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勤 張力
苔
(清) 袁枚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
苔花如米小,亦學牡丹開。
央視節目《經典詠流傳》里的感人演繹,讓平時乏人問津的“苔花”一夜之間紅遍神州。不過對于許多朋友而言,“苔花”或許是個相對陌生的詞匯。而探尋苔花,首先要從什么是苔說起。
中國古代詩詞歌賦中的“苔”,一般泛指苔蘚植物。除了《詠苔》中的“苔花如米小”,出自《陋室銘》的“苔痕上階綠”和《游園不值》的“應憐屐齒印蒼苔”想必也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名句。“苔”在中國文學中留下的痕跡恐怕超乎我們的預料,例如,據潘富俊先生考證,《全唐詩》里出現次數最多的十類植物中,“苔”位居第六,可以說是相當“網紅”了。苔蘚植物包括苔類植物、蘚類植物和角苔類植物這三類起源極有可能是各自獨立的陸生植物類群。現代植物科學中的“苔”,往往特指苔類植物,但受限于認知和科技水平,古人并不能嚴格區分苔類、蘚類和角苔類,甚至會將苔蘚同藻類、地衣、個體細小的蕨類和開花植物相混淆。因此,古人筆下的“苔”,也不盡然是苔蘚植物。時至今日,這樣的混淆依然存在,例如讓我們在潮濕的山路或溝邊滑倒的“青苔”,往往是苔蘚和藻類的混合群落,而后者才是其中的罪魁禍首。

那么《詠苔》中的“苔”是苔蘚植物嗎?可能性其實挺高的。多數苔蘚植物可歸為陰生植物,往往生長于蔭蔽的環境,恰如詩中“白日不到處”的描述。苔蘚植物沒有真正的根系和維管組織,不能從著生基質的深處吸收水分,它們是變水植物,體內的含水量隨環境濕度的改變而增減。在不受陽光炙烤的地方,它們恰能在葉片(苔蘚植物的葉也不是真正的葉,但為了方便表述,我們仍稱其為葉)濕潤、舒展的狀態下保持更長時間,以進行充分的光合作用。另一方面,苔蘚植物具備適應弱光條件的結構和生理特征,比如易于讓陽光穿透的單薄葉片,以及更利于捕獲光能的葉綠素a、b配比。其中最突出的是光苔、光蘚和米坦蘚(前二者在中國有分布)等種類,在其他植物難于生存的幽暗環境中,它們卻能自如生長。
一些藻類、地衣和蕨類植物也能和苔蘚植物結伴生于“白日不到處”,這時,“花如米小”便是我們展開推理的另一條線索。不過首先需要澄清的是,上述四類生物其實都不能開花,無論如何,“苔花”恐怕都不是真正的花。那么詩人筆下米粒大小、形色如花的結構究竟出自于誰,又是什么東西呢?

有趣的是,我們恰能在苔蘚植物體上找到相似的結構,例如花狀的植物體、生殖苞葉、生殖托,或者色彩靚麗的孢子體等。詩人袁枚居住的小倉山隨園(遺址位于現南京師范大學校園內),曾是個既有“叢山、峻嶺、茂林、修竹”,也有亭臺樓閣和人煙的地方。于是我們大膽地推測,“苔花”或許是南京城內或周邊能找到的某些苔蘚植物體上的這些結構。比如,小金發蘚屬植物繁殖期的雄株,先端具蓮座狀結構,看起來就像一朵花,可幫助精子在雨滴濺射中擴散;某些真蘚屬植物繁殖期的雄株,蓮座狀的植物體先端密布橙色的精子器,同樣如花般美麗;地錢屬等葉狀體苔類植物,繁殖期植物體上形成花狀的雌雄生殖托;而在長江流域的人居環境中常見的葫蘆蘚,不同成熟階段的鮮艷孢子體也形色似花。就讓我們結合照片一起瞧一瞧,它們是不是都“貌美如花”吧!

針對“苔花”,當然還有其他猜測,我們也不能完全排除它是地衣子實體的可能性,不過“苔花”和苔蘚植物的關聯終究大些。才華橫溢、仕途卻并不順遂的袁枚在接近天命之年寫下這首小詩時,所見的究竟是哪種“苔花”,又是怎樣的心境,如今的我們恐怕再也不得而知。但苔蘚植物的確有觸動人心的力量,它們中的多數個體微小、貌不驚人,卻常常在嚴苛的環境中生生不息。生物學家魯賓·肯默爾(Robin Kimmerer)的著作《采擷蘚類:蘚類植物的博物與文化》(Gathering Moss: A Natural and Cultural History of Mosses)中有一個例子—在幾乎是一片不毛之地的廢棄礦場上,金發蘚屬植物堅韌地生長著,它們在烈日中蟄伏,逢甘霖則恢復生機,而它們的群落給維管植物的種子和其他生命提供了庇護;年復一年,生機逐漸注入貧瘠。因此,無論對于自然還是人類的心靈,苔蘚都可以是點亮荒蕪的“星星之火”。
苔蘚植物起源的時候,地球上尚未演化出真正的花。迥異于我們熟悉的從種子到花果的生命歷程,苔蘚植物有著以孢子繁衍后代的另一種生存路線。

在志留紀和泥盆紀的沉積物中,便能找到保存良好的苔蘚植物孢子化石。苔蘚植物的孢子孕育于孢子體中,結構簡單,多呈顆粒狀,直徑常為數十微米(最小的僅有幾微米),細若塵埃,以風為最主要的散布媒介,落在適宜的生境中則發育為新一代植物體。
盡管多數孢子的傳播僅限于距植物體幾米的范圍,但它們也有承受嚴寒、干燥和紫外線輻射的潛力,可借助上升氣流進入大氣,飛往遠方甚至跨越大洋。而通常小如米粒的苔蘚植物孢子體中,也演化出各種利于散播孢子的結構,比如可基于環境濕度變化而發生形變,將孢子彈射出去的彈絲(見于苔類植物)和蒴齒(見于蘚類植物);又如不具蒴齒,卻可形成氣壓將孢子噴射而出的泥炭蘚屬孢蒴。另一些種類還演化出借助動物傳播孢子的策略,其中最突出的是壺蘚科中壺蘚屬、并齒蘚屬的一些成員,它們往往生長在動物糞便上,并以鮮艷且常具異味的孢子體吸引雙翅目昆蟲。此外,苔蘚植物還能產生芽胞、塊根、斷裂的莖尖等多種類型的無性繁殖體,以維持和拓展居群。

苔蘚植物以自己的方式“行走”于時空,散布到除了溫泉和海洋之外的幾乎所有生境。如果它們能說話,也許會笑著告訴人類:“我們才沒有學牡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