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琳 明蘭

【摘 要】2015年9月,貴州省啟動我國首個大數據綜合試驗區的建設工作,貴州省大數據建設也逐漸拉開帷幕。貴州省外出務工的青壯年父母長期缺位造成留守兒童家庭功能缺憾,“人-機-物”大數據網絡將敏感而及時捕捉和分析海量數據,導致農村傳統家庭的部分功能或者具體功能的某個方面的嬗變。家庭功能嬗變并不意味著“大數據”可以替代青壯年父母對于留守兒童的功能性效用。
【關鍵詞】大數據;留守兒童;家庭功能
一、時代背景與技術分析:大數據時代與貴州省農村留守兒童家庭
《貴州社會發展報告(2014)》顯示,貴州省共有630萬左右外出務工人員,由此產生的農村留守兒童約為240萬人,約占全省兒童數量的27.4%。作為我國的勞務輸出大省和農村留守兒童的重災區,貴州省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亟待突破傳統模式。進入21世紀后,隨著科學技術,特別是信息技術的進步,國家和社會以及每一個家庭都面臨著海量數據的沖擊,而云計算和物聯網技術將蜂擁而來的垃圾數據變為甄別實用的邏輯數據,使得處理龐大數據成為可能。抓住“大數據”時代的機遇,收集并挖掘數據的深層含義,已經成為提升國家和地區競爭力的必要條件。2015年9月,貴州省啟動我國首個大數據綜合試驗區的建設工作,貴州省農村留守兒童研究迎來新的機遇和挑戰。貴州省農村大數據正呈現出的大量化(Volume)、多樣化(Variety)和快速化(Velocity)的特點,將為農村留守兒童家庭功能的創新和應用拓展新的空間和緯度。然而,伴隨著大數據網絡空間體量不斷擴大,社交網絡、移動計算和傳感器等新技術不斷涌現的非結構化數據特征往往使農村大數據呈現出突發涌現等非線性狀態數據流現象。如何對農村數據平臺所提供的海量信息及其變化進行有效評估和預測,掌控數據流的時效性與動態性是貴州省農村大數據應用所必需破解的難題。
二、路徑選擇與功能轉化:大數據支持農村留守兒童家庭功能的嬗變
在家庭與社會的相互聯系和作用中,家庭所具有的滿足人類生存的各種需要,以適應和改變社會環境的功用和效能,即稱為家庭功能。家庭結構是家庭整體性的內在基礎,而家庭功能則是家庭整體性的外在表現。農村留守兒童家庭中青壯年家長長期離開戶籍所在地,父母的缺失導致留守家庭功能紊亂。實際上,父母缺位所帶來的家庭整體功能上的弊端遠遠超過了作為家庭單個構成要素所具備的功能缺憾。從這一角度來看,無論人類社會文明如何進步、信息科技如何發達都無法替代青壯年父母對于留守兒童的功能性效用。
家庭功能不等于家庭諸要素的功能,也不是諸要素功能的總和,而是諸要素有機結合成一個整體之后所發揮的功能。家庭功能除了整體性之外,同時兼具了多樣性和多變性的特質。“人-機-物”大數據的強大優勢為農村留守兒童家庭功能的嬗變提供了理論與實踐上的可操作空間。青壯年父母的缺失,農村留守家庭被動地由核心家庭過渡為聯合家庭,家庭功能呈現多樣化與可轉化的趨勢。在家庭和社會之間的交互過程中,隔代監護孩童的祖輩與外出父母之間、外出青壯年父母與留守兒童之間除了傳統交互之外更需要大數據這一重要平臺以優化和強化在動態穩定中表現出來的家庭功能。大數據敏感而及時的通過感知外在社會條件的變化、社會與留守家庭之間的物質、能量、信息變換,引導留守家庭功能隨之發生相應轉化。
(一)家庭首要功能(即人的生產功能)的優化與強化。在家庭的諸多功能中,人的生產功能是首要功能。人的生產并不是簡單的人口增殖,它包括原有人口生命的保全和延續,也包括新一代人口生命的生育、養育、教育和社會化過程。生育功能即人口的生殖繁衍功能。在網絡大數據的驅動下,行業模式的革新將催生出更新鮮和更科學的生育數據信息,使農村普通家庭、留守兒童家庭能夠在生育數量、時間和性別組合等方面達到更加優質和高效的匹配。
養育和教育功能,指家庭對未成年人,包括嬰幼兒、兒童、少年、未自立的青年人的撫養教育作用。在留守兒童家庭里,原本不可分割的養育和教育功能被常年外出青壯年父母所撕裂,形成“生而不養”、“生而不教”功能性殘缺家庭。網絡大數據根據農村留守家庭實際需求從網絡數據中挖掘出其所蘊含的信息、知識甚至是智慧,針對留守兒童思想意識、個性特點、行為表現等方面能夠給外出父母、學校和社會等各方個性化的分析和預見性的指導,形成無縫連接的高密度、多方位的家庭教育網絡,以最大化的減少父母缺位對留守兒童所帶來負面影響。
撫養和贍養功能,指家庭為了對原有人口生命的保全和延續對成年人的撫養和對老年人的贍養。撫養主要是夫妻之間互盡供養的責任和義務,贍養是家庭成員對父輩或祖輩盡供養的責任和義務。雖然政府和社會從物質支持上減輕了農村留守家庭的撫養和贍養問題,但是青壯年對老年人、夫妻之間的精神支持是家庭文化比不或缺的組成部分。大數據中贍養與撫養信息模塊將搭建精神支持的橋梁,同時,為留守兒童以后怎樣經營家庭、承擔撫養贍養義務等提供認知和學習空間。
社會化功能,指家庭為家庭成員學習基本生活技能和社會規范、學習扮演社會角色并接受社會文化而變成合格的“社會人”發揮的功用和效能。留守兒童家庭中,父母長期外出極易造成新生代孩童的社會化的斷層和錯位。基于解決這一共性問題的網絡大數據,具備修補和維護留守兒童社會化過程中的斷層和錯位現象能力和潛質。它通過分析兒童期所經歷的家庭環境、家庭關系、家庭角色、生活技能和個性化心理特征等類數據流,強化缺位青年家長的社會化意識,形成留守家庭健全而科學的社會化特征,為留守兒童將來更好的融入社會奠定基礎。
(二)家庭基礎功能(即經濟功能)的回歸與更新。家庭在進行人口繁衍和生存發展中,以衣、食、住、行、用的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和消費為基礎的功能,即物質生產和消費功能,亦稱為家庭的經濟功能。無論對人的生產,還是對人在家庭中各種生活活動,都起著基礎作用,因而稱為基礎功能。
生產功能。在農村留守兒童家庭中,雖然外出青壯年家長面向社會的生產勞動和留守在家的祖輩面向家庭或社會的生產勞動在勞動形式、勞動報酬上出現差異,但是他們都是家庭生產功能的集中體現。大數據時代數據流在回歸和更新這一生產功能時,呈現出雙向調控的特征。一方面,為外出務工青壯年人群設計最佳務工方案,涉及個人發展最優、外出成本最低、家庭建設最佳、農村發展最有利等多種因素以引導和支持青壯年人口合理流動。另一方面,針對留守在家的人群,結合貴州省農村建設大局和當地農村發展特點,策劃和發展特色農業。
消費功能。農村家庭消費功能主要包括生產消費和生活消費兩部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青壯年農民外出務工,農村留守家庭的消費功能逐步時代化和現代化,農村家庭日趨變為一個強大的生活消費單位。消費數據在大數據空間中是相對最容易捕捉和分析利用的數據資源,也是大數據打開農村留守兒童家庭的切入點和突破口。例如,大數據監測到關于留守兒童營養食品消費狀況的數據流,就可以最及時的反饋給外出父母,使得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得到最佳干預,家庭生活消費功能得以回歸和更新。同時,大數據反饋給留守人員關于農業生產和技術革新的信息,對家庭生產消費功能的發揮也起到了促進的作用。
(三)家庭派生功能(即生活功能)的重塑與轉化。家庭是人們社會生活的基本單位,具有滿足人們的各種生活需要,并有組織管理人們日常生活的功用和效能。生活功能是從基礎功能(即經濟功能)派生出來的,家庭在物質生產和消費的基礎上,形成了人們吃、穿、住、用的經濟活動。以經濟活動為基礎,進而產生了家庭的經濟管理功能、政治文化功能、情感功能、宗教功能等。
經濟管理功能。家庭成員根據家庭經濟收入的情況,對日常的經濟活動進行組織和安排。現代農村社會中,家庭經濟管理方式由“家長專斷”逐漸轉為“民主協商”。農村外出的青壯年家長雖然不能直接參加家庭事務管理,但是他們的觀點和主張對家庭經濟管理由重要的作用。反應外出青壯年家長的文化素養、興趣愛好、消費觀念等數據流呈現一定的結構化特征,大數據網絡具備發現其線性分布規律的能力,引導農村家庭形成健康科學的生活模式,參與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新型經濟管理功能的重塑和轉化。政治文化功能。家庭中的權威人物通過政治權力和政治影響使家庭成員的言論行動符合家庭的利益和社會需要。現代家庭的政治功能明顯弱化,權威者依據個人的能力和素養自然形成,同其他家庭成員變成民主平等的關系。家庭文化功能包括文化娛樂功能和文化傳承功能。農村留守兒童家庭的政治文化功能普遍由兒童的代理監護人代為實現。在大數據分析網絡中,青壯年家長有望逐步重塑留守兒童代理監護人所主導的簡單粗暴、迷信落后的政治文化環境,轉化為由青年家長主導的民主、平等、和諧的家庭政治文化氛圍。情感功能。家庭成員通過感情交流、心理溝通,滿足彼此情感需求,獲得精神支持和歸屬感,情感功能是家庭經濟生活中的重要功能。常年外出的青壯年家長難以實現兒童最迫切的情感需求,遂導致親子關系緊張。雖然農村家庭在現代化過程中某些功能部分外化,家庭的部分情感功能由學校、社會、專業愛心社團等模擬實現,這是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家庭和社會進一步發展的表現。但是他們無法提供只有家庭里才具備的親情和愛情。網絡大數據通過社交平臺、移動計算和傳感器等媒介承擔著傳遞家庭成員情感表達與宣泄、精神消耗與補償、體驗分擔與共享等情感信息,使以前斷裂、滯后的情感功能得以重塑和優化。
三、結語
(一)大數據的強大功效可以優化農村留守兒童家庭功能但不能替代其在農村家庭的重要地位。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是我國經濟現代化過程的必然產物,家庭總體功能包含的某些具體功能在某一方面或某一部分出現的外化和轉化。這些家庭功能的外化與轉化是農村家庭時代性發展的表現和趨勢,家庭功能在社會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自身不斷的更新和發展。這些改變一部分源于家庭內部結構的調整和改變,一部分源于家庭外部力量的干預和影響。大數據對農村家庭功能的作用只是外部眾多力量之一,還需考慮來自政府、社會、學校、社區等諸多影響因素。
家庭功能的某些具體功能在某一方面或某部分的外化和轉化,并不意味著家庭完全喪失了這些功能。這些外化和轉化的家庭功能一部分因為不能適應現代農村家庭發展的實際需求而逐漸退出功能舞臺,而一部分則由其他的家庭功能“接管”,還有一部分則由家庭以外的力量來實現。家庭作為社會最基本的單位,其永遠存在于人類社會中。家庭不僅滿足人類個體最重要的情感需求、完成人類的繁衍和發展,而且是衡量社會建設質量與發展潛質的重要指標。即使在科學技術空前發展的大數據背景下,不會有也不可能有任何組織和機構能夠取代家庭,完全代替家庭發揮其功能。家庭的不可替代性決定了家庭功能也永遠不可替代的對家庭的生存和發展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那么,大數據建設只能對這些可以外化的功能產生作用、優化家庭功能的科學合理轉化,而不是簡單取代和粗暴干涉家庭功能發展和完善。
(二)農村大數據平臺的良性運行是優化貴州省留守兒童家庭功能的前提。雖然貴州省已經搭建了國內首家大數據實驗平臺,但是如何能夠使這個“人、機、物”三元世界融合去感知、測量、利用這些網絡大數據成為貴州省經濟建設中許多行業面臨的共同難題。突破農村大數據相關行業數字化、信息化的障礙和藩籬,關鍵在于對網絡大數據中“農村、農業、農民”的基本共性問題的解決。解決農民增收、農業發展和農村穩定雖然側重點不同,但是歸根結底都是農村勞動力的問題。農民增收是農村家庭發展的物質基礎、農業發展是農村家庭幸福的根本動力、農村穩定是農村家庭安全的基本保障。農村家庭,尤其農村留守家庭是影響“三農”建設中至關重要的一環。家庭功能無法正常合理發揮作用,農村現有和潛在的勞動力必定不能承擔和完成新農村建設的責任和使命。大數據平臺不能僅僅關注和支持農村經濟建設,最重要而且最根本的還是通過各種數字化和信息化的手段實現農村勞動力的全面發展,包括農村家庭的全面發展。
(三)大數據時代留守兒童家庭隱私安全與否直接影響和制約家庭功能的發揮。大數據信息大部分來源于傳感器以及各個家庭具體而詳細的實際情況,這些數據源是大數據平臺必然組成部分,為大數據正常運行提供不竭動力。雖然這些數據大多以“物”的數據流形式出現,呈現非線性的突發涌現表征,表面上并不具備個人數據的鮮明指向性,但經由大數據分析、處理后就可以準確追溯到某個農村家庭和個人。受到各種巨大利益的驅動,這些大數據常常被無限制的收集、處理、使用、發布和共享。這些涉及農村家庭隱私的數據信息一旦被頻繁泄露,不僅給這些家庭和個人的生活安全帶來傷害和損失,帶來影響社會治安的不穩定因素,而且也無法實現大數據對留守兒童家庭功能優化和重組的積極作用,甚至會導致這些家庭原有功能的無法正常運行和發展。
實際上,雖然各界均已認同大數據時代信息安全存在的巨大隱患將會給社會和個人帶來重創,但是任何國家和社會都不會因此而放棄大數據的研發和實踐。在農村,涉及到農村家庭尤其是留守兒童家庭的信息和數據應當得到更加嚴格的安全保障,以防止這些家庭遭受二次傷害。
(四)農村留守兒童家庭功能與普通農村家庭功能應注重均衡發展。農村大數據不僅僅是留守兒童家庭的大數據,更不僅僅是留守兒童的大數據。大數據建設更不能以犧牲一部分家庭來實現另一部分家庭的利益為代價。大數據所帶來的益處應當由全民共享。
貴州省作為全國相對落后的地區,農村留守兒童家庭與其他普通農村家庭在諸多方面存在著弱差異性,“重生養輕教育”、“重物質輕情感”、“重權力輕民主”等家庭功能模式在貴州農村依然廣泛存在。更新與完善貴州省農村留守兒童家庭功能,既要防止留守兒童家庭及兒童被污化和邊緣化,又要防止對留守兒童家庭的過度幫扶而導致其他普通家庭盲目跟風,致使相對優良的原生態家庭功能被潛意識誤導,原本能夠和父母共同生活的孩童淪為留守兒童。
(貴州工程應用技術學院,貴州 畢節551700)
參考文獻:
[1]王元卓,靳小龍,程學旗.網絡大數據:現狀與展望[J].計算機學報,2013(6):1125-1138.
[2]尹驍.大數據時代下三農問題新思路的探討與分析[J].電子商務,2015(8):1-2.
[3]楊慧.我國留守兒童研究綜述[J].特區經濟,2015(7):89-92.
[4]楊國才,朱金磊.國內外留守兒童問題研究述評與展望[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5):113-119.
[5]劉雅輝,張鐵贏,靳小龍,程學旗.大數據時代的個人隱私保護[J].計算機研究與發展,2015(1): 229-247.
[6]馮登國,張敏,李昊.大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J].計算機學報,2014(1):246-258.
[7]丁文.家庭學[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7: 326-369.
[8]李圓圓.電子商務背景下兒童玩具市場發展研究[J].時代經貿,2016(09):33-35.
[9]吳潔平.建設實用、易用、安全的政府服務平臺[J].時代經貿,2015(14):59-62.
[10]國晉端.貴州發展電子商務的路徑規劃[J].時代經貿,2015(11):84-85.
基金項目:貴州省重點學科“特殊教育學”建設成果;貴州工程應用技術學院青年重點基金“大數據時代畢節市農村留守兒童研究”(編號:院科合字[2015]09)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
李琳,貴州工程應用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教學部,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農村家庭問題、思想政治教育;
明蘭,貴州工程應用技術學院師范學院副院長,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教育心理學、特殊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