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近年來的快速增長,對外貿易類型也逐步從加工貿易轉向一般貿易,而我國的文化貿易雖有黑馬之勢卻除影視業之外幾乎毫無突破。此外我國的民族工藝品本就由于自身的定義而處于文化產品與一般商品貿易之間,因此則更加難以成為文化貿易中的重要產業,正因如此,我國民族工藝品出口的研究就需要從現狀來分析之中的問題,再由問題來進一步闡述適合在當下時代背景民族工藝品“走出去”的方式及優勢。
關鍵詞:民族工藝品;貿易;出口
基金項目:該論文屬于2017-2018年遼寧對外經貿學院校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項目編號:2017XJDCB021
引言:自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等具有一定國際影響力的國際活動在中國舉辦以來,全球的“中國熱”也是一浪高過一浪。從而想要學習漢語、想要進一步了解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外國友人也是愈來愈多,可再縱觀國內文化產業,不僅沒有順勢而來的大型民族文化工藝品企業出世,更讓《功夫熊貓》這樣借由中華民族文化背景宣傳出品國自身價值觀的文化產品家喻戶曉,這一現象在使我們不由唏噓的同時也不禁思考我們具有民族文化的工藝品怎么了?為什么就不能大大方方的“走出去”呢?而如何將民族工藝品以符合現代化發展的方式“走出去”則是從服務方式到工藝品質量都面臨著空前的挑戰。這也必然對民族工藝品“走出去”結構體系本身有著更高的要求。
一、民族工藝品“走出去”的現狀及面臨的問題
(一)民族工藝品“走出去”的國際市場方面
1.貿易壁壘問題日漸嚴重
在如今的傳統貿易壁壘逐步被打破的局面下,新的壁壘卻依舊阻擋著我國的民族工藝品“走出去”。據調查,我國被因技術壁壘而拒之門外的商品種類占總商品的數量高達27.3%。而我國目前的民族工藝品更是由于大部分特殊的工藝制作沒有申請專利,導致了我國現幾乎除了知名品牌的產品能夠順利走出國門以外,其他均已在國門內就被貼上“出不去”的標簽。
2.文化折扣較高
文化折扣即文化在不同國家的影響力背景下出現的文化差異,此差異會導致文化的經濟貶值。我國文化雖然現在影響力范圍較廣,但據我國國家版權局所提供的數據表明,我國的版權出口類型集中于:中國歷史、中藥制作等方面,對于少數民族的工藝品制作僅占總出口書籍數額的0.02%。并且從出口地區上看,基本集中于日、韓、新加坡等地,出口種類單一的同時國際市場的占有率也低,這樣看來文化折扣便是直接扣掉了我國民族工藝品的“走出去”的市場收益,這對我國民族工藝品“走出去”的目標無外乎是難以實現的。
(二)讓民族工藝品“走出去”的國內方面
1.缺少對外貿易出口人才
首先相對于民族工藝品的企業而言多為民營企業,而民營企業中最為嚴重的問題則就是人力資源短缺。缺乏拓展對外出口市場的人才這無異于是將企業發展置于僵化之境地。據調查統計數據顯示,目前的民營企業中的專業外貿人員平均只有3.2人,同時還有5%的民營企業中是完全沒有專業外貿人員的。在這樣的條件之下可以預估出民營企業對外拓展的難度非同一般。
其次由于我國除沿海城市以外的大部分地區都面臨著“起步晚、發展慢”的問題,所以缺乏“走出去”的實戰經驗,較多的對外貿易專業人才也不愿意選擇這些城市作為立足點,這也是讓各個本就屈指可數的民族品牌成為了“走不出去”“難以邁步”的孤立企業的重要原因之一。
最后因為缺少專業的貿易人才使得各能力有限的民族工藝品企業對相關的對外貿易知識、法律法規、政府所提供的相關政策了解的少之又少,這也為企業“走出去”提供了難度。
2.工藝品技術在消失,無法形成規模生產
由于社會經濟的發展,更多的市場追求的是快速、高效的生產方式以及能夠吸引到更多資源配置的生產力,這使得大部分具備制作民族工藝品技藝的手藝人寧愿選擇背井離鄉,去所謂的大城市也不愿意選擇留予家鄉繼承技藝之后繼續制作民族工藝。所以首先讓民族工藝品“走出去”的第一步就是保留技術,讓即將消失的技術有可傳承之人,讓生產技藝得以延續。
經過多次去少數民族自治縣、自治區的市場調查和實地看訪發現留有技藝的多為年過花甲的老人,與此形成對比的是超過90%具備工作能力的年輕人都選擇外出打工。一代代的影響使如今能做出民族工藝品的人也開始放棄了。追溯其根源,就是不信任自己的民族文化,不相信自己的民族文化能夠被另一片天地的價值觀所接受。這是需要我們來打破的桎梏,不僅是思想的桎梏,更是文化的桎梏。中華民族要想在世界的文化舞臺上大放異彩需要的是56個民族的相互信任與共同努力,這同時也是歷史的責任與時代的需求。
3.已有的民族文化企業均無系統性
現如今在我國的對外貿易市場中“民族工藝品”這一部分既依賴于文化有離不開實物的文化商品一種未受到應有的關注,而以民族品牌自居的各大企業也不過只是在以其為噱頭來銷售自公司所販賣的產品及品牌知名度,并沒有真正的將民族文化對外進行推廣,更不用說對此有系統性了。
據《2017年貴州年鑒》(注:由于貴州少數民族眾多,所以之后數據均以貴州省為例)中提供的數據顯示,截止2017年12月31日貴州省內各地區的民族特色文化企業僅有8家,而其中并沒有一家企業是知名品牌企業。這樣的現狀是事實,也是我們不愿意看到的。
二、民族工藝品“走出去”的優點及優勢
目前民族工藝品的出口貿易雖然還不成規模,但正是因為如此所以才有更大、更廣的發展空間。明白民族工藝品一旦“走出去”就將會有更大可能性的同時,也要明確其“附加值比一般商品高”、“一定程度的拉動當地經濟,促進就業”等的優點。
(一)民族工藝品附加值比一般商品高
當前我國民族工藝品的附加值低的根本原因就是因為沒有將民族工藝品本有的附加值運用起來,而是將民族工藝品與一般的工藝品做等價交易與等價競爭,這是民族工藝品之前失敗的緣由之一。
所以首先,制作民族工藝品的企業需要先將民族工藝品做好正確定位,只有將民族工藝品的文化附加值體現出來才能對民族文化進行進一步的推廣。其次,在明確定位的同時需要企業對自己品牌以民族品牌的定位做相應的宣傳,以此來站定品牌定位。最后就是運用民族工藝品附加值擴大市場占有率,以附加值擴大附加值。
(二)拉動當地經濟,促進就業率增長
我國少數民族的自治區自治縣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經濟條件弱。讓民族文化工藝品“走出去”更有利于拉動部分貧困地區發展,帶動起城鄉一體化,增強所在城市的競爭力,也可以成為促進經濟增長的新動力。在提高社會經濟發展力的同時也能夠給當地居民更多的就業空間。使就業率與經濟共同提升是民族文化工藝品“走出去”的必然發展趨向。
(三)屬于綠色、可持續發展產業
首先民族工藝品產業屬于文化產業,有足夠的市場潛能以及發展空間,其次,由于民族工藝品還未完整的走出國門,使得其也具有十分強大的市場開拓性,最后就是因為民族工藝品多為手工制品,幾乎為無污染產品,這是當今追求快速生產力、生產效率的非持續發展產業所不能比擬的。
(四)容易發展成為特色產業
特色產業重在一個“特”字,中華民族文化的特色絕非三言兩語能夠表達清楚的,那是56個民族共同的智慧,是23省及各個直轄市、自治區的結晶。而現如今在“中國商品網”上所顯示的各個省份特色產業情況中,只有14個省份具有特色產業,這樣的現狀雖然并不樂觀但卻讓民族工藝品能夠更具有競爭力的成為當地特色產業。
(五)延續及傳播中華特色文化
中華民族的文化本就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民族工藝品的“走出去”更是能夠幫助遠在他鄉的中華民族子孫們了解自己的文化,信任自己的文化,在潛移默化中懂得自己民族文化的魅力。而那些對中華民族文化充滿著好奇的外國友人也能夠通過民族工藝品去感知中華文化與他們自身文化的不同,求同存異、百花齊放才是我們更愿意看到的景象。
三、民族工藝品“走出去”的方式
(一)建立有特色的民族品牌
優秀的企業都擁有著屬于本企業獨一無二的企業文化,從而推動品牌效應的良性循環。可由于局限的思維現狀使得民族工藝品的品牌建設到如今都還是被忽略的對象。例如在《品牌藍皮書:中國品牌戰略發展報告(2017)》中提到:做得最成功的民族品牌當數“老鳳祥”。可即便是像“老鳳祥”這樣經歷百年沉淀的民族品牌也僅僅只是在銀飾方面有了不錯的成績。可是中華民族的智慧結晶并不僅是銀飾讓人心曠神怡啊,還有更多的刺繡、書法、民族畫、民族樂器等等都是在目前民族文化企業中幾乎并無涉及的部分,可這部分的精彩絕倫注定了它的市場前景。
同時推動品牌認知度提升的只有消費者,所以建立民族品牌首先需要完備商品的品質以及對消費者的服務質量,讓消費者對建立的民族品牌具有一定的品牌信任。其次需要豐富的載體支持品牌,其中載體包括眾多旗下品牌產品,從生活用品到裝飾品等,都可作為品牌載體的重要組成部分。最后則是通過推出品牌文化氛圍,在特定氣氛烘托之下,讓消費者從感官上認知文化,從心靈上感知民族,這樣便更可以推動民族品牌的建設了。
(二)利用互聯網與世界接軌
我國的“跨境”電商在全球也已有一席之地,不少商家通過“速賣通”“WISH”等平臺將國內的產品經物流運輸發往各個國家。通過過去一年的數據顯示,我國的茶葉作為特色產品,交易額在穩步上升,十分可觀。由此可以預見到民族特色工藝品“走出去”的形勢一片光明,而想要“走得更好、走得更穩”還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需要注意的是一定選擇可靠的交易平臺,這樣可避免“山寨”網站詐騙等一系列風險的同時也可以有助于尋找正確的市場,掌握正確的市場供求關系才能讓自身的產品有更大的運作空間。其次需要注意的是對客戶的選擇,需要確認客戶的信息真實性,由于是利用互聯網交易,與面對面交易相比還是有一定風險存在,所以確定客戶的信息也是減小風險的方式之一。最后就是確認產品信息的在互聯網上的準確性,這樣能有助于縮小對客戶的選擇以及擴大成交量。
(三)積極促進與大企業之間的協同合作
作為剛起步的小型企業不可避免的是需要多與市場大、客戶資源多的企業多合作。而合作的同時也促進著產業鏈對接、價值鏈增值等雙贏目標的實現。首先需要加強企業誠信體系建設,以此推進企業之間技術資源等的相互有償共享。其次需要積極參與各個相關合作項目的洽談會或經驗交流會,促進與大企業之間的信息溝通,增加合作機會。最后就是需要積極配合市場需求,增強大企業與之的合作意愿。
參考文獻
[1]李菲.以“藏銀”之名:民族旅游語境下的物質、消費與認同[J],旅游學刊,2018年01期.
[2]劉幸福; 梁燕清. 傳統民族工藝品制作的傳承與發展探析——以中國四大名陶之坭興陶制作為例[J],中國市場,2018年01期
[3]扎嘎.西藏傳統手工業五金工匠的歷史、行會組織及其社會地位[J].中國藏學. 1992(S1)
作者簡介
葛倩宏(1996-)女,貴州貴陽人,遼寧對外經貿學院國際經貿學院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學生,主要研究方向是我國少數民族工藝品走出去的相關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