳瑯滿目的展品能把各種各樣的人都吸引過來。
西拉說:“我認為,華爾街的老手也能從博物館得到好處,美國的老百姓更能從中受益,外國人更會來參觀這個世界上著名的金融歷史博物館。”
王巍和他的中國金融博物館
新時代的中國金融正在隨著大國的崛起而騰飛。而中國金融博物館既是一種歷史文化,也是一種研究方式,還是一種價值取舍,更是一種充滿創造力的運用手段。因為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金融也是這樣,通過金融博物館進入金融領域會更理性而睿智。
一個人通過中國金融史上一樁樁金融事件來體驗金融歷史,穿越時空與一批批毀譽參半的金融傳奇人物共同來感受沉浮,可以提升中國金融博物館的功能,展示金融的能量與魅力,也將豐富我們的金融智慧。
中國的各大城市正逐步利用博物館的文化形式,搭建平臺,讓金融走出專業領域,引起社會人群更多關注和喜愛,認識和了解金融業,讓金融融入當今國人的生活中去。
在北京東四環邊的朝陽公園內,有一幢沉穩的紅磚建筑,這就是北京中國國際金融博物館。走進博物館,穿過閱覽咖啡廳,來到明亮的會議室,中國國際金融博物館理事長王巍說,美國金融的歷史并不長,也沒有多少古董,但美國金融博物館通過聲光電手段和栩栩如生的畫面,讓人迅速了解了美國金融歷史以及金融危機的來龍去脈。
為了催生金融博物館,王巍系統研究了金融學、經濟史、經濟思想史、金融史,遍翻中文金融史專著和大量英、日文金融史資料,再結合自身的實踐,在國內和世界各地搜集購買金融方面的金融實物和冊本。2010年6月9日,他出資與天津市政府共同建立的中國金融博物館,選址在天津歐式建筑“法國俱樂部舊址”上。2400平方米的展廳內,陳列著亞當·斯密《國富論》原稿、愛迪生的燈泡、中國前總理朱镕基批示組建上海交易所的文件,以及“文革”時期的分紅股票等,還有200多件中國及世界各個時期的貨幣、金融票據和大量金融實物向大眾展出。
后來,王巍連續6年,在天津、蘇州、北京、上海、沈陽建起了6座金融類博物館。
王巍感慨到:“我既是商人,又是知識分子。人的一生不能太功利,做博物館首先是為了自己內心的愉悅,覺得做這類事情很有意思,很開心。人生有許多奇遇,人生也極其有限,能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就很幸運了。博物館不僅對社會有積極意義,而且對我個人的意義更大。通過創建博物館讓我學習了許多過去無法學到的東西。我做了6個博物館,等于上了6所大學,研究了6個相關的金融專業,還有什么比這樣的收獲更令人滿足呢!”
金融博物館是一個重要的學習研究金融的平臺,如果若干年后,通過中國金融博物館這個平臺的啟蒙學習,中國的中學生、大學生之中誕生了馬云,誕生了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那中國的這些金融博物館將功不可沒。
從創建金融博物館之初,王巍的金融博物館就定位在金融教育與交流上,而不是側重于收藏方面。所以,金融博物館精于藏物更重視參訪人的需求,一旦有參觀學生看不懂的地方,就及時修正。他的理由是,如果中學生都看不懂,那博物館存在的意義就不大了。此后,他陸續推出的6家博物館,也按此思路管理運營。王巍的辦館思路獲得了眾多好評,其印證就是博物館的訪客人數不斷遞增。
天津中國金融博物館的門票很有意思,是中國早年發行的股票認購申請表經過塑而成,收取10塊錢門票。中國金融博物館內所有陳設皆不乏名人的身影。博物館專家委員會成員包括中國金融學會副會長吳曉靈、中國世界經濟學會會長余永定、經濟學家陳志武、經濟學教授許小年等人。而最能將名人效應發揮到極致的一種擴展活動,則是王巍等人在北京成立的“金融博物館書院”。書院讀書平臺建立以后,定期舉辦讀書會、品書沙龍以及書友見面會等活動,邀請到的嘉賓不收取任何費用,而聽眾也都是免費報名參加。著名作家許知遠被邀請成為書院的閱讀導師。據參與者透露,能容納500人的讀書會現場,每次場面都十分火爆。
不論是金融博物館還是書院,它們的存在都為公眾對金融和文化加深了解提供了一個極好的平臺。金融博物館成功落戶中國各大城市后,招商引資的機會大大增加。在天津建立中國金融博物館之后,王巍等人相繼與蘇州市政府、上海市政府、北京市政府聯合籌建了功能定位不同的蘇州中國基金博物館、上海中國并購博物館、北京國際金融博物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