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云香 龍冬艷 郭偉偉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族醫藥研究院附屬苗醫醫院,貴州 凱里 556000)
類風濕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是以關節滑膜慢性炎癥、進行性關節骨質破壞和關節功能喪失為臨床特征的自身免疫疾病[1]。RA發病率高,致殘率高(5年內致殘率高達30%~50%),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2]。RA苗醫稱為“mongb hsongd jenl”(英譯:蒙沖靜),苗醫認為其發病多因先天不足,或久居濕地,或氣候寒冷,或勞累過度有關。有研究顯示,類風濕關節炎早期多以寒濕痹阻痹證為基本證型,多以散寒通痹為主[3]。我院以溫痹飲治療寒濕痹阻型類風濕關節炎,療效確切,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為2016年10月~2017年3月間,于我院就診并確診的RA活動期證屬寒濕痹阻型患者40例,單盲、隨機分為治療組(20例)和對照組(20例)。治療組男10例,女10例,平均年齡(39.52±4.28)歲,平均病程(6.23±4.13)月;對照組男9例,女11例,平均年齡(40.47±5.23)歲,平均病程(7.35±5.05)月。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 0.05),基線一致,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黔東南州民族醫藥研究院倫理委員會審查批準實施。
1.2 診斷標準
1.2.1 西醫診斷標準 參照ACR/EULAR RA 分類標準和評分系統(2010)[4]:①至少1個關節腫痛,并有滑膜炎的證據;同時排除了其他疾病引起的關節炎,并有常規放射學RA 骨破壞改變證據,即可確診。②根據關節受累情況、血清學指標、滑膜炎持續時間和急性時相反應物4個部分進行評分,總分≥6 分即可確診。
1.2.2 中醫診斷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之類風濕關節炎證候診斷標準。主癥:關節冷痛而腫,遇寒痛增,得熱痛減,關節屈伸不利,晨僵,關節畸形;次癥:口淡不渴,惡風寒,陰雨天加重,肢體沉重。舌、脈:舌質淡,苔白,脈弦緊;具備主癥兼次癥3項、參照舌脈即辨證為寒濕痹阻證。
1.3 納入標準 年齡18~60歲;符合RA 西醫診斷標準;中醫辨證為寒濕痹阻型;首次發病未經治療者或既往服用激素、NSAIDs 或DMARDs 停用1月以上者;患者依從性優秀,自愿參與研究且簽署知情同意書者。
1.4 排除標準 不同時滿足西醫診斷及中醫辨證者;RA 晚期關節嚴重畸形患者;合并嚴重的心腦血管、血液、內分泌疾病及心、肺、腎等臟器功能損害者;合并有其他風濕性疾病者;孕婦、哺乳期婦女及有精神疾病患者;對本次研究使用藥物過敏者;患者非自愿參與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者。
1.5 剔除標準 在進行臨床觀察的過程中,發現不符合標準者;治療期間因病情嚴重變化出現其他病癥,而不能繼續接受臨床研究而被終止者;依從性差,不能按規定接受治療和檢測者。
1.6 脫落標準 因各種原因中斷治療和檢測,影響療效及觀察者;受試者自行要求退出者;各種原因療程未結束失訪或死亡病例。
2.1 治療方法
2.1.1 對照組 甲氨蝶呤片(上海信誼制藥有限公司),口服,劑量從10mg 開始,每周增加2.5mg,根據耐受程度維持在10~15mg,1 次/周(若患者服藥后出現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可于服用甲氨蝶呤24h 后,服用葉酸1片)。療程4周。
2.1.2 治療組 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給予溫痹飲口服,1日/劑。溫痹飲方藥組成制附片10g、干姜20g、桂枝12g、淫羊藿15g、黃芪20g、當歸12g、熟地15g、白術10g,薏苡仁30g、蜈蚣5g、徐長卿15g。由黔東南州民族醫藥研究院藥劑科統一采購飲片,統一煎藥,統一發放。療程4周。
2.2 療效評價
2.2.1 西醫療效評價標準 采用EULAR DAS28評分評價疾病活動度[5]。
2.2.2 證候評價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002)制定。①臨床痊愈:中醫臨床癥狀、陽性體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證候積分減少≥95%,實驗室指標恢復或接近正常;②顯效:中醫臨床癥狀、體征明顯改善,證候積分減少≥70%,實驗室指標明顯改善;③有效:中醫臨床癥狀、體征均有好轉,證候積分減少≥30%,實驗室指標有所改善;④無效:中醫臨床癥狀、體征均無明顯改善,證候積分減少不足30%,實驗室指標無明顯改善。
2.2.3 實驗室檢查指標 分別于治療前和治療結束后進行C-反應蛋白(CRP)、血沉(ESR)檢測。

3.1 溫痹飲對DAS評分影響 經藥物治療,治療組和對照組患者DAS評分均較治療前顯著降低(P<0.05),且治療組顯著優于對照組(P<0.01)。

表1 溫痹飲對DAS評分影響
3.2 溫痹飲對證候療效影響 經治療后,治療組患者總有效率為85%,對照組患者總有效率為75%,治療組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

表2 溫痹飲對證候療效影響
與對照組比,*P<0.05
3.3 溫痹飲對CRP、ESR的影響 經治療后,治療組和對照組患者CRP、ESR均較治療前顯著下降(P<0.01)。且治療組顯著優于對照組(P<0.01)。

表3 溫痹飲對CRP、ESR的影響
與治療前相比,**P<0.01;與對照組比,##P<0.01
類風濕關節炎(RA)是一種原因不明的慢性、炎癥性、進行性、自身免疫疾病。RA多發病隱匿,病程較為緩慢,以全身多關節的腫脹、疼痛為其主要臨床表現,以關節滑膜炎為基本病理特點。目前,西醫治療主要以甲氨喋呤、來氟米特等改善病情抗風濕藥(DMARDs)為主,雖然能部分緩解病情,但起效時間相對緩慢,不良反應眾多,遠期療效不佳。
根據其臨床特征,RA屬于中醫學“痹證”范疇,與古籍記載的“歷節”、“頑痹”范疇。對于其病因病機,中醫學認為,正氣虧虛,外衛不固,外邪入侵導致了本病發生,氣血經脈痹阻為本病局部病理變化,治法當以祛風散寒除濕、溫陽活血通絡為主。
溫痹飲化裁于烏附麻辛桂姜湯,由制附片、干姜、桂枝、淫羊藿、黃芪、當歸、熟地、白術,薏苡仁、蜈蚣、徐長卿。制附子、干姜溫陽散寒,相須為用,為君藥;桂枝溫經散寒、黃芪益氣固表、淫羊藿祛風除濕、當歸養血活血通絡,共奏曲風散寒養血之功,為臣藥;熟地填精補血、滋養肝腎,徐長卿祛風通絡止痛,為佐使。宣中有通,補中有行,共奏溫經散寒、除濕宣痹之效。
研究表明,溫痹飲治療寒濕痹阻型類風濕關節炎,不僅可以有效降低DAS評分,且提高證候療效,對CRP、ESR等臨床檢測指標亦有明顯改善。研究結果提示,溫痹飲治療寒濕痹阻型類風濕關節炎療效顯著。
[1]Bluett J, Barton A. Precision Medicine in Rheumatoid Arthritis. Rheum Dis Clin North Am. 2017. 43(3): 377-387.
[2]Burmester GR, Pope JE. Novel treatment strategies in rheumatoid arthritis. Lancet. 2017. 389(10086): 2338-2348.
[3]王寶新,李鑫,谷捷,等.湖南地區類風濕性關節炎主要中醫證型分布規律研究[J].中華中醫藥學刊,2016,34(1):88-90.
[4]Aletaha D, Neogi T, Silman AJ, et al. 2010 Rheumatoid arthritis classification criteria: an 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European League Against Rheumatism collaborative initiative. Arthritis Rheum. 2010. 62(9): 2569-81.
[5]van der Heijde DM, van 't Hof M, van Riel PL, et al. Development of a disease activity score based on judgment in clinical practice by rheumatologists[J]. J Rheumatol, 1993,20(3):579-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