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會計成本、機會成本、沉沒陳本的概念
會計成本是指企業在經營過程中所實際發生的一切成本,是會計記錄在公司賬冊上的客觀的和有形的支出。
機會成本是指為了得到某種東西而所要放棄另一些東西的最大價值;也可以理解為在面臨多方案擇一決策時,被舍棄的選項中可能獲得的最高價值;還指廠商把相同的生產要素投入到其他行業當中去可以獲得的最高收益。
沉沒成本(Sunk Cost,也叫沉淀成本)是指由于過去的決策已經發生了的,而不能由現在或將來的任何決策改變的成本。人們在決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不僅是看這件事現在和未來對自己有沒有好處,而且也看過去是不是已經在這件事情上有過投入。
二、一個小故事及其中的相關成本
故事:一個數學老師帶著三個學生去吃飯,餐館有個活動,消費三百返三十。當時已經吃了270元了,但是非常難吃。這個時候,學生提議“我們再點三個冰淇淋,湊夠300好了,反正也一樣是270。”但是老師說,還是算了。然后就走了,出去以后,買了幾個冰淇淋,單價20-30,理由是,已經吃了這么難吃的飯了,就不要多吃幾個難吃的冰淇淋了,雖然不花錢。
在這個故事中,假設買了四個冰淇淋,均是25元一個,共100元。那么,吃飯的會計成本是270元,吃冰淇淋的會計成本是100元,共產生會計成本370元。這個故事中吃飯的機會成本式不便于量化的,主要是到這家餐館吃飯所放棄的去別的餐館吃美味的機會。老師之所以放棄免費吃冰淇淋的機會,就是因為他把已經支出的270元餐費當作沉沒成本,在決定是否吃冰淇淋時不考慮沉沒成本,僅考慮當前的需求。
三、用經濟學思維正確看待這些成本
(一)正確看待沉沒成本,敢于舍棄
生活中很多人不理解這位數學老師的做法,放著免費的冰淇淋不吃,去花100塊去買冰淇淋吃,是不是太浪費了?很多人對“浪費”資源很擔憂害怕,被稱為“損失憎惡”。比如說有人花錢買了一張電影票,進電影院后發現根本不好看,但是他怕浪費了買票的錢,所以會強迫自己堅持看完這場電影。這種行為被稱為“沉沒成本謬誤”。當我們投入的成本越高時,越容易深陷其中不能自拔。經濟學家們會稱這些人的行為是“不理智”的,因為類似的行為很低效,會基于毫不相關的信息作出決定,從而錯誤的分配了資源。這里所說的“毫不相關的信息”指的就是過去已經投入的成本,比如前面故事中已經花費的270元餐費,比如已經花錢購買的電影票。
說個我自己身邊的例子。小區附近新開了家火鍋店,生意火爆,一天我們幾個朋友相約去吃火鍋,五點多到的時候拿了號開始排隊,當時前面有79桌。想要放棄,服務員告訴我們看起來是79桌,其實不少人拿了號就走了,等不了很久的。聽了這話,我們選擇等,半小時后發現還有69桌,放棄吧?不甘心,于是繼續等下去,于是我們從五點多等到近九點鐘才等到座位,有了座位還要等上鍋上菜,十點鐘菜才上齊,吃完就快12點了。離開火鍋店后,想到為了這頓火鍋耗費了6個小時的時間,均覺得不劃算。為什么我們不在等了半小時、一小時后離開,而要堅持等三四個小時呢?因為等的時間越長放棄的成本似乎就越高,一旦放棄意味著前面的時間白白浪費了,白等了,這就是典型的沉沒成本謬誤。如果我們能用經濟學思維思考問題,就應該把前面等待的時間當作沉沒成本,不讓已經沉沒的成本影響我們的決策,決定是否繼續等下去應該單純的取決于我們對這家火鍋店的美味火鍋的期待程度。
(二)準確計算會計成本,精打細算
會計學在計算成本時,僅考慮了有實際貨幣支出的會計成本,這部分成本經濟學稱之為顯成本。和顯成本相對的就是隱成本,所謂隱成本就是使用自有資源的應支付的成本,比如為自己工作應支付的工資、使用自有資金應支付的利息等。據此不難發現,隱成本基本上相當于我們所說的機會成本。經濟學家要求既要考慮顯成本,也要考慮隱成本。比如小張辭職做微商,投入自有資金5萬元用于進貨,自己經營微店,一年下來發現總收益20萬元,進貨成本及快遞成本僅10萬元,如此算來一年凈賺10萬元。但是,這個只是會計師的計算方法。
下面我們按照經濟學思維重新計算成本。總收益20萬元,進貨及快遞成本等顯成本10萬元。小張自有資金5萬元按同期同貸利率8%來計算,應支付利息費用4000元。小張辭職前一周工作5天 ,每天工作8小時,月薪(含單位支付的“五險一金”)6000元。現在小張每周工作6天,每天工作12小時,換算下來月薪至少應達到10000元,這樣算下來小張的年工資支出應為12萬元。小張用來存放貨物的倉庫是父母的老房子,該房子若用于出租,市場價格為1500元/月,一年應為18000元。以上三項隱成本合計14.2萬元。現在再來計算小張的利潤,則為20-10-14.2=-4.2(萬元),即虧損4.2萬元。所以,如果單從獲利的角度來看,小張辭職做微商的決策是不明智的。當然,經濟學關于理性人的假設在現實中是并不完全合適的,人作為有感情的動物,只能有限理性,如上例假如小張做微商比上班更加自由、快樂,那么也不能說小張的決策是不明智的,因為自由、快樂也能和金錢一樣帶給小張效用。
羅胖說,明白“沉沒成本”,就不會被過去形成的存量綁架;明白“機會成本”,就不會被某種虛妄的構想綁架。總之,恰當運用經濟學思維,過更好的人生。
參考文獻:
[1] 陳肖微.企業財務管理中機會成本的重要性.時代金融.2015(8):163
[2] 李昱澤,李婧玉.沉沒成本管理對企業財務管理的影響及對策分析.時代金融.2015(2):26
[3] 高鴻業.經濟學原理(第二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年.
作者簡介:
趙友萍(1982.04-),女,湖北,碩研,副教授,研究方向:會計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