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朝軍
日前,江蘇省溧陽市教育局印發的一份“減負”文件引發熱議。該文件中明確了要保證學生每天充足的睡眠時間,如果家庭作業來不及完成,家長簽字后可免做完不成的作業。并且,對乘坐接送車的學生、家長上班比較早的學生等特殊情況,可實行彈性進校。(《澎湃新聞》)
實事求是地說,“作業超時免做”確實極具制度善意。這種制度設計,不僅從“量”的角度控制中小學生過重的課外作業負擔,還從時間的角度科學保證孩子的有效睡眠時間。問題的關鍵是,想讓“作業超時免做”的善意釋放無遺,不僅需要科學地執行制度,更需要其他理性行為的支撐。
首先,“作業超時免做”不僅是向重復性、機械性作業開刀,更是對學校管理和教師教育教學行為的提醒。教師既要在“作業超時免做”基礎上保證教育教學質量,也要在布置作業時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
其次,“作業超時免做”政策需要家長大力支持。這就要求家長端正教育觀念,正確理解和對待孩子的家庭作業與“成長負擔”,一方面督促孩子在愉快的心態下高效地完成作業,另一方面科學區分每天的作業情況,對于能完成而沒有完成的作業,和孩子一起分析原因,對于超綱和超量的作業,堅決“簽字免做”。
與此同時,教育部門應科學宣傳“作業超時免做”的制度善意和教育改革創新的內涵實質,引導全社會科學面對教育改革創新,為“減負”創設良好的輿論氛圍與實施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