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金霞
(湖南師范大學, 湖南長沙 410000)
2005年以來,隨著《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規范》的頒布實施,長沙市對城區的歷史街區進行了大規模的保護性改造。對太平街進行了整體改造,對潮宗街、連升巷、吉祥巷、古潭街、白果園、湘春路、西文廟坪巷、小古道巷、大古道巷、一步搭兩橋等20余塊歷史街區進行了建筑美化。通過現場調研發現,從2007年竣工10年以來,經過整體改造的太平街是長沙市最具代表性的歷史街區,每天接待全國各地的游客數萬人次。但大部分經過建筑美化的街區已被拆遷或正在拆遷過程中。例如古潭街、西文廟坪等街道的大部分建筑美化構件已不復存在,潮宗街、連升巷等街道的其中大部分建筑出現木質檐口、屋脊變形嚴重、花格木窗油漆剝落、挑檐損壞掉落等情況。對于被稱為“千年古城”的長沙來說,要實現對歷史街區長期有效的保護和留存,制定出一種行之有效的整體改造模式是我們目前面臨的重大難題。
歷史街區的更新和改造是舊城更新的重要組成部分,涵蓋城市學、建筑學、環境生態學等多方面學科。根據梁思成先生倡導的“整舊如舊”的原則,從實際出發,按照長沙歷史街區建筑的結構空間形態和保存現狀,概括分為臨街式、院落式兩種模式。
從結構布局方面看,可以發現這一部分的房屋位置緊鄰街邊,并多以商業空間為主。這些商業空間形態沿線性的街道布置了大量的小型零售店鋪,形成具有很強導向性好流動性的商業集合體。本文將具有這一結構形態的歷史街區建筑空間稱為臨街式(圖1)。這種模式的造型特點是一樓為店面,二樓有臨街的陽臺。同時街道的兩頭設有醒目的標志物,例如牌坊造型等,或交叉口位置設有醒目的建筑節點,由此拓展出開放式的廣場空間。結合實際案例,太平街區以太平街為主線,北至五一大道,南到解放路,西接衛國街,東到三興街、三泰街,全長375 m,寬不過7 m,呈線性街區形態。從太平街典型案例分析臨街式的立面裝飾特點,可以發現街區內的民居和店鋪保持了原汁原味的青瓦白墻、坡屋頂、封火墻、木門窗。也保留了老式公館的青磚墻、天井以及回樓護欄等。相比10年前,整體的建筑立面構件沒有明顯改動,只相對增設了店招和裝飾。由此修繕了傳統商業建筑,促進了新商業模式發展,并恢復了太平街傳統的文化意義特征。太平街區商業模式更好的刺激了城市商業的活力和周邊娛樂商業文化的滲透,集旅游觀光、商業服務、歷史文化于一體。

(a) 臨街式透視圖

(b) 臨街式俯視圖

(c) 臨街式正視圖圖1 臨街式建筑
從結構布局方面看,這一部分的建筑形態構造一般類似于我國典型的四合院建筑風格。由于城市商業的特性,臨街的大多為商住結合型,部分改造成為公共建筑空間,單純性居住建筑則隱藏在小巷小道之中。本文將具有這一結構形態的歷史街區建筑空間稱為院落式(圖2)。這種四合院式的結構布局一般將其功能最重要的建筑放在中間位置,被稱作正房,或堂屋。正房的對面是倒座,兩側是廂房。正房和側房交界處為耳房。院落式講究幾進幾橫,多采用中軸對稱的格局。這種方正的布局風格體現了中國傳統的“方形”文化的思想。并諳和以中為尊,以東為貴,以西次之,以后為卑的傳統禮制觀。房屋圍合后的露天空地稱為天井或院子。作為宅院的中心,其功能是使四周的房屋保持良好的采光和通風,以及用作收水排水和人們活動的場所。在傳統的民居中,門窗是實用性和審美性的結合,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院落式的立面裝飾特點蘊含于此。被保存完整的傳統門窗有較高的藝術價值,但現存的民居中部分門窗被現代門窗所取代。其中門的主要形制有:院落朝門、戶門、室內隔扇門、門罩。常見的窗有長窗、半窗、橫風窗、花窗、漏窗、支摘窗等。多出現回紋、步步錦、云板等圖案。整體來看,院落式的裝飾風格簡潔大方,偏向注重與所處的建筑和環境相協調。

(a) 透視圖

(b) 俯視圖

(c) 正視圖

(d) 部分門窗構件模型參考圖2 院落式建筑
臨街式與院落式相比,多呈現連續性和方向性的線性空間。有起點、終點以及中間轉折的節點。與傳統的街道空間形態相比,在單純的線性空間中開辟出供人流回旋流動的開放式空間,不僅促發社會性活動的產生,還提升了傳統商業街的趣味性。建筑主體仍保持原樣,內部空間功能則根據現代需求做出改變。例如一樓的店面入口空間一般概括分為三種做法:一,修復性利用,重在保持原有的個性。二,存表去里改造,維持傳統風貌的基礎上對內部進行改造,有限的與周圍的建筑物做有機的聯系。三,創新性改造,引入全新的元素創造全新的特征。其建筑裝飾更受現代因素的影響,添加了創新的元素。門窗的樣式多改為現代門窗樣式。
院落式則更多的保留了原有的樣貌,建筑單體較完整,有文物價值和研究價值。在平面布局、結構形式、裝飾特征等各方面都呈現出復雜性和多樣性,受當地文化風俗和建造技術的影響,體現了當地人民的審美。概括來說建筑布局原則為近水向陽,坐北朝南;平面形式為前堂后寢,中軸對稱,內部天井規整嚴謹;建筑結構以木構架為主,抬梁式與穿斗式相結合;建筑裝飾豐富多變,紋樣圖案多有象征意義,體現了人們對生活的美好祝愿和殷切希望。具體來說,院落式應結合現代城市的發展作出變化,趨向商業化和集群化,進行商業、辦公、餐飲等第三產業活動。邀請建筑、文化、歷史、經濟等領域專家組成專家組,對該地區的潛在價值進行評估并做出發展規劃。只有歷史與現代結合,文化與商業結合,才能得到生存和發展的良性循環。
本文從建筑保護與規劃設計的角度出發,討論在城市商業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如何對長沙歷史街區進行保護性整體改造和更新的問題。本文采用了歸納和分析的方法,翻閱大量文獻,結合現場調研,運用專業理論和設計方法,對長沙歷史街區整體改造的模式進行了研究和探討。首先,對長沙歷史建筑進行調研并建立模型;其次從結構布局、造型特點和立面裝飾等要素分析出臨街式和院落式兩種模式;再次,綜合比較分析兩種模式的主要特征和改造手法;最后,提出適合長沙歷史街區整體改造和更新的設計理念和方法。對歷史街區的整體改造主要依賴政府的政策支持,出臺補助、資助、共同投資等政策,集中整治歷史街區。在長沙歷史街區的復雜屬性下,綜合各界的高度關注,既要維持歷史建筑的歷史真實性,又要為其注入新的活力,使之不再是刻板的歷史古董,而體現出一種活的演進過程。結合社會發展的現實基礎和人的智慧觀念,既體現城市歷史文化的深度,又展現經濟價值的開發潛力和廣度。為長沙歷史街區建筑的整體改造帶來新的突破和更新。
[1] 歐陽建林.湘南傳統民居窗的調查與應用研究[D].湖南農業大學.2012-06.
[2] 譚春華.存留城市生活的記憶長沙市歷史街巷與舊宅保護規劃的研究[J].現代城市研究.2008(11):33-39.
[3] 劉曉莉.歷史街區更新中的商業空間營造[D].重慶大學,2003.
[4] 劉偉.城市商業區中的歷史街區保護性開發與設計研究[D].湖南大學.2006.
[5] 關宇.城市化進程中建筑遺產保護的探析——以昆明“一顆印”民居的保護和再利用為例[D].昆明理工大學.2013-3-21.
[6] 關斌.歷史街區保護更新的“自組織”模式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4.
[7] 胡彬彬, 張同標.湖湘文化的建筑情懷——湖湘文化之有形文化系列報道之一[N].湖南日報2005-10-21.第C02版.
[8] 朱政.歷史街區建筑美化工程效果的比較研究——以長沙市為例[J].中外建筑.2017, 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