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國

正值馬克思200周年誕辰之際,世界多國掀起了紀念馬克思的熱潮,馬克思改變世界的經典著作再次受到熱捧。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在馬克思的巨著《資本論》中一共提到了680多個人物,其中有一位中國人,他的名字叫做王茂蔭(如圖),是清代著名經濟學家。
王茂蔭是安徽歙縣人,道光十二年(1832年)考中進士步入仕途之后,曾任戶部右侍郎兼管錢法堂事務。王茂蔭是一位非常有見解的財政專家,他曾在戶部任職多年,并主管過錢法堂事務,因而對幣制改革一直非常關注,能夠針對不同的社會財政狀況,提出一些切實可行的緩解財政危機的方法。咸豐元年(1851年),王茂蔭上呈《條議鈔法折》,建議發行可兌現銀鈔,提出必須注意和防止因為無限制發行紙幣而造成通貨膨脹,但被朝廷否決。1853年至1854年,他又兩次向朝廷提出改革幣制,但均遭到駁回。當時朝廷權臣肅順等人提出添鑄“當百、當五百、當千”大錢的建議,王茂蔭一針見血地指出:“官能定錢之值,而不能限物之值,錢當千,民不敢以為百;物值百,民不難以為千。”對物價規律和貨幣投放之間的關系有著較為清醒的認識。但是,王茂蔭的這些建議,遭到急于填充國庫的咸豐皇帝的嚴斥,指責他“為商人指使,不關心國事”,并將他調離戶部崗位。
王茂蔭在京歷任三朝,居官30年,不攜眷屬隨任,一直獨居宣武門外歙縣會館,以兩袖清風、直言敢諫而聞名。1864年,王茂蔭因為母親去世離職返鄉,1865年在家鄉病逝,葬于故居不遠處的岑山渡玉子山上。王茂蔭故居現在也經常迎來海內外慕名來訪的客人。
王茂蔭是清朝貨幣理論家、經濟學家,后被吳晗譽為“清代貨幣改革家”,他畢生致力于貨幣史的研究和實踐,其貨幣觀點及鈔幣發行方案最為引人注目,被學術界評價為“我國封建社會貨幣理論的最高成就”,其著作《王侍郎奏議》一部流傳于世,《清史稿》中也有王茂蔭傳。
王茂蔭的貨幣改革方案,被俄國傳教士巴拉第(1849年-1858年在華)寫進《內閣關于紙幣的奏折》,并被收入了巴拉第主編的一部多卷本資料匯編。當這部資料匯編被翻譯成德文,并于1858年在柏林出版時,書名為《帝俄北京公使館中國著述集》。《內閣關于紙幣的奏折》中有關于王茂蔭的介紹及其關于紙幣問題上書受挫而導致的奏折風波的詳細情況受到了馬克思的關注。
馬克思在1864年出版的德文版《資本論》第一卷第一篇第三章中,在談到貨幣或商品流通、論述“強制流通的國家紙幣”問題時,以第八十三條大段注釋的方式專門提到了王茂蔭及其“主張暗將官票寶鈔改為可兌現的鈔票”的觀點,王茂蔭也因此成為《資本論》中唯一提到的中國人。
中國最早倡議研究王茂蔭的是著名的歷史學家、作家郭沫若,早在1928年東渡日本期間,他就從陳啟修翻譯的《資本論》中發現了王茂蔭,后來進行了一系列“關于王茂蔭的探索”,并于1936年發表了《〈資本論〉中的王茂蔭》一文。▲
環球時報2018-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