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彭博社5月7日文章,原題:中國正在悄悄制定全球標準美中兩國在上周舉行的高級別貿易對話引發全世界關注,但從許多方面來說,它們未免有“離題”之嫌。就未來幾年內美中兩國間與日俱增的競爭而言,作為這些對話焦點的關稅和產業政策的分量或將有所降低,而另一個遠比它們悄無聲息的舉措將變得更至關重要。
隨著中國通過“一帶一路”基礎設施項目促進其海外投資,不僅有關融資條款越來越由中國說了算,就連范圍更廣泛的技術應用亦將愈發“聽命”于中國。為此,中國正通過定義并輸出從人工智能到水力發電在內的所有技術標準改變全球競爭版圖。但中國發動的這場大力進軍全球標準制定領域的攻勢基本上沒有引起外界關注,即便是談起該話題投資者也目光呆滯,且鮮有西方政府將心思用于該領域。迄今為止,有關進程大都在中國國內且主要以中文開展,因為中國政府正尋求為在其境內經營的企業制定一套產業標準。此類努力令大多數“外人”不明就里。然而,如今中國的監管機構正將這些標準翻譯為英文——這是它們將被輸出到海外的明確信號。
幾十年來,美國制定國內標準并將其擴散到全球的能力令其經濟受益匪淺。正如美國東西方中心近期的一篇論文所言:“標準在創新和使其實現市場化及工業化之間架起橋梁。”即便是USB端口等日常用品的規格標準也使美企在其他市場獲得穩固的銷售優勢。專利是該進程的關鍵“通道”。就所有產業的標準制定而言,那些擁有標準制定基礎技術的企業受益于出售其設備或發放專利許可。例如,擁有通信關鍵專利的高通近年來已收取巨額專利費,僅在2014年就從中國吸金近80億美元。在其標準是通過繁紛復雜的全球程序制定的通信產業內尚且如此,當有關國家單方面制定標準時,其國內企業甚至將獲得更顯著的收益。
這正是中國“標志性”外交政策的關鍵所在。如今對“一帶一路”倡議的分析多半聚焦于單個項目是否有利可圖。但對中國官員來說,與推動該倡議參與國采用從建筑到金融乃至數據管理等所有中國標準相比,一個港口或一條鐵路的投資回報遠沒那么重要。例如,中國正在通過這些項目為其高鐵建設輸出關鍵技術標準——這將在很大程度上繞過其西方同行制定的標準。發展中國家往往自愿采用高收入經濟體制定的標準,但中國政府正擔當更積極主動的角色。在這種背景下,中國近來修訂其《標準化法》和《網絡安全法》具有更深遠的重要意義,它們或將長期在中國境外產生回響。▲
(作者安德魯·波爾克,王會聰譯)
環球時報2018-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