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軍
經濟發展全球化和經濟信息化時代的到來進一步反映了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使企業的觀念和行為的規范,隨著環境的變化而變化。企業的生存不僅體現在規模與價格的競爭上,而且更體現在企業管理的核心—— 財務管理的核心競爭力,其實質是企業必須贏得健康持續發展的領先優勢。這就要求企業管理特別是財務管理體系的完善和創新。
所謂企業理財觀念和財務行為的創新,就是在后金融危機時期,根據金融危機中暴露出來的原有傳統財務管理理論和實踐中的許多缺陷和不足,研究創新和規范企業財務管理的長效機制,探索企業價值最大化和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的一個總結提高的精心策劃。
當前,理論界和實務界提出了企業轉型升級的觀點,培育企業核心競爭力的觀點,政府部門出臺了建設企業內部控制體系的辦法等等,歸根結底是要更新觀念,規范企業行為,其核心是要更新企業的理財觀念和規范企業的財務行為。
財務管理是企業組織生產經營活動,組織處理各類財務關系的一項重要經濟管理活動,是企業生產經營管理活動的核心。因為,企業的各項管理活動,都將以各種指標形式作出反映,最終都將直接(大部分)或間接(小部分)地以各種形式,反映在企業各期間的財務指標上。因此,財務管理是企業管理的核心地位,已是廣大有識之士的共識。
一、企業理財觀念的創新
所謂企業理財觀念的創新,就是要打破傳統的財務管理理念,建立適應現階段財務管理的新觀念,以應對金融危機的沖擊或相關生產、經營、市場、政策等環境條件的變化對企業的影響。
1、“大財務”觀念。要從傳統的財務管理理念,即從企業財務管理就是管好企業內部的財務管理工作中(當然也是必須的)走出來,站得高一步。不僅要搞好內部的財務管理活動,而且更要考慮企業外部情況的變化對企業的影響。因為,一般情況下,企業對內部管理活動相對容易控制,而對外部情況變化卻難以駕馭。只能通過及時掌握信息,利用對企業可能有利的影響,規避對企業可能不利的影響。因此,企業要從宏觀與微觀,國際與國內,財政、金融與企業的對接,從科學的、可持續發展的“大財務”高度,觀察、研究、處理財務問題,做好企業的財務工作。
2、財務主體觀念。企業原財務主體是企業和主管部門。現代企業自主經營,獨立核算,自負盈虧,自我約束,自我發展,其財務主體包括投資者、經營者、債權人、國家、企業員工,上市公司還包含社會公眾等。因此,企業財務主體的觀念也應從原“保密”的境況中走向“透明”。
3、財務決策觀念。財務目標的制定,要從傳統的經驗決策走向科學決策,從“一言堂”到“群言堂”。現代企業應以會計信息為依據,與市場信息、政策導向等內、外部信息相結合,知己知彼,作出科學決策。
4、財務效益觀念。企業要創造超額利潤無可非議,然而企業要從追求利潤最大化,轉變到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以及從企業可持續發展的角度,認知企業的財務效益。企業不僅要有企業效益,也要考慮社會效益。企業生產經營對環境的影響,能源的消耗,資源(人力資源、物質資源)的配置利用,產品質量對消費者的影響以及企業對社會的責任等等。
5、資金管理觀念。財務管理是企業管理的核心,而資金管理則是財務管理的核心。資金管理要從“管死”(打醋的錢不能打醬油)到創新管活,提高使用效率和效果。后金融危機時期,提出“現金為王”的理念,就是為了轉變資金管理的傳統觀念,把管好用好資金,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因此,資金管理關鍵要盤活存量,搞活增量,優化結構,提升質量。防止資金管理的“疏忽”或舞弊,以導致企業資金鏈斷裂而陷入困境。可見,財務控制的重點應是對資金的控制,要著眼于企業經濟效益和持續經營的目標。
6、財務風險觀念。傳統的財務風險觀念無法應對金融危機對企業的沖擊。根據新形勢下企業發展策略,必須設定風險目標,健全風險評估制度,落實風險防范措施,建立風險預警機制,以應對突發事件、金融危機或其他可能出現的危機(如產品過剩危機、產品質量危機等),建設長效風險防范機制,使企業長久立于不敗之地。
二、企業財務行為的規范
規范與創新,是一個事物兩個方面的辯證統一。后金融危機時期,對一部分企業而言的財務行為是創新,而對另一部分企業來說是規范。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企業的成長,又有前進中的創新和規范。因此,創新和規范,是發展中的兩個孿生兄弟,需要不斷創新和規范。
(一)企業籌資活動的行為規范
籌資活動是指企業的舉債經營,或俗稱“借雞生蛋”。在我國工商史上,乃至世界工、商史上源遠流長。其目的是為了賺錢。然而,企業高額舉債,無度使用,盲目擴張,到期無法還本付息,借款“體外循環”,最終導致陷人困境,甚至破產倒閉,這樣的反面例子不在少數。因此,企業應規范籌資活動的財務行為,著重關注兩個方面。
1、抓好四個環節。一是借借款適度。考慮要與企業的資本結構、資產結構相適應。抓住企業產、銷旺盛期,或出現新的增長點的有利時機,適當借款,達到盈利目的。二是用:有效使用借人資金。用于產品適銷急需,或項目投資少,見效快或高新技術、高效益、政策導向項目(產品)或名、特、優有市場的商品。三是賺:算賬。借入多少,用于哪里,用了多少,結果賺了多少或蝕了多少。要通過算賬,分析效率、效果,分析賺鈿蝕本的原因,尋求借款使用的最佳效果。四是還:及時還本付息。俗語“有借有還,再借不難”。因此,企業必須根據計劃,到期及時還本付息,為下階段籌資打下良好基礎。假定因種種原因,無法歸還借款,通過拆東墻補西墻臨時救急辦法,勢必會使企業陷人惡性循環的“怪圈”,嚴重影響企業信譽。一旦“J怪圈”破裂,企業將有“一夜倒閉”的危險。上述四個環節,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如果某一環節出現失誤,從財務角度上應立即發出預警,并及時補救,以免造成更大的損失。
2、選擇籌資渠道。目前,企業籌資渠道一般有銀行借款,發行股票,發行債券,企業間融資,向社會或個人融資等。由于發行股票,發行債券必須符合相關條件,企業間融資,向社會或個人融資等,成本高、手續繁、風險大、業務量大。因此,企業一般會以銀行借款作為首選。那么,銀行借款的關鍵在于:一是選準銀行。“貨比三家”,選擇利率較低的銀行,是不錯的主意。二是優化方式。銀行借款一般有信用借款,擔保借款、抵押借款、質押借款等方式。企業應關注和弄清不同方式下的利率差價。比如,票據貼現、質押借款利率較低,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選擇最低利率的借款方式。三是篩選期限。現在銀行的短期借款,分為半年期和1年期等期限。根據規定,借款不足半年作半年期利率計算,超過半年不足一年作一年期利率計算。企業應充分注意分檔次利率。四是謹慎簽協。注意人為的“費、息”行為方式。一般兩種形式,如有些銀行采取預留利息的方式;而有些銀行則采取留置存款的方式,企業應有所選擇。五是依約還款。企業對銀行借款,要指定專人負責管理,防止逾期加息和企業失信,甚至涉訟。因此,必須如期還本付息。六是其他行為。企業要廢除借款性入股行為,防止假投資造成企業資金短缺,以致增加籌資成本費用。
(二)生產經營活動的行為規范
當前在世界金融危機波動復蘇期間,企業除通過轉型,生產適銷對路的產品和加強供銷合同管理之外,本文主要從兩個方面探索生產經營活動的規范和創新。
1、產品成本的管理和核算。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得到了較快的發展,經濟體制的改革使多種經濟形式并存的企業蓬勃發展,為國民經濟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然而,由于企業發展較快,同時,人們對公司制、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營、私營、獨資等企業,在認識上的差異,使企業管理滯后,放松財務管理,特別是對產品(作業)成本的管理和核算,更顯弱化。認為企業獨立核算、自負盈虧、成本核算管理已無關緊要,出現結轉入庫產品成本“毛估估”,轉銷產品成本“隨拖拖” (根據需要利潤多少轉多少)。從財政部將于年內出臺的“產品成本核算制度”,也足見企業規范產品成本核算和管理的重要性。可見,企業不僅要重視規范傳統的產品(作業)成本的管理和核算,正確核算產品(作業)形成的料、工、費成本,而且,還應充分考慮企業組織生產經營活動可能產生的環境成本、安全成本、質量成本、管理成本、資金成本、或有成本、市場銷售成本等因素。并關注各環節可能形成對企業產品(作業)成本管理產生的風險。因此,要加強上述相關成本信息的搜集,加強控制和管理。
2、產品經營銷售的管理和核算。產品經營銷售,除了現貨交易之外,重點應關注賒銷過程中形成的應收賬款。關于應收賬款的管理,理論界和實務界文章較多,均有一套適應本企業的有效管理辦法。這里,提出一個觀點,應收賬款是資產還是負債?從傳統認識,從賬戶設置,從資產負債表項目安排來看,應收賬款均是企業的資產。然而進一步分析,應收賬款所占用的資金,肯定是企業的資金,或企業自有資金,或企業的借人資金,或兼有企業的借人資金,又有企業的自有資金。不管是自有資金還是借人資金,企業因賒銷而形成的應收賬款,應作為全額占用資金來認知。即實質上應收賬款是企業的負債。企業要分擔應收賬款占用資金的全部成本(包括本金和利息)。因此,企業對應收賬款風險,應設定可承受范圍,制定適合本企業管理的應收賬款管理辦法。因應收賬款無法收回,或因債務人破產而導致債權人企業倒閉的事例,并非個案。可見,在企業財務觀念創新和財務管理行為規范中,應收賬款的管理將是企業財務(資金)管理的重點之一。
(三)投資活動的行為規范
企業的投資活動有對內投資,擴大再生產投資;有對外投資,或通過收購、合并等方法做大做強。投資方式可以是貨幣或實物投資,也可以是有形資產或無形資產投資,也可以是自有資金或借入資金投資,或其他方式投資。不管對內投資還是對外投資,不管以何種方式進行投資活動,企業必須在決策(順序)、立項(可行性)、預算(嚴密)、實施(到位)、驗收(嚴格)、管理(規范)、考核分析效果效益(詳情)等各環節做到行為規范。因盲目投資、跨行業投資、借款投資、“長官意志”投資等,事后又沒有加強監督管理,而使投資失敗,造成巨大損失的事例,怵目驚心,不一而足。而因對投資項目疏于管理,使投資資金大量流失的現象,也不在少數。因此,企業要生存,要發展,必須加強對投資活動的有效管理,即使投資活動行為規范。
總之,企業的發展離不開理財觀念的創新和財務行為規范,其創新和規范的內容也隨著企業的發展和經濟社會的發展,而逐漸變化和增加,這也使企業財務管理的地位和作用更顯重要。因此,企業應不斷完善和加強財務管理力度,不斷更新財務理財的觀念,不斷規范財務行為。同時,在企業決策層的重視和支持下,不斷提高財務管理人員的綜合素質,建設財務管理的精英團隊,促進企業財務管理的規范化、制度化,從而達到使企業價值最大化和可持續健康發展的總目標。
(上海電機學院審計處,上海 201306)
參考文獻:
[1]周一清.控股股東對民營企業財務管控的影響研究[J].時代經貿,2017(15):23-25.
[2]呂福華.應用稅收籌劃,提高企業財務管理水平[J].時代經貿,2015(09):70-72.
[3]王秋軍,李振懷.稅務籌劃的應用[J].時代經貿,2007(S9):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