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 英 楊美小
(內蒙古烏海市蒙中醫院,內蒙古 烏海 01600)
高脂血癥又稱高血脂是引起人類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的最主要危險因素之一。常見的心腦血管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有冠心病(包括心肌梗死、心絞痛及猝死)、腦梗死(腦血栓、栓塞及腦出血)以及周圍血管狹窄或阻塞性疾病,這些病發病率和致殘率高、危害大、病情進展兇險,其病死率約占人類總死亡率的半數左右,是當今人類的第一殺手!
選取門診病人和住院患者150例作為臨床試驗對象,其中男性80例(最小年齡43歲,最大年齡79歲),女性患者70例(最小年齡26歲,最大年齡69歲)。
高脂血癥的臨床表現:①輕度高血脂通常沒有任何不舒服的感覺,但沒有癥狀不等于血脂不高,定期檢查血脂至關重要。②一般高血脂的癥狀多表現為:頭暈、神疲乏力、失眠健忘、肢體麻木、胸悶、心悸等。③高血脂較重時會出現頭暈目眩、頭痛、胸悶、氣短、心慌、胸痛、乏力、口角歪斜、不能說話、肢體麻木等癥狀,最終會導致冠心病、腦中風等嚴重疾病,并出現相應表現。④長期血脂高,脂質在血管內皮沉積所引起的動脈粥樣硬化,會引起冠心病和周圍動脈疾病等,表現為心絞痛、心肌梗死、腦卒中和間歇性跛行(肢體活動后疼痛)。⑤少數高血脂的癥狀還可出現角膜弓和脂血癥眼底改變。角膜弓又稱老年環,若發生在40歲以下,則多伴有高血脂癥,以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癥多見,但特異性不強。高脂血癥眼底改變是由于富含甘油三酯的大顆粒脂蛋白沉積在眼底小動脈上引起光折射所致,常常是嚴重的高甘油三酯血癥并伴有乳糜微粒血癥的特征表現。
150例病例,以每組50例分3組。
2.1 A組 不服藥,穴位臟腑總脈,共放血2次(第30天和第60天)放血量每次50~100ml。
2.2 B組 放血前3天服三子散,1日3次,1次3g沖服。穴位臟腑總脈,共放血2次(第30天和第60天)放血量每次50~100ml。
2.3 C組 放血前7天服用三散湯,1日3次,1次3g沖服[1]。穴位臟腑總脈,共放血2次(第30天和第60天)放血量每次50~100ml。
臨床控制:臨床癥狀、體征消失,實驗室各項檢查恢復正常。顯效:經治療后,臨床癥狀基本消失,血清膽固醇及甘油三酯恢復正常或其下降值>40%。有效:經治療后,臨床癥狀有所改善,血清膽固醇、甘油三酯下降值≥20%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無效:治療后,臨床癥狀略有改善或無改善,血清膽固醇、甘油三酯下降值在20%以下。
結果見表Ⅰ。

表Ⅰ 3組治療結果
蒙醫放血療法是蒙醫外治法范圍內屬于峻療之一種療法[2],它對各種由血引起的病癥,均有良好的療效。它以蒙醫學基礎理論為指導,通過放出惡血,開啟與暢通脈絡,促氣血運行,清血熱,調體素,以提高抗病祛邪之能力。本課題口服蒙藥三子散結合放血療法治療高脂血癥療效穩定,毒副作用小,人體傷害小,深受患者青睞的外治療法。
[1]中國醫學百科全書.蒙醫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
[2]阿古拉.蒙醫藥學[M].呼和浩特:內蒙古教育出版社,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