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索
1995年6月,在全國新聞學專業教學內容、課程體系改革研討會上,“新聞經營與管理”與“記者職業道德修養”等課程一道首次被吸納進新聞學專業課程當中來。①經過20多年的發展,隨著媒介形式發展多樣化的趨勢,“新聞經營與管理”這門課程在課程結構上呈現出“新聞+商學”融合性的特點,其在各高校的課程體系當中也有了新的名字——“媒介經營與管理”。
但就目前而言,“媒介經營與管理”課程在具體操作當中或多或少還存在一些問題,如地方本科院校辦學定位在向應用型大學轉型的過程中,教學時數壓縮,課程定位模糊;教學內容過時,學生學習乏力;實踐條件簡陋,無法進行操作等等。②諸如此類的問題成為困擾高校“媒介經營與管理”課程教學的難題。
然而,從對“媒介經營與管理”存在問題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大多數研究者傾向于從“教”的角度來溯源,而忽略了教學的主體——學生的“學”,即學生在學習相關課程時需要什么樣的知識、以什么樣的方式接受知識以及如何在實踐操作中掌握、消化知識等問題長期沒有得到重視。因此,地方高校在向應用型大學轉型的過程中,應以上述問題為導向變革“媒介經營與管理”課程的教法和學法。
本文向筆者所任教的46名學生發放了問卷,調查他們在學習“媒介經營與管理”之前對該課程的需求。本次調查共發出問卷46份,收回有效問卷45份,有效率97.8%。
調查問卷顯示,關于課程內容,88.9%的學生認為理論知識枯燥且在理解上有困難;80%的學生認為教師可以將案例教學這種方式引入課堂,通過結合具體現實案例能幫助他們解決理論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對于教學方式,僅有6人更傾向于選擇“老師教、學生聽”的教學模式,其余39人選擇互動式、情景式、項目教學法、程序教學法或其他教學方式;64.4%的同學表示曾經聽說過項目教學法或者參與過項目教學,84.4%的同學都希望教師能在“媒介經營與管理”教學過程中實施項目教學法;關于實踐環節,93.3%的同學希望能夠增加實踐環節,對于實踐環節的形式,學生希望增加課外實踐學時,培養實際操作能力;對于課程考核方式,學生均不希望以書本知識為主的期末考試的方式結課,而希望通過實際媒介設計及運營的方式考核。
項目教學法來源于歐洲的勞動教育思想,后經美國伊利諾伊大學教授、兒童教育學家麗蓮·凱茲和加拿大阿爾伯特大學教授查德共同推動而形成的一種以學生為中心、以活動為教學形式的教學方法。項目教學法最初的含義是知識可以在一定的條件下自主建構獲得,學習是信息與知識、技能與行為、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長進,教育是滿足長進需要的有意識、有系統、有組織的持續交流活動。德國聯邦政府教育部職教所在2003年7月將項目教學法引入到職業教育中,制定了以行動為導向的項目教學法,項目教學法開始盛行。③
項目教學法區別于傳統以教師、課本、課堂為中心的教學方式,實現了教學以學生為中心、以“項目”為中心、以實際經驗為中心的三個轉變。④因此,在項目教學法實施的過程中,新聞學生一改傳統知識傳播鏈條中的“配角”,轉為“主角”,而新聞教師從“教”到“導”的作用日益明顯。所以,在項目教學中,一方面需要學生有較高的學習自覺性和團隊合作精神以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要求實施項目教學法的老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幫助學生在完成項目任務的同時形成知識系統。
一般而言,項目的實施過程包括項目的設計與選取、項目計劃的制定與實施、項目的成果與展示、項目評價與總結,如圖1所示:

圖1 :項目教學實施流程圖
1.項目的設計與選取
在新聞課程的教學當中,教師往往會根據教學的需要,結合學生的學習興趣,著重解決學生在已有媒介使用中遇到的問題或者需要解答的疑問,從而達到答疑解惑和提高學生實際操作技能的目的。故在項目的設計上,既要符合學生的知識能力水平,又要引起學生的興趣。在學生項目設計之初,要求他們對項目做可行性分析,在此基礎之上,突出項目的新意。
2.項目的實施與討論
根據項目目標和任務,各小組團隊組建好之后,在教師的適當引導之下,探討項目的具體實施。在這個環節,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分組,盡量將那些組織能力較強和較為內向的同學進行搭配分組,在培養學生團隊精神的同時,注重各小組能力結構的平衡;其次要鼓勵學生在處理問題上通過頭腦風暴的方式進行解決,內部討論、組組之間協商能夠有助于問題的解決;再次,教師在整個項目實施過程中,要注重對學生的引導,指導他們循序漸進地解決項目中遇到的問題,以幫助項目更好地實施。
3.項目的成果與展示
項目階段性成果以及最終成果的展示環節都非常重要,不可忽視,不僅是老師檢查學生項目學習效果的途徑,而且通過階段性的評價,讓學生及時發現項目實施過程中的不足之處,組與組之間還能夠相互借鑒,取長補短。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亦可知,展示的過程也是對學生成果的肯定過程,讓學生在這一過程中感受被自我實現的需要,鼓舞他們進一步完善項目。
4.項目評價與總結
在對項目的評價上,形式并不拘泥于教師的單向評價,可由小組評價、組內評價、教師評價等多種評價方式相結合,著重考察學生在項目實施過程中的貢獻值、參與度、合作能力等。評價與總結環節,也是學生自我管理的一個窗口,更好地讓學生知曉自己在項目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優點,以便在以后的項目當中改善及發揚。
根據項目教學的具體要求,結合學校、學生實際情況,筆者在“媒介經營與管理”課程教學中實施了項目教學法,力圖以項目的方式讓學生自行設計與運營自媒體(微信公眾號),以提升學生動手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本次探索在2014級漢語言文學專業(新聞與現代傳媒方向)學生中開展。
從現有“媒介經營與管理”課程架構來看,大部分的編者都按照媒體管理的流程將課程內容分解為概念闡述、團隊組建、媒介市場分析、媒介策劃(市場定位)、媒介產品生產、媒介產品營銷、媒介形象塑造、媒介品牌管理、媒介人力資源管理等九大環節。而具體到本門課程,則在對學生相關概念基礎之上,引導他們通過項目的方式來實踐和掌握具體的媒體經營與管理工作。
在學習了相關媒介經營與管理主要概念之后,教師提出項目的目標、方向——在新媒體平臺運營一個公眾號,內容、形式不作要求,要求體現各自的創意。學生在拿到相關任務之后,根據個人意愿,自行組成3-5人小組。隨后小組內部進行頭腦風暴或者在專業教師的指導下自主開展問卷調查,了解受眾需要,制定編輯方針,初步形成項目的實施計劃。在經過師生探討之后,進一步完善實施計劃,再一次交由教師審定。如圖2所示:

圖2 :設計媒介項目過程
通過前期的策劃與修改,班級共形成了校園青年、明湖文藝、文心、明湖雜報、社會視角、塵世人物、人物在線、大人物·小人物、校園之聲、食尚、思苑、青春寄語、藝周報共13個微信公眾號,各小組根據項目計劃策劃子欄目。
在媒介產品實施環節,教師一方面要從理論基礎上引導學生學會甄別內容,另一方面也應當督促學生對媒介品牌進行管理。
各個公眾號應該根據自己的媒介定位、編輯方針及受眾對象選擇合適的傳播內容。如大人物·小人物選擇“行業經典”“校園精英”就比較符合項目的定位,而校園青年公眾號中娛樂新聞內容過多、篇幅過長則不符合其“做青年思想引導者”的媒介定位。
在微信公眾號形象管理上,無外乎內容和形式的創新。關于內容質量,各個小組在文章上線之前需對文章進行打分,一旦該文章在小組內部平均分少于85分,將不被發送;對于小組內部爭議性比較大的文章,則在教師的引導之下進行取舍。而對于內容呈現的形式,各小組遵循創新、醒目、文圖結合的形式,盡可能展現各組的活力。
以周為時間計算周期,學生將在班級內部展示本周的閱讀量和點贊數,借此在相互對比中發現差距,總結經驗,集思廣益,進一步將同學們的想法融入到各自的項目當中。
當然,課堂討論將在成果展示環節占據重要的位置。討論在本次項目教學法中主要起激勵作用,通過正強化的方式鼓勵學生運用知識和積極的思維,加強對項目過程的理解。同時,鼓勵和促進學生在過去經驗的基礎上建構新知識⑤,以積極的學習行為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
各小組項目展示完成之后,將從參與度、貢獻值、合作能力等方面對每個學生進行綜合評價,評價方式采用教師評價、項目小組互評以及自評三位一體相結合的方式共同評判。并且在評價過程中,強調過程評價,即在每周成果展示之后會有一個分值,以加權的形式最終形成一個總分,即對學生的整體評價。在整個評價體系當中,既注重對項目整體效果的評價,也注重個人在項目中的表現評價,無論是學生個人還是項目整體都處在一個動態評價體系當中。
從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來看,項目教學法實現了教學從教師為中心到學生為中心的轉變,也有利于通過教師的角色幫助學生建構知識、學習的意義。項目教學法不僅對“媒介經營與管理”課程的教學有積極的促進作用,也能適應新聞學專業其他課程的教學工作。然而,從本次的實踐來看,為使項目機制運行順暢,提高項目質量還需對以下問題加以關注。
第一,選擇合適的項目。合適項目的含義既要求該項目具有針對性,符合課程要求;也要求具有貼近性,符合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更要具有可操作性,即學生綜合已有資源,保障項目有效實施。
第二,規范的項目運行機制。這一機制涵蓋了項目的設計、運營、管理、展示、評價等各個環節。在項目的設計上,務必要求對項目的可行性、合理性進行評估,要求學生對本小組的項目有明確而清晰的定位。⑥在運營、管理環節,則需最大力度地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以“我要做”的主動形式參與到項目當中來,教師可以根據項目運行的情況,適時進行合理有效的干預。而在評價環節,還需進一步完善評價機制,教師可借助談話、觀察、體驗、小組展示等多種方式了解項目的實施情況以及通過定量評價、定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充分考查每一個學生在項目中的創造性和貢獻值,最大限度地提升和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創新能力。
第三,恰當的師生關系定位。在項目教學的實施過程當中,找準教師、學生的定位起著十分關鍵的作用。教師在整個項目的實施當中,更多承擔的是“領頭羊”的角色,負責把握項目的大方向,適時給各小組以中肯的意見和建議。而作為項目中的學生,前文也已提到,他們在項目中是“主導者”“實施者”,因此,更多難題的解決以及創新點的挖掘還是他們的任務。在明確的分工基礎之上,教師有限的干預和學生的積極主動有利于形成良性的師生互動關系。
綜上所述,項目教學法所倡導的“從做中學”“從學中做”的教學策略打破了傳統的以“教”為中心的教學體系。學生在此體系中完成了由被動知識接收者向知識主動構建者的身份轉變,學習態度也實現了從被動到主動的變化,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提升,也有利于地方院校復合型、應用型傳媒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
實踐證明,項目教學也是培養應用型人才行之有效的方法。新聞學課程通過項目教學法不僅能夠在實踐中鍛煉、培養、提升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而且能夠培養學生的探索和創新精神,更能夠有效提升課堂效率,更高效地將課本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能力,無形之中也提升了地方性應用型高校學生的就業能力和競爭力。
注釋:
①邱沛篁.深化教育改革培養新聞人才——全國新聞學專業教學改革研討會簡記[J].新聞界,1995(05):18.
②杜向菊.《媒介經營與管理》課程改革初探——以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為例[J].今傳媒,2015(06):146-147.
③王萍.項目教學法在專業課程中的實踐[J].教育與職業,2009(30):129-130.
④楊東伶,王淑慧.項目教學法在新聞教學改革中的實踐探索[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23):258-260.
⑤賀平.項目教學法的實踐探索[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6(22):43-44.
⑥柳邦坤.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引入項目教學法的實踐探討[J].新聞界,2011(08):144-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