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馬克思創造的勞動價值論是政治經濟學說的根基,對揭示資本主義的本質、指導工人階級革命具有重大的意義。在經濟全球化的大環境下,科學技術的應用,產業結構的調節和價值分配的改變,使得傳統的勞動價值論遭到了新的挑戰與質疑。
關鍵詞:馬克思勞動價值論;挑戰;發展
在經濟全球化中,伴隨著新技術革命、知識經濟的繁榮發展,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現在所處的社會環境與其創立之時差別巨大,馬克思勞動價值論遇到的挑戰是各方面的,這就要求我們要重視對勞動價值論的認識與研究,只有勞動才是創造價值的根本來源。
一、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基本內容
馬克思、恩格斯在歷史唯物主義原理的指導下,通過借鑒古典政治經濟學中關于勞動價值論的科學成分,對資本主義社會經濟活動進行分析,建立了勞動價值論,其基本內容包括商品二因素理論、勞動二重性理論和價值規律理論等,這一理論為當時的社會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也對當今我們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有著引導作用。
(一)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基本內容
1. 商品二因素理論
馬克思認為,商品應該同時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而且兩者是對立統一的關系,這就是商品的二因素。在商品中可以找到使用價值與價值之間的分歧,也唯有經過交換才可以解決二者之間的分歧。商品的二因素是對立統一的:一方面,在一個商品中使用價值和價值是彼此依存的,使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承擔者,離開使用價值的東西是不會有價值的;如果一個物品僅有使用價值,而人類在其形成中沒有付出勞動,也不能稱之為商品,因此二者是統一的。另一方面,它們是商品的兩種完全不一樣的屬性,使用價值屬于自然屬性,是每個商品共同擁有的性質,屬于永恒范疇;價值屬于社會屬性,是商品的特有性質,屬于歷史范疇。
2. 勞動二重性理論
馬克思首先發現了生產商品的勞動是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這就是勞動的二重性,并且決定了商品的二因素。具體勞動與抽象勞動是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一方面,在經濟活動中商品生產者進行具體勞動的過程同時也有抽象勞動的支出,二者是商品生產者同一個勞動過程中不可以分割的兩個方面。另一方面,具體勞動屬于勞動的自然屬性,表現為人與自然的關系,是永恒的;抽象勞動屬于勞動的社會屬性,表現為商品生產者相互的社會關系,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具體勞動是從勞動的特殊性來入手的,是不同性質的勞動,抽象勞動是從勞動的共性來入手的,是一般人類勞動,只存在量上的不同。
3. 價值規律理論
價值規律是商品經濟活動的基本規律,即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由商品的價值量體現出來的,價值必須通過價格來表現,按照等價原則進行交換。價值規律決定著商品經濟活動的一切方面,它在商品生產和流通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生產商品的經濟活動中,價值規律對生產與交換活動都起著支配功能,體現在價格變化上面,表現為在供求關系的作用下價格隨著價值而上下波動。在商品經濟條件下,價值規律有著雙重方面的影響。一方面,可以自覺地調節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的分配,可以自覺地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還可以自覺地調節收入分配。另一方面,可能引起壟斷的發生,可能引發商品生產者向兩極分化,也可能導致資源配置的失衡。
(二)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理論意義
1. 對勞動及勞動二重性的創造性分析
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中,勞動是我們區別于動物的根本屬性,也是生產活動的根本屬性。在經濟活動中,人類的勞動發揮著決定性的作用,人類的存在和社會的發展是脫離不了勞動的,我們所有歷史都是由我們的勞動締造而成的,物質資料要想在商品生產中發揮作用就必須借助于人的勞動。以勞動二重性為起點,馬克思得出了兩個結論,其一,價值僅僅與勞動力消耗的一般抽象勞動有關,但與具體形式的勞動無關;其二,在商品經濟活動中,新價值僅由抽象勞動而形成,具體勞動僅發揮部分價值轉移的功能。勞動二重性學說在勞動價值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理解政治經濟學的樞紐”。馬克思首創的勞動二重性理論為確立勞動與價值的關系發揮了關鍵性的作用,并說明了抽象勞動要隨著社會實踐的發展而發展,而且在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同歷史時期應是不同的。
2. 為建立剩余價值理論和關于剝削理論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隨著對勞動價值論的深入研究,馬克思發現了剩余價值的來源和資本主義社會剝削的奧秘。以勞動價值論為基礎的剩余價值理論闡釋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進一步得出了資本主義必定為社會主義所替代的結論,同時也為考察資本主義的剝削理論提供了科學依據。馬克思在研究資本主義社會剝削中得出其所有奧秘都藏在剩余價值當中,其基本邏輯順序為:雇傭工人的勞動形成價值,資本家苛扣工人在必要勞動時間之外的勞動形成剩余價值,在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中資本家依賴于對物質資料的所有權而占據雇傭工人的剩余價值,但其中的生產資料最初是依靠原始積累掠奪來的。剩余價值理論的創立為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的趨勢提供理論支持,并最終找到了資本主義會走向衰落的真正根源。
3. 對社會化生產和市場經濟一般規律的揭示
馬克思勞動價值論以英國為分析對象,在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發展中研究商品交換而總結出來的,其中對商品生產、商品銷售和市場經濟運行的論述是最普遍、最基本的原理。在市場經濟中,價格由價值決定,受到供求關系、自然條件等多方面的影響,商品生產也要受到消費需求的影響。如何在商品生產、分配和銷售過程中,更好地生產商品和實現其價值,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對其進行了論述,并對市場經濟中的商品生產與流通進行了指導。價值規律理論規定著商品經濟活動的全部內容,存在于經濟運行的所有過程的始終,掌握著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的命運。只要發展市場經濟,馬克思勞動價值論都會起到指導性作用。
二、馬克思勞動價值論遇到的現實挑戰
同任何理論的發展都要受到歷史條件的制約和影響一樣,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從創立到現在的一百多年里,也已經受到并將繼續受到歷史條件變化的影響和實踐的檢驗,并隨著實踐的發展而發展。這些改變,都會使勞動價值論遇到著極多的前所未有的挑戰,不管社會如何發展,都要始終堅持與發展馬克思勞動價值論。
(一)勞動內涵的改變對勞動價值論的新突破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勞動的內涵上有了新突破。在勞動的內涵上,創造價值的勞動中不僅重視體力勞動,還應重視腦力勞動。馬克思當時的社會環境中,體力勞動在創造價值方面發揮著突出作用,在研究中也重視體力勞動,而當今時代腦力勞動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更應該重視腦力勞動。其主要變化是:社會中勞動的分工越來越精細化,分工環節越來越豐富、體力勞動的比重在逐漸縮減,而腦力勞動的比重在逐漸增大;在資本有機構成中,活勞動的比重在逐漸縮小,物化勞動的比重在逐漸增大;在商品生產中科學技術的貢獻比例不斷提高。由于科學技術的投入使腦力勞動在商品生產中的貢獻率持續上升,體力勞動的地位逐漸下降,這已超出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當時對于勞動內涵的定義。在生產自動化高度發展的今天,由于科學技術的加入使得勞動的內涵與馬克思當時定義的有所區別,隨著勞動內涵的發展對馬克思勞動價值論提出了挑戰。
(二)產業結構的轉變對勞動價值論的新要求
在西方發達國家,第三產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占比已超過百分之六十,中國從改革開放以來第三產業同樣獲得了迅速發展,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占比上升到百分之三十以上。勞動在外延上,不但包含物質資料生產的勞動,還應拓展到第三產業的勞動。“三大產業的所有勞動,無論是工農業勞動,還是服務勞動,只要他們能創造出用于交換的使用價值,就創造價值?!泵鎸ι鐣洕陌l展,新科技革命的出現及人們需要的變化,勞動的種類、規模與形式也需要不斷地發生變化。從物質資料生產領域看,創造價值的全部勞動的領域史無前例的增大,總體的數量迅猛增長,直接生產勞動的比例大幅降低,間接生產勞動如信息、服務、管理的比例在增長;從整個社會的生產來看,勞動在物質資料生產范圍內的占比連續減小,而第三產業中勞動的比重大大增長。面對這樣的現實,第三產業中的非物質資料勞動如服務勞動、從事精神產品的勞動等也可以創造價值,對于只有物質資料領域的勞動才能創造價值的傳統觀念提出了質疑。
(三)價值分配的變化對勞動價值論的新發展
通過討論,理論界認識到,從馬克思按勞分配理論本來意義看,按勞分配主要由社會主義社會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基本條件決定的。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在公有制范圍內展現出的個人收入分配原則是按勞分配,勞動者在生產中形成的價值過度凸顯體力勞動這一因素的功能,從而忽視了腦力勞動這一因素的功能。在商品生產過程中,不光有勞動者的勞動參與價值創造,同時也正是由于各種資本、技術、信息等非物質資料生產要素也發揮著不可缺少的作用,既然以上生產要素在商品生產中發揮作用,理應成為衡量價值分配的一個尺度。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運行下,商品通過交換后進行分配,不僅僅是針對個人勞動還要對參與價值創造的生產要素按其貢獻大小進行分配。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確立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原則,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笨傊瑑r值分配離不開生產要素在價值創造中的綜合作用,在我國不僅僅是按勞分配,還有多種分配方式并存,這對馬克思預測的按勞分配提出了挑戰。
總之,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經歷著來自現實的各種攻擊與否定,但這并不能抹殺其歷史作用與現實意義,相反應該正確認識馬克思勞動價值論中已被實踐證明了的部分,并根據實際需要不斷地使其適應當代經濟社會的需要。深化對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認識,不僅僅是對其理論的發展,還有這重要的現實意義,使其更好的指導當今經濟社會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李江帆.第三產業勞動是創造價值勞動[N].人民日報,2010-5-25(第三版).
[2] 佟亞輝.對深化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思考[J].改革與戰略,2015(3):12.
[3] 馬恩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 逄錦聚等.知識經濟發展與政治經濟學新創[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3-7.
[5] 馮春安.馬克思勞動價值論面臨的挑戰與出路[M].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8-6.
[6] 顧海良,張雷聲.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歷史與現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
[7] 晏智杰.勞動價值學說新探[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8] 劉冠軍.科技時代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困境與出路[J].學術界,2008(03).
作者簡介:
周麗娜(1993-),女,河北省張家口人,內蒙古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在讀研究生,專業: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