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茸茸
我們用專業噪聲測試儀器對該演播室的環境進行了噪聲測試,環境噪聲主要來源周圍的空調機房(采取防震措施)、環境噪雜聲、空調出風口的噪音、安全指示燈、燈光系統和擴聲系統的噪聲,我們結合實際情況針對演播室里的攝像機、空調出風口、燈光系統、音頻擴聲等設備進行了噪聲測試,測試結果設備低噪和均值如表1。

表1
同時對虛擬演播室內全環境底噪測試,得出結論是底噪頻率在20~150HZ的區間。
我們通過兩個維度分析噪聲源:設備接地產生電位差和設備本身的噪聲。
通過物理連接是否正確確認噪聲源,在確定整個音頻系統物理連接正確的前提下,首先考慮電源的連接問題,主要包括5個方面:1.演播室各個設備取電是否有序可循,是否有火線零線連接混亂。2.演播室各個設備是否接地混亂,接地混亂會造成設備之間電位不平等,有明顯的電位差。3.演播室環境用電無接地或者接地阻值過大。4.演播室系統設備中采用大量的數字開關電源。5.演播室設備自身存在漏電(幾率小)。經過仔細逐級排查,我們確認所有音頻設備都統一接在一路UPS電源上,統一一路開關,確定統一接地,無存在電位差(如圖1)。

圖1
然而,整個音頻系統底噪還是未得到改善,在無拾音收錄情況下,在調音臺輸出級顯示輸出底噪約-48DB,再次判斷是設備間噪聲,具體利用排除法逐級斷開音頻系統連接確認是否是設備問題,實施方案是:從前級拾音話筒到功放音響,分級連接調音臺,一級一級排查,判斷噪聲來源于哪一級設備。
斷開其他設備連接音頻系統,無線領夾式話和接收機筒單獨接入調音臺,如圖2。

圖2
通過調音臺總輸出顯示底噪存在,調音臺輸出電平顯示如圖3。

圖3
確認噪聲來自無線話筒和接收機,我們選擇按流程的方式批量進行調整:
1.選擇筆記本電腦—接收機—天線的連接,使用測試軟件,測試拾音環境的噪聲出現的頻點,如圖4所示,無線話筒頻率設置避開有干擾的頻點,如果選擇自動調頻所有無線話筒要分在同一組。

圖4
2.選擇無線話筒—接收機—調音臺的連接,接入所有無線話筒,把無線接收器的通路調整一致,選擇LINE方式(MIC增益為-58DB,LINE增益為-20DB),接收機增益在0DB。
3.將無線話筒在調音臺上設置一致,把各路H、M、L音調EQ和各路增益GAIN均調在中音位置上。
4.把調音臺上話筒輸出推子和主輸出推子均設置在0DB,分別對各路話筒進行調試。
5.將其中一路話筒的輔助音量推子慢慢地往上推,待出現底噪為止,記住該路推子所處的電平位置,然后把該路推子拉下,接著進行其他路話筒的調試。
6.將調音臺上主輸出推子拉下,恢復各路分推子在底噪出現的位置上。
7.將聲反饋抑制器的旁路建恢復成工作的狀態上,并選擇S1單點濾波方式,然后將主輸出推子慢慢拉起,待出現響聲后抑制器會逐頻點地把各話筒的各個嘯叫點抑制住,直到抑制器上各個紅色濾波器指示燈不再閃動為止。
8.每路話筒預設EQ,如表2、表3預設PEAKING值,超過閃紅燈報警。

表2

表3
小型演播室錄制音頻以清晰度為主,選擇心性和超心性動圈或者電容話筒都非常適合(表4),動圈話筒堅固耐用,靈敏度高,指向性好,拾取的聲音清晰、純凈、柔和,頻響在40HZ~16KHZ范圍,電容話筒聲音豐滿、明亮、細微、精確,頻響在20HZ~18KHZ頻段。
人聲所在的位置、音色EQ的調節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一切以人自己的耳朵為準,而非指導性參數,基本原則是:衰減用小Q值,提升用大Q值。精細調節人聲,比如演唱歌手,我們可以用一個頻譜儀軟件,通過掃頻,拉動任意一個頻點小范圍移動,一邊拉一邊聽,聽到不合適的地方,再把GAIN值降下來,仔細分析這個人聲音頻段分布,然后根據聽感仔細調節EQ(對EQ不了解,不如不調,保持原本的人聲):上下調節0.5DB,改變幅度在3DB上下,過多的調節會改變原來的聲音,不是好的效果。另外,人聲還能進行高切和低切(高通濾波器和低通濾波器),把不要的頻段切掉,一般男聲60HZ、女聲120HZ以下可以切掉(表4)。
調音的技巧是了解人聲的音色特性,網絡流排,高、中、低的泛音特性,了解音域寬度和動態范圍(表4),話筒選擇合適的頻響,失真、動態范圍。我們的演播室進行了聲學處理,有較好的聲學環境,整個拾音通道的比例聽起來,低頻還是比高頻多,低頻即有混雜很多反射駐波、低頻共振,以及我們說話時候離話筒很近產生近講效應,我們可以用EQ的LOWSHELF把500HZ以下的低頻整體降低一些(衰減/低切):人聲的主要發聲頻段在2K~7K,我們對這個區間段進行細致調節,而5K~8K之間高頻部分需要提升,這個區間段提升可以增加聲音的力度、亮度、清晰度,但是提升過度會有電話聲音。如果是歌唱,8K以上可以提升一些,讓聲音聽起來有感染力,如果高頻過多,聲音太尖(女聲),10K以上適度衰減,提升的話人聲會發尖,發毛,500HZ以下都可以進行衰減,但是200HZ左右頻點是人聲的基礎,這個位置是人聲厚度所在,這個位置低頻駐波少的前提下,可以提升一些,但是過多,容易讓聲音渾濁。

表4
而1K~5K是人聲集中發音區,每個變動都影響人的聲音,人耳對這個部分特別敏感,這個區間提升1DB,就相當于其他區間提升3DB,對于8K附近區域,提升一點可以明亮人聲,也可能會出現齒音,消除齒音將是一個重點。
此外,在有伴奏的情況下,人聲EQ的調整是不能撇開伴奏單獨進行的,一定要和伴奏相結合,例如伴奏的高頻比較多,人聲如果高頻也多,兩高頻會“打架”,缺少層次感。EQ的處理原則是:人聲要干凈、飽滿、不刺耳,和伴奏相融一體。如果讓人聲更服帖,在5KHZ附近有一個寬頻段信息豐富而且較慢的瞬態響應,讓12KHZ以上頻段自然衰減,盡量避免過度齒音,爆破音和近講效應。
以本演播室為例,主持人話筒不需要效果器進行混響(REV)和回聲(ECHO)處理,否則容易失真,近距離拾音,確保拾音效果,可拾取纖細、微弱的聲調,而距離過近,低頻過強,可使用表5中的處理方法:

表5
通過前期的節目制作,從演播室環境、硬件物理連接排查、軟件分析仔細調節到現場拾音的實時調整等規范化操作控制,使得演播室音頻系統拾音達到了更好的效果,為現場場景節目制作提升了拾音的效率和品質,再者,給后期音頻的編輯制作和創作提供了可延展性,增加了更為廣闊的創作空間。
參考文獻:
1.[美]馬特利特.實用錄音技術[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4.
2.[美]巴克斯特.電視音頻工程師實用手冊[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8.
3.雅馬哈數字調音臺預置EQ參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