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建為 鄭旺 范淑霞 張斌 趙偉
【摘 要】隨著社會進步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對能源的需求急劇增加,源消費與生產之間的供需矛盾日益加大;另一方面,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對環境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建筑能耗是全社會總能耗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系統冷熱電單獨生產方式的能源利用率低,節能與電能替代商業模式的創新能實現能量的梯級利用,并減少了能量的長距離輸送。因此,設計適應能源變革及信息化技術發展的商業模式,同時兼顧削峰填谷、緩解電力供應緊張局面,能夠實現能源的季節性平衡,經濟環保,有利于我國的能源戰略安全。
【關鍵詞】節能;電能替代;商業模式
一、引言
能源互聯網是以互聯網理念構建的新型大范圍信息網,融合大量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發電裝置和儲能裝置,可最大限度適應新能源接入[1]。提倡能源轉型、追求電能替代和清潔替代,對緩解能源短缺、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進節能減排具有重要意義[2]。目前,各國都在加快創新電能替代發展模式和研發相關技術設備等。文獻[3]從能源結構、技術屬性以及市場形態三方面對未來節能發展模式進行預測。文獻[4- 5]借鑒德國實踐為傳統企業發展模式提供面向互聯網思維。在能源結構方面的突出特點是結合了分布式和集中式的能源,所以考慮“互聯網+”和分布式能源對發展模式的改變。基于對互聯網技術發展模式的探索,在電力體制改革的背景下,能源供給側將重心轉移到客戶,利用互聯網數據處理系統,以技術為驅動,推動多元商業模式的創新。目前,發展智能化信息技術,以及能源路由器為主的儲能技術,正逐漸形成整個能源行業的“源-網-荷-儲”協調優化模式。當前節能服務行業在蓬勃發展,本文對節能服務行業的發展模式進行探索。
二、節能服務現有基本商業模式分析
(一)對電力客戶的節能效益分享模式
節能效益分享模式是ESCO和客戶首先簽訂合同,合同里會約定項目將要進行的建設期,待項目完成以后,對于節省下來的費用,雙方按照約定好的比例進行分成。節能效益分享模式如圖1所示:
根據上述運作模式圖可看出,節能需求企業把非核心的業務交給ESCO來完成,通過簽訂合同能源管理合同來建立雙方合作關系,從而雙方都會得比較合理的利潤。
(二)對電網企業的節能量擔保模式
節能量擔保模式,是指ESCO向客戶承諾最低節能指標,如:節能量、節能率等,或者提前保證將用戶用能的費用維持在某個水平范圍內。項目進行的過程中,客戶需要自己對其產生的貸款進行歸還。此種模式對于雙方都會產生鼓勵和約束的效應,對合同能源管理的實行具有促進作用。節能量擔保模式如2圖所示:
(三)對用能客戶的能源費用托管模式
在該模式中,用于將所需要的節能需求全部交給ESCO 來完成,所以ESCO需要對節能改造整個項目承擔責任。該模式下,通過評估原有項目需要的能源成本,減掉在節能改造后的節約的部分,其差值就是ESCO可以獲得的報酬。這種模式的采用一般是針對合約時間比較長的項目,比如合約期限是20 30年的項目。對用能客戶的能源費用托管模式如圖3所示。
三、電能替代與節能商業模式創新
(一)促進電能替代與節能的PPP模式
PPP項目一般是由公共部門和私人部門進行合作的,主要是進行建設和運營基礎設施項目,目前日益得到廣泛應用。PPP模式中合作雙方需要盡可能使得項目整體的風險最小。項目設計、建設、融資、運營維護等商業風險可以由企業來承擔,政策、法律和最低需求風險等由政府承擔。
(二)以節能與電能替代為核心的售電模式
節能服務公司提供全方位、綜合性的能源服務,它的業務范圍也不只是降低用戶的能耗,同時也會努力提高用戶的能源利用效率,以及幫助電網平滑用戶的負荷曲線。借鑒國外售電公司業務模式,ESCO今后的業務模式可能會發展成為兩部分,包括核心業務和增值服務。核心業務就是指購售電業務,向電能批發市場、大型發電企業以及其他售電企業進行購電,然后在把電能銷售給用戶。增值業務是ESCO向用戶提供最優的用電方式,當然還會發展到售電業務與供水、供熱、供氣等服務相結合的綜合性服務。 基于發電實時電價、用戶分時電價機制,作為售電公司,可以引導用戶主動參與需求管理,實現用戶購電成本、節能、電能替代等利益最大化。
(三)能源云服務業務模式
能源互聯網是連接供需端信息、數據的橋梁,通過互聯網技術收集能源在生產、運輸到消費的過程中的所有數據信息,進而對其分析,讓供應商對能源的供應以及用戶消費的具體行為有充分的了解,進而對整個過程進行控制和調節。能源云服務業務模式的運行過程就是通過構建以云平臺為軸的智能電力市場,通過云平臺來連接用戶與各方數據庫,并為節能服務商、政府、能效基金等提供數據支持。
四、結論與建議
節能服務產業的快速發展,單純的節能服務已經無法滿足企業對能源供應的整體需求。能源互聯網背景下,企業可選擇的能源供應方式和用能管理需求更加趨于多元化,產業空間也將進一步放大,對服務內容、服務深度、服務方式等的要求也更高。本文以我國節能服務產業為研究對象,基于對能源革命、電力體制改革背景的分析,結合目前新興能源互聯網技術,分析節能服務行業及電能替代業務所面臨的競爭環境,明確其發展優勢與劣勢,面臨的機遇與挑戰。進而對節能服務業務的商業模式進行創新,包括PPP模式、售電模式、云服務業務模式。
(國網河北省電力有限公司滄州供電分公司,河北 滄州 061000)
參考文獻:
[1]馬釗,周孝信,尚宇煒,盛萬興.能源互聯網概念、關鍵技術及發展模式探索[J].電網技術,2015(11): 14-22.
[2]劉明德,江陽陽.能源互聯網的概念探討與其國家發展意義[J].西南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02):16-22.
[3]姚建國,高志遠,楊勝春.能源互聯網的認識和展望[J].電力系統自動化,2015(23):9-14.
[4]董朝陽,趙俊華,文福拴,薛禹勝.從智能電網到能源互聯網:基本概念與研究框架[J].電力系統自動化,2014(15):1-11.
[5]曾鳴,楊雍琦,劉敦楠,曾博,歐陽邵杰,林海英,韓旭.能源互聯網“源-網-荷-儲”協調優化運營模式及關鍵技術[J].電網技術,2016(01):114-124.
[6]孫靜惠,曾鳴.我國需求響應分階段商業模式研究[J].時代經貿,2016(33):52-54.
[7]陳巖,陳斯琴.新能源產業競爭能力模型分析[J].時代經貿,2017(27):50-51.
[8]林森.國際電力市場改革發展趨勢及對我國的啟示[J].時代經貿,2015(18):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