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安泰
【摘 要】本文以綠色金融推動實體經濟發展作為主要研究課題,首先詳細分析了當前綠色金融推動我國實體經濟發展面臨的問題,而后提出了基于綠色金融推動我國實體經濟發展的策略,以期為我國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綠色金融;實體經濟;金融體系
一、引言
當前,全球處于資源利用過度、氣候變暖以及環境污染加劇的威脅中,因此,貫徹節能減排意識、發展低碳經濟,以實現綠色經濟發展創新已得到了各個國家的廣泛重視。在資源逐漸減少、環境日益惡劣的壓力下,中國提出了向綠色金融轉型的構想。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強調,要大力發展綠色金融,堅定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將綠色金融發展作為推動我國實體經濟發展的新模式,對于我國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則基于此,詳細探討了綠色金融推動實體經濟發展面臨的問題,并提出了基于綠色金融推動實體經濟發展的策略,旨在助推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
二、綠色金融推動實體經濟發展面臨的問題
(一)綠色金融參與機構單一
商業銀行屬于綠色金融的主要實施主體,但基于當前我國銀行業綠色金融的實施現狀來看,銀行業的參與積極性較為低下。對于我國的綠色金融體系,僅僅將商業銀行包含在內,體系層次過于單一,對于中介服務機構的組織和鼓勵較為缺乏,使之參與度低下。缺乏專業的中介機構,無法為綠色金融項目提供多樣化的服務,使得綠色金融項目面臨著較大的交易風險,阻礙了綠色金融的發展。
(二)綠色金融產品缺乏創新
當前,我國綠色金融產品的類型還較為單一,缺乏創新。大部分綠色金融產品都是以大型節能減排項目以及環保企業為對象的,且對應的融資產品忽視了融資對象的特征,僅僅對融資渠道進行了重視。另外,綠色信貸中間業務以及環保金融產品還處于緩慢發展狀態,合同能源管理未來收益權質押依然不夠成熟,一些基礎產品也還處于設計的起步階段,加之缺少了解綠色金融產品的專業人士,使得綠色金融產品的創新步伐較為遲緩。
(三)缺少綠色金融配套政策
國內金融機構缺乏對綠色文化的認知,其大多不重視現存的環境問題,沒有意識到環境破壞的惡劣程度。而政府在此方面出臺的配套政策較少,沒有為金融機構提供一定的財政補貼,使得金融機構對于參與綠色金融項目缺乏動力和積極性,缺乏激勵補償機制,使得社會資本難以真正投入到綠色產業中,降低了金融機構的參與積極性。
(四)綠色金融體系有待健全
當前,我國雖然已經構建綠色金融體系,但是各主體之間在效益上卻存在很大的差別。如綠色保險產品種類較少,所面對的市場還處于不穩定的狀態,保險缺乏深度和密度。另外,有些地方政府未深入推動綠色發展基金的運作,使得運作效率較為低下。而綠色債券評估、咨詢以及環境效益評價等第三方服務機構的數量也存在缺失,缺乏專業性,在執業過程中不夠公平、公正。除此之外,綠色投資主要為金融形式的資本,缺少企業以及社會公眾的參與,投資主體不夠豐富。
三、基于綠色金融推動實體經濟發展的策略
(一)擴展綠色金融機構范圍
商業銀行作為綠色金融推行的主體,缺乏一定的參與積極性,這對于綠色金融的深入推行造成了制約。對此,國家首先需構建完善的綠色信息披露制度,使信息不對稱的情況得到緩解,并給予一定的鼓勵,提供相應的優惠政策,提高其參與積極性,動員商業銀行及社會中介機構積極參與到綠色金融之中。其次,需將政策性銀行的業務范圍擴展開來。由于政策性銀行屬于國家宏觀調控的關鍵部門,所以,若以國家投資的形式在政策性銀行中進行“綠色基金”的專門設立,并進行資金的投入,將會對綠色金融的發展帶來極大的推動作用。再者,還能夠建立專門的“綠色金融機構”。可以以政策性的綠色銀行以及綠色擔保機構為基礎,為有著廣闊前景、回報期長的環保項目以及綠色公益性項目提供資金支持。在此過程中,綠色銀行需對碳金融、綠色信貸以及綠色證券等相關業務進行全力支撐,探討高質量的混業經營模式,可以在省市一級或者是有著較大綠色投資需求的城市進行分支機構的設立。
(二)加強綠色金融產品創新
金融機構需以國外經驗為參考,把握好綠色金融當前的良好發展局勢,不斷創新金融產品,使綠色金融的服務與管理模式得以不斷的更新與完善。對于銀行來說,其需在互聯網的帶動下逐漸實現“金融互聯網”化,對和銀行監管相適應的互聯網金融模式做出探索與構建,加大綠色信貸及綠色理財產品的開發力度,如:在證券市場進行綠色債券或者是綠色股票的發行,為綠色企業得到直接融資提供幫助;在公共投資領域實施公私資本合作( PPP),通過少量公共資金來對大的社會資本做出引導,以此來為城市低碳交通建設提供公共資金支持。對于資本市場來說,其為“綠色”企業的上市提供充足的支持,在證監會等監管機構的允許下為這類企業提供一定的政策優惠,同時,還需加強綠色金融產品的創新,并開發和碳排放量等相關的金融衍生產品,使得資金能夠更好的為綠色產業發展提供支撐。各金融機構也需加強對綠色金融發展有益的服務創新,為綠色企業提供資產管理、融資理財以及財務顧問等一系列金融服務。而對于保險業來說,其則需開發出和節能環保相關的新險種,為綠色產業的發展提供保險服務,以此為環保建設奠定基礎。
(三)強化綠色金融政策支持
首先,國家需要加快“綠色信貸”扶持政策的制定與實施,擴大“綠色信貸”規模,以差別信貸政策來提高商業銀行開展“綠色金融”業務的積極性。其次,健全綠色金融法律法規,對企業生產排放問題做出明確的規定和約束,明確稅費的征收方法以及制定企業節能減排的詳細規定,制定明確的獎懲規則,對表現良好的企業以及制造污染的企業進行分別管理。構建完善的綠色金融財政稅收激勵機制,以稅收優惠以及財政補貼等手段,來對綠色金融參與主體進行激勵,協調其之間的利益關系。再者,建立有效的信息共享機制,環保部門需對和企業相關的環境信息做出及時的披露,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也需向環保部門及時提供報告,對于金融監管機構,其則定期對企業環保信息進行錄入和更新,形成一個完善的征信系統,健全信息共享機制,實現信息的多層次化。在此基礎上大力發展新型能源和清潔能源,提高環境整治監管力度,加強環境保護,對生態環境和產業空間布局做出全面優化。最后,借鑒發達國家經驗。當前,發達國家的綠色金融發展已較為成熟,因此,國內金融機構可以與國際金融公司(IFC)、世界銀行(WB)、亞洲開發銀行(ADB)等國際金融機構之間進行充分的合作交流,學習國外綠色金融發展的成熟經驗,引進國外相關先進技術。
(四)建立健全綠色金融體系
我國需構建一個系統、有效的綠色金融體系,基于有限的財政資金來引導幾倍甚至十幾倍的社會資本朝綠色產業中進行投入。對此,首先要優化綠色信貸投放。需對金融機構進行積極引導,使之加強綠色信貸投放的力度,不斷調整信貸結構,使信貸規模得到有效擴展。引導財政節能環保自直接補貼逐漸轉變為綠色貼息信貸模式,提高資金利用率。加強商業金融和綠色銀行之間的金融合作,健全風險分擔機制,使其放心投放資金。
其次要推動直接綠色融資的發展。需對“審核類”綠色債券審核的程序進行不斷的優化,深入探討債券相關標準。對于綠色債券發債的相關條件需給予一定的寬松政策,讓發債主體能夠更為豐富,從而推動債券市場實現多元化發展。需加快各省市綠色產業基金的設立,為綠色信貸貼息,同時,以種子基金的形式為其他社會資本提供支持。設立專門的綠色擔保基金,和綠色擔保機構之間互聯互融。構建綠色企業上市保薦機制、監督以及退市機制,對綠色股票指數進行全面的開發與利用,從而為綠色產業的發展引入更多的資金支持。
最后為推動綠色金融中介服務機構發展。綠色金融中介機構如節能環保等第三方技術類服務機構的快速發展,可以為綠色投資提供更好的監督約束作用。在此過程中,需構建專門的行業協會,加強行業自律,促進其相互交流、相互監督,使執業更為規范,效率更高,并不斷完善綠色投資者體系,使之更為多元。
四、結論
本文通過詳細分析當前綠色金融推動我國實體經濟發展面臨的問題,提出了基于綠色金融推動實體經濟發展的策略,主要從擴展綠色金融機構范圍、加強綠色金融產品創新、強化綠色金融政策支持以及建立健全綠色金融體系這四點著手,旨在促進我國健康綠色產業的新發展。
(中材集團財務有限公司,北京100036)
參考文獻:
[1]潘錫泉.綠色金融在中國:現實困境及應對之策[J].當代經濟管理,2017,39(03):86-89.
[2]劉鈺俊.綠色金融發展現狀、需關注問題及建議[J].金融與經濟,2017(01):76-78.
[3]劉琪.中國經濟轉型背景下金融與實體經濟發展的合理對接[J].時代經貿,2017(25):12-14.
[4]實施現金管理綜合服務 創新實體經濟支持模式——農業銀行滿足企業綜合金融需求能力上新臺階[J].時代經貿,2013(07):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