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永清
對有理數加減運算法則這一內容,常規的教法是通過向東(或向西)連續走動幾米,看最后是向東(或向西)走了幾米,并結合數軸總結出有理數加法法則,再學習有理數減法轉化為加法的法則,最后各自按法則計算。但是課本上的有理數加法法則對于剛升入初中的學生來說有難度:確定和的符號要分同號、異號,異號的還要看絕對值誰大;確定和的絕對值又要分兩個加數的絕對值是相加還是相減。這里學生存在著幾大困難:首先,絕對值是新學知識,學生并不熟練,要求學生用絕對值總結出加減法法則更難。其次,法則分類復雜,需要在分類的基礎上再分類。學生不要說理解法則,就是要記清楚法則也不是易事,何談運用法則計算?因此,這樣教學效率不高。
有教師采用學生熟悉的“輸贏球”的模式讓學生學習這一內容:將學生分成兩組分別代表足球賽的交戰雙方,用正、負數表示上、下半場及全場的輸贏球數。通過若干有代表性的案例的計算,學生很容易理解并體會到:上、下半場一贏再贏或一輸再輸,結果必然是贏或輸得越多(數字累加);有輸有贏用輸贏抵消也很容易得出結果。有理數的加減法借助“輸贏球”理解算理,學生容易理解和掌握,從而使教學效率大大提高。
可見,關注學生的思維難點,是提高教學有效性的關鍵。筆者認為,要幫助學生突破思維難點,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一、用通俗的情境幫助學生理解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中提供觀察與操作的機會,使他們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對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產生好奇心。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重視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創設學生感興趣的問題情境,以豐富多彩的形式展現給學生。當然,情境要使學生感受到所面臨的問題是自己熟悉的、常見的,才能激發學生思考、探索的欲望。
二、重視知識的形成過程,提高學生參與的主動性
《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數學課程的內容不僅要包括數學的一些現成結果,還要包括這些結果的形成過程”。學生通過這個過程,理解一個數學問題是怎樣提出來的、一個數學概念是怎樣形成的、一個數學結論是怎樣獲得和應用的。經歷了這個過程,學生才能真正掌握數學知識的本質。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當盡可能地將知識的產生背景、形成過程等還原,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去體驗、去經歷數學。只有這樣,學生才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激起強烈的求知欲和創造欲,提高參與數學活動的主動性。
三、關注學生數學問題的解決過程
解決問題的過程,是從條件信息應用一定的運算信息尋求目標信息的過程。由于問題解決中的問題是學習者從未遇到過的,在學生看來,數學信息間的內在聯系是錯綜復雜的,所以必須依據一定的思維路徑,有序地探尋新的問題解決的方法與途徑,找到合適的策略。問題一旦得到解決,學生又可以通過問題解決的過程學到新的解決問題的策略,這些新的策略又成為解決其它新問題的已知策略。在這一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的潛能無形中得到了充分發揮。因此,關注學生數學問題的解決過程,可以了解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情況,從而適時調整教學,使教學效果更上一層樓。
(作者單位:長沙市長郡梅溪湖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