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華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詩經·周南·關雎》這首詩幾乎人人皆知。《詩經》是中國最古老的詩歌總集,共305篇,開篇第一首的第一句就是關于鳥的。

可這“雎鳩”到底是什么鳥?兩千年來卻爭論不休,迄今難有定論。說來有趣,在5月,至少有兩種鳥的求偶叫聲很像“關關”,它們會不會是雎鳩呢?
關于雎鳩是什么鳥,早年的說法主要是在水鳥、魚鷹之間繞圈子。最主流的觀點,認為雎鳩是魚鷹,即鶚。有的《詩經》圖譜中,直接把雎鳩畫成一只沖向水面的老鷹。而近幾年,各種新說法五花八門,有人說雎鳩是大雁或天鵝,也有人說應該是白胸苦惡鳥、東方大葦鶯、彩鷸、水雉、冠魚狗等。
暫且,就當這是一個“打一鳥名”的猜謎游戲。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這句話是謎面。由謎面可知:1.這鳥必須在周南一帶有分布;2.黃河中的沙洲適合它棲息,同時適合荇菜生長;3.鳥叫聲如同“關關”;4.其叫聲能讓人產生求偶的聯想—換句話說,鳥這么叫,本身就是為了求偶。
符合以上4條的,謎底就基本可以揭曉了。

產生《關雎》這首詩的“周南”地區,主要指現今河南省西南部至湖北省西北部一帶。從鳥類分布來講,上面提及的幾種鳥的分布范圍均符合條件。荇菜是一種龍膽科的常見植物,喜歡生長在靜水或水流較緩的淺水水域,5月開始開花,黃色的花朵挺立于水面。和荇菜生活在同一個地方的,通常也是喜在沙洲濕地中活動的鳥類。
大家都知道,《詩經》講究“賦、比、興”。“關關雎鳩,在河之洲。”這就是在“起興”,即詩人由實際見聞而受到了某種觸動,引起聯想。所以,完全與現實不符的東西是可以被否決的。
鶚是一種以魚為食的猛禽,在國內分布比較廣泛。我多次見到過俯沖水面抓魚的鶚。有一次,一只鶚竟然在我頭頂低空盤旋了好幾圈,邊飛邊發出尖銳的帶哭腔的叫聲,跟書上所說的“繁殖期發出響亮哀怨的哨音”完全一致。顯然,鶚的叫聲與“關關”之聲毫不搭邊。所以,從實際觀察的角度講,鶚不可能是雎鳩。
有人認為,雎鳩是指大雁。這種說法也很難令人信服。《詩經》中提到大雁的詩篇不少,通常就直接使用“雁”這個字了,怎么會單單冒出個“雎鳩”來呢?再說,大雁的叫聲也不像“關關”。同理,天鵝、彩鷸、水雉、冠魚狗等鳥類,其叫聲均與“關關”相差甚遠。
白胸苦惡鳥與東方大葦鶯這兩種鳥在繁殖期的叫聲,我聽過無數次,確實都可以說接近“關關”了。在古時“周南”一帶,這兩種鳥都肯定有分布,應該都是前來繁殖的夏候鳥,當然白胸苦惡鳥也可能是四季常在的留鳥。
每年春末,東方大葦鶯從南方飛來,在濕地的蘆葦蕩里營巢。五六月份,它們愛站在蘆葦頂端,大聲鳴叫:“呱呱嘰!呱呱嘰!”整片濕地里都是它們響亮的大合唱。看上去,東方大葦鶯這個答案已經頗為接近謎面的要求了。但別急,說不定還有更強有力的競爭對手,那就是白胸苦惡鳥。

白胸苦惡鳥這個古怪的名字,來自于它的叫聲。在我老家浙江省海寧市,傳說有個女人的孩子被人偷抱走了,她就整天哭喊“苦啊苦啊”,最后就化為“苦啊鳥”。實際上,它是一種屬于秧雞科的水鳥,胸腹部白色,在中國臺灣地區被稱為白腹秧雞。5月,荇菜盛開的時候,其雄鳥常會在河邊不知疲倦地鳴叫:“苦惡!苦惡!”這聲音酷似“關關!關關!”
筆者認為,白胸苦惡鳥與東方大葦鶯都有可能是雎鳩,而最大可能是前者。最主要的理由是,白胸苦惡鳥的求偶叫聲不僅比東方大葦鶯更像“關關”,而且更喜歡在晨昏鳴叫,而后者一般只在白天鳴叫;此外,白胸苦惡鳥一般是個體鳴叫,而東方大葦鶯通常是合唱。前者的習性似乎更符合詩的意境。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通過這段原文,我們不妨遙想:古代的那位君子,早晚聽到沙洲上的白胸苦惡鳥在為求偶而不停鳴叫,不禁觸景生情,越發思念自己心愛的“窈窕淑女”,以致輾轉反側,難以入眠。于是,他干脆攬衣而起,慢慢吟唱出了這首千古絕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