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楠楠
摘 要:可移動文物普查是一項非常重大的國力資源調查,其中形成了文物資源數據庫,對文物實施了動態管理,讓資源活了起來,帶動了博物館科普服務能力的提升。因此,本文針對可移動文物普查——進而從數據管理到共享知識社區進行了詳細的分析。
關鍵詞:可移動文物普查;數據管理;共享知識社區
全國第一次可移動文物普查相關工作,為針對境內,不包含港澳臺地區的全部國有單位保管以及收藏的文物,實施登記和普及。這是我國建國以來第一次對可移動文物普查進行調查,更是在文化遺產方面進行的國力調查。首次調查工作由國務院進行領導,全面對可移動文物進行登記,建立全國信息登記平臺,以便更好的對文物資源進行整合和管理。
1 數據資源要逐漸實現透明和開放
結合不同的情況,每個收藏的單位都制定了自己的管理形式,但根據基本的管理方式進行分析,涵蓋了幾個必要的程序:將文物入庫、分類、登機、編目、注銷等等。這便產生了傳統文物資源數據[1]。在大部份的博物館當中,由于需要保護文物的安全,在進入庫房的時候會經過很多繁雜的手續,這樣的情況導致很多從業人員都沒有見過館中的藏品,只能在藏品編目當中,將資料進行公開,其它的都作為賬目資料封存起來,依照工作需要實施記錄和查看。根據這一意義,能夠接受到文物的受眾群體非常少,文物的研究和利用率并不高。即使是相關的工作人員也不能對數據進行充分的分析,并沒有完全實現讓文物活起來的目標,更限制了大眾對文物的影響。
首次對可移動文物進行的普查工作,將各個單位收藏的文物進行了重新整理,將賬目進行了完善,更讓相應的監督管理機構、國家文物局對文物的數量、分類以及保存等情況有直觀的了解,形成動態的管理平臺,以便更加便捷高效的查看數據,對其進行高效率的應用。
由于要對文物的安全進行考慮,在收藏單位當中的工作人員并不能隨時查看實體文物,對于相關資料的查詢也會受到一定的限制,但由于對可移動文物的普查工作,可構建有權限設置又能查詢數據的平臺,是一個功能強大的資源數據庫,工作人員利用平臺便可查詢文物的圖片和具體數據,甚至借助高清相機拍攝的照片比實體還要清晰,不但縮減了繁雜的手續,又降低了查看實體帶來的安全隱患,實現了共贏。此外,展覽工作人員可以應用對數據的普查對數據進行分析、分類,對文物的狀況深入了解,喚起了工作人員的主動性,使相應的展覽工作更具靈活性,也讓更多的藏品能夠走出庫房,走進人們的視野。
2 數據管理想知識管理的升級和深化
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構建了數據資源庫,對于平臺的利用,不但要使用好,還要管理好。收藏單位可以結合相關的普查數據,設置專門的館藏管理系統,可以涵蓋收集數據、收入數據、存儲數據、分析數據、處理數據以及查詢數據等項目,提供研究文物、保護文物以及利用文物的服務。
有些文博單位在普查之前應用了Microsoft Excel的形式進行管理,已經不在使用紙張,使管理更加高效和便捷,還可快速進行查找和保存[2]。原來的管理統計方式,不但需要消耗紙張,在抄寫的過程中還容易出現一些錯誤,在應用電子版的管理方式之后,加快了信息的轉化和傳遞的速度,為數據庫的構建做好了基礎的鋪墊工作,使數據庫成為了一種對知識的管理,而不再是簡單的數據管理。
對于數據庫的形成和管理,僅為文物管理工作當中的某個階段和步驟,其功能已經與傳統的數據管理存在很大的不同,更多的是對更多數據的整理和挖掘,最后可劃分出不同用途的不同子系統知識庫。之后,可結合實際情況設置相應的權限,以便相關的工作人員對數據進行對比和分析等。總的來說,對于數據的管理不能只停留在簡單的管理層面,還要將數據的使用效率進行提升,使其能夠更多的被轉化,成為研究和保護文物的重要資源。
3 數據資源知識共享社區初探
3.1虛實結合的展覽共享社區
當前,對于展覽經常應用的模式為各管其下,簡單來說便是收藏單位依照自己文物的數量,種類等進行規劃展覽,由于在一些中小型博物館當中,館藏品具有一定的有限性,對于通史展的設施存在一定的難度,大多以主題展覽為主。在建立可移動文物普查數據庫之后,可逐步實現將不同區域博物館之間的資源進行共享[3]。例如:某小型博物館想開展一次針對某一時期的文化通史展覽,但由于館內的藏品有斷代,可應用平臺對需要的文物進行查看,與其它的博物館進行交流,便可成功舉辦展覽。此外,對于數據庫的應用,會產生更多主題的展覽。其一,應用交流、借展的形式,可將展覽制作成特別實在的文物展;其二,利用相應的資料以及3D模型,可舉辦虛擬形式的展覽,只有將展覽的主題確定之后,便可在某個區域甚至全國搜查具體的信息,與其它的博物館一同將主題完成,使展覽更加豐富,也將展出率進行了提升。現代,是信息高度發展的時代,對于網絡與微信的應用已經非常普及,人們可以隨時隨地的通過網絡觀看文物,其中的知識性以及涵蓋的趣味性,并不會遜色于到博物館實際進行參觀。
3.2 圖文并茂的鑒賞共享社區
在對文物進行普查之后,占據最多數量的為圖片數據,依照對文物普查進行拍照的相關規定,對于照片的拍攝才需要非常全面并且清晰,可將文物的全貌完全進行展示。平面文物有3張左右的圖片,立體性文物則會多一些,大概為6張左右。這樣可以借助圖片,良好的對文物的全貌進行觀察,可判斷出其中的紋飾以及一些細節。針對某個收藏單位進行分析,不可能將某個時代或者某個類別的文物全部收藏起來,但是可移動文物普查數據庫可提供搜索、篩選以及對比分析等服務,可使人們通過鑒賞、比對等進行總結和歸納,將以往研究資源不足的情況打破,為文物的保護和研究打開了新時代的道路。
3.3 館際交流下的資源共享社區
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的實際范圍十分廣泛,其中涵蓋了國家機關、國有企業以及事業單位等等,主體為各個博物館和圖書館等。在傳統的工作形式中,根據行政管理的相關體系,作為文物收藏的主體,要直接對上級管理部門進行交流,與其它的一些單位交流非常少。例如:在每個博物館當中,都有很多的館藏文物。在圖書館當中保留了很多的歷史資料,但是由于兩個單位之間并沒有過多的交集,博物館人員對于文物的研究會出現不全面的情況,對研究的進度和質量造成了影響。在可移動文物普查平臺的幫助下,只要將這些資源進行結合,將分散的資源集中起來,便能對文物進行更好的研究,讓文物活起來,使其能夠帶給大眾更多的驚喜和文化。
4 結束語
總之,對于可移動文物普查的相關工作是非常成功的,無論是在科技方面還是在信息方面都有了全新的突破,更加注重對數據庫的應用,使資源的應用更加靈活和高效。在未來的發展中,還要進一步加強對數據庫的建設,深入應用互聯網+的管理模式,使研究的思維模式更加寬廣。
參考文獻
[1]羅娜.從可移動文物普查看博物館文物藏品檔案管理[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7(10):104-105.
[2]施雨岑,王思北,蔣芳.全國第一次可移動文物大普查[J].小康,2017(26):82-83.
[3].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圓滿結束[J].遺產與保護研究,2017,2(03):113.
[4]吳紅波.可移動文物普查——從數據管理到共享知識社區[J].博物館研究,2016(04):6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