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奎
摘 要:學者習慣于用史書和考古材料研究經濟問題,其實經濟對社會的影響幾乎是無孔不入,文學創作也不例外。反之,文學作品也包含了一些可供研究經濟的材料,漢賦亦是如此,它包含了大量的漢代農牧業、手工業和商業的信息,通過仔細甄別,可以將它作為研究漢代社會經濟的材料。
關鍵詞:漢賦;漢代;農牧業
一、耕作器具與耕種方法
1、火耕流種
這種辦法可能源于非常原始的刀耕火種,但是經過漢代人改造,遂變為一種比較先進的農作方法被加以推廣。杜篤《論都賦》在論述建都長安的理由時指出:“(雍州)畎瀆潤淤,水泉灌溉,漸澤成川,粳稻陶遂。厥土之膏,畝價一金。田田相如,鐇镢株林。火耕流種,功淺得深。”
作者特別提到“火耕流種”,認為這種耕作方法“功淺得深”,即花的功夫少而收獲卻很多。目前學界對于“火耕流種”有不同理解,漢代應劭的解釋可能最為準確:“燒草下水種稻。草與稻并生,高七八寸,因悉芟去,復下水灌之,草死,所謂火耕水耨”。應劭理解的方法首先要焚燒農田表面的雜草,然后放水進入稻田并播下稻種,等到雜草和稻谷一起生長到七八寸時,再割除雜草,然后引更多的水淹沒草根,使雜草窒息而死,這樣割下的雜草和草根都成了肥料,可以滋養稻田。
2、水利
漢代大力修建水利,尤其漢武帝親自參加并指揮堵塞黃河決口——瓠子口的戰斗,解決了二十多年的水患問題,極大的鼓舞了當時人們修建水利的熱情。“自是之后,用事者爭言水利。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川谷以溉田;而關中輔渠、靈軹引堵水;汝南、九江引淮;東海引巨定;泰山下引汶水;皆穿渠為溉田,各萬余頃。它小渠披山通道者,不可勝言。”
各種灌溉水利的修建,形成了完善的農田灌溉網絡,促進了農業的長足發展。漢賦作品對此有頗多記載。
3、耕種器具
漢賦中敘述農事常“耘”、“耔”二字并用,揚雄《逐貧賦》:“或耘或籽,霑體露肌。”張衡《東京賦》:“兆民勸于疆場,咸懋力以耘籽。”其中,籽可解釋為培土;耘為除草之意。可見,除去播種、收割,平時的農事多為培土、鋤草。
二、農作物
1、五谷
五谷一般指“麻、黍、稷、麥、豆”,;然而它的另外一種說法指的是“黍、稷、菽、麥、稻”。這兩種說法的不同點在于后說以“稻”取代了前說的“麻”。麻雄雌異株,雄麻名枲,纖維的質量好,是紡織的重要原料;而雌麻產籽,可以食用并榨油,但是產量低,出油率也不高,所以逐漸從重要谷物的行列中被排除了。漢代大力興修水利,不僅南方普遍種植水稻,北方也有種植。洛陽、陜縣等地出土的陶倉中標有“稻”或“白米”,雖然大部分是從外地運來,應該也有本地生產的。
可見稻的地位逐漸提高,并逐漸取代五谷中麻的位置。漢代糧食作物的變化,在漢賦中多有反映。
2、果蔬
漢代重視種植果蔬,瓜果蔬菜品種十分豐富。張衡《南都賦》:“若其園圃則有蓼蕺蘘荷,藷蔗姜韭番,菥蓂芋瓜。乃有櫻梅山柿,侯桃梨栗,梬棗若留,穰橙鄧橘。若其廚膳則華薌重秬,滍皋香稻。歸雁鳴雞,黃稻鮮魚,以為芍藥。酸甜滋味,百種千名。春卵夏筍,秋韭冬菁。蘇蔱紫姜,拂徹膻腥。”賦中羅列的瓜果蔬菜種類繁多,園圃里不僅種有四時蔬菜,還種有調味香料。
3、經濟作物
張衡《南都賦》提到田野種植“桑漆麻苧”,其中,桑麻苧等經濟作物提供紡織的原料,它們的栽種歷史遠古;漆樹則是生產粘液狀涂料,涂施于物體表面,干燥后形成堅韌而美觀的保護薄模。漆樹原產于我國,最遲在西周末或春秋初年黃河流域就已大量人工種植,《史記》記載漢代山東、河南一帶產漆比較著名。
此外,竹也是當時黃河流域的一種重要經濟作物,班固《西都賦》提到:“源泉灌注,陂池交屬,竹林果園,芳草甘木,郊野之富,號為近蜀。”
三、畜牧生產
漢代農民、地主和莊園主,除了種植農作物外,還普遍飼養家畜,并出現了一些富比諸侯的大牧主,橋姚“致馬千匹,牛倍之,羊萬頭,粟以萬鐘計”;馬援“至有牛馬羊數千頭,谷數萬斛”。官營牧場亦頗為興盛,漢代畜牧業因此極為發達。漢初“天子不能具鈞駟”,而漢武帝初年就已經是“眾庶街巷有馬,阡陌之間成群,而乘字牝者并而不得聚會”了。
四、農業勞作
漢代農民日常勞作情況在王褒《僮約》中有較為詳細的描述,雖然費振剛先生主編的《全漢賦》中未收入王褒《僮約》,但是其鋪陳和夸飾的筆法應該屬于賦家的手法,因此馬積高先生在其《歷代辭賦研究史料概述》中認為“王褒《僮約》,實亦賦體”。
本人也贊同這一觀點,這里將其視為賦體,作為研究漢代農業勞作的一個重要資料。
《僮約》是以主人與刁奴之間簽訂契約的形式,詳述了漢代農村或者說是農莊的農業勞作。賦中主人為了教訓刁奴,要求刁奴完成賦中所羅列的所有勞動項目。當然,王褒是采取了調侃、夸張的手法,因為在現實中,一個人甚至一個單獨的農莊都是無法完成那些勞動項目。然而這些勞動項目不是作者虛構出來的,而是來源于現實中漢代農村或者莊園勞動,這為我們今天研究漢代農業勞作提供了一個全景圖。
五、結語
由上可見,漢代農村的勞作不僅包括了農作物的種植,還包括飼養牲畜、打獵捕魚、家庭手工業制作、外出經商等。外出經商不只是銷售他們的家庭手工業產品,也包括純粹經商獲取利潤的活動。這與通常認為漢代莊園經濟屬于自給自足的封閉經濟的情況有所不同,這對于我們全面地認識漢代的社會經濟狀況是有較大幫助的。
從漢代的社會實際來看,農村的主要勞動者是農民,而不是奴婢,所以上述眾多勞作的主要承擔者應當是農民,當然,作為個體普通農民家庭,恐怕只能完成其中少部分工作。無論哪種勞作,農民的工作都是十分辛苦,負擔十分沉重。史料載:“農夫父子暴露中野,不避寒暑,捽草耙土,手足胼胝。已奉谷租,又出稿稅,鄉部私求,不可勝供。故民棄本逐末,耕者不能半。貧者雖賜之田,猶賤賣以賈,窮則起為盜賊。”因此文人多有憫農傷農的感慨。
總而言之,漢代農業較以往取得了重大的進步,由于大力修建水利,水稻等農作物已經突破了地域的限制,在北方也多有種植,并采用火耕流種的方法。由于水利交通便利,漢代各地之間的交流乃至與邊塞的交流增多,無論是果蔬的品種還是牲畜的品種都得到極大的豐富和改良。漢代農事勞作繁重,農民負擔沉重,他們創造了豐富的物質財富,但是卻往往連起碼的生活保障也沒有,這恐怕是漢代牛犁耕作沒能全面取代耒耜耕作的主要原因。統治階級對農民過多的剝削,成為阻礙漢代農業推進技術進步的消極因素。
參考文獻
[1]鄭明璋. 論漢代道家的政治觀在漢賦中的表現[J]. 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社會科學版, 1999(5):64-68.
[2]曹勝高. 漢賦與漢代制度[M].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6.
[3]龍堅毅. 從漢賦看漢代的手工業[J]. 江西社會科學, 2007(3):106-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