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夢婕
摘 要:在經濟和科技急劇發(fā)展的現代社會,知識產權對社會發(fā)展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的同時,因知識產權爭議而產生的經濟糾紛也成正比例增長。近來的廣藥與加多寶集團一審結束,更引起實務界和理論界對知識產權中裝潢權的廣泛關注。知識產權爭議固然與《著作權法》、《商標法》、《專利權法》、《反壟斷法》和《反不正當競爭法》等諸多部門法有著極其緊密的聯(lián)系,但若從理論法學的角度分析,不僅可以解決本案的疑難問題,并有利于在類似新型疑難案件中追本溯源,更好地服務于實踐法學的發(fā)展。為此,本文將從理論法學的角度出發(fā),發(fā)現此次商標爭議案件中的有關法學理論并在此基礎上予以分析。
關鍵詞:紅罐;裝潢權;知識產權爭議;權利依據
“加多寶訴王老吉紅罐包裝裝潢權”一案可謂是近年來我國知識產權領域內的標志性大案,前段時間,本案一審結束更引起當下對于產品包裝、外觀設計及裝潢權的再審視。從案件本身來看,本案主要圍繞知識產權的三點爭議展開,即:1.紅罐歸誰所有;2.“紅罐”是否與王老吉“商標”密不可分;3.加多寶與王老吉究竟誰才是知名品牌。但從法學理論的角度出發(fā),再結合這三點具體爭議,卻產生了以下幾點問題:如何確立“裝潢權”這項權利的法理依據,在產生“裝潢權”爭議的時候又如何從法學理論的角度來解決,“裝潢權”與“商標權”的關系如何界定。因此,本文就從這三點出發(fā)結合有關法學理論,對本次的加多寶與王老吉“紅罐”裝潢權之爭這一案件提出有關分析和闡述。
一、“裝潢權”的法學理論依據
(一)“裝潢權”是法的自由價值的必然要求。
法的自由價值是法的三大價值中的首要價值,即通過法律制度的確立來保證主體行為的任意化,從而使主體獲得法律范圍內的自由。隨著現代社會商品經濟和政治文明的發(fā)展,法律制度和體系也越來越健全和完善,而同樣,社會對于法律的權利保護需要也日漸明顯并增多。知識產權這一項權利也是在這個過程中形成并發(fā)展起來的。回溯至20世紀,因工業(yè)革命后帶來的經濟快速發(fā)展促進的商品貿易大量繁榮,開始出現知識產權的概念,并且在1967年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出現后使得這一概念被廣泛使用,更隨著經濟的發(fā)展豐富為工業(yè)產權和裝潢權。
由以上論述內容可知,知名商品的裝潢權是在社會和商品經濟發(fā)展過程中,產品的生產者和權利擁有者對法律發(fā)出的權利保護呼求,因此,法律應該發(fā)揮其保障自由這一價值對知名商品的包裝裝潢權予以確立和保護。
(二)“裝潢權”反映了法的本體理論。
法的本體是指法最初始的形態(tài),是指反映著一定社會物質生活條件要求的人們的一種特殊的社會思想關系,即被一定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所決定的、被一定的國家權力(公共權力)所確認并保障的權利義務關系。裝潢權作為一項社會權利,固然有其內部為法律所確認并保護的權利義務關系。“我們應聯(lián)系法律調整的類型來處理材料,從而找出它們作為法律材料的重要特征。政治組織的類型和法律類型并不是一致的。”此處所提及的“裝潢權”涵蓋的權利義務關系是法的最初始的形態(tài)。為此,我們可以看到在“裝潢權”這一法律概念涵蓋的法律權利義務關系中,其中知名商品所有者對其商品享有的關于產品外觀設計和包裝的權利是在社會、經濟和文明發(fā)展過程中為公眾和國家皆認可并由國家通過具體部門法律進行確認的。由此可知,“裝潢權”體現了法的本體理論的內在內容。
二、運用法學理論解決“裝潢權”爭議的路徑
本案的“紅罐”之爭,除了可以通過部門法律解決爭議,也可以通過法學理論探索有關解決途徑,但統(tǒng)一也需要嚴密的邏輯和緊湊的理論。具體而言,可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嚴格把握“裝潢權”中法律保護的自由價值和秩序價值。
由于社會生活的多元化、廣泛性和復雜性以及社會主體的多層次性,法的不同價值形式之間會發(fā)生各種各樣的沖突和矛盾,其中自由和秩序二者的沖突尤為典型,本案所涉及的“裝潢權”亦包括于其中。
為了解決法不同價值之間的沖突,首先我們必須從理論層面確立基本原則來解決問題。即:1.法定價值優(yōu)先原則。法律之所以出現的原因主要是為了滿足人的需求,所以自由、秩序、公平必然會以抽象的形式被約定在本意中。2.比例原則。“狹義的比例原則又稱最小損害原則,指行政機關實施行政行為,其目的和手段必須對稱和適應。”盡管比例原則本是憲法和行政法上的原則,但此處對這一原則引用主要是在于強調在處理具體爭議中法的自由和秩序價值的沖突時,也應當嚴格依照權利保護手段的適當性、必要性和最小侵害這三條標準對“裝潢權”進行保護。3.價值位階原則。即法固有的自由、秩序、公平三位階價值在發(fā)生碰撞時,三者之間存在優(yōu)先劣后的順序規(guī)則。因此,在有關“裝潢權”的利益衡量中,應當考慮“與此所涉及的一種法益較其他法益是否有明顯的價值優(yōu)越性。”
(二)明確“裝潢權”全力保護中權利和義務的界限。
權利與義務本來就是極具復雜性的一對概念,尤其是在解決有關爭議時,更應該從理論法學的角度把握二者的范圍和界限,再結合有關部門實在法,解決爭議,最終達到公平正義又促進經濟社會發(fā)展和法律健全與完善的效果。在以本案的“紅罐”爭議為代表的有關裝潢權爭議中,應該明確裝潢權的權利享有者其權利的范圍,如占有形式、使用方式、轉讓程序、權利處分形式等。義務方面,最核心的就是要把握好侵犯裝潢權的侵權要件,除了必須具有一般侵權具備的行為人的主觀故意、加害行為、加害行為導致的客觀損害結果以及加害行為同損害行為之間的因果關系這傳統(tǒng)四要件以外,尤其應該對加害行為進行更細致的規(guī)定和認定。這就要求立法者從法學理論中權利與義務以及法的本體理論、客體理論、價值理論等方面出發(fā),結合當下知識產權制度的發(fā)展和社會商品經濟,在已有的制度基礎上借鑒國際上一些先進地區(qū)或國家的有益做法,構筑適合我國獨特情形的裝潢權法律保護體系和法律制度。
三、“裝潢權”與“商標權”在理論法學上的關系
(一)明確“裝潢權”與“商標權”二者的概念界定。
商品裝飾是為了解釋或美化商品,以吸引消費者購買裝飾的包裝,用圖案、繪畫、顏色或文字來裝飾、美化。裝潢權并不是一個嚴格的法律論點,但可理解為產品特有、獨享的外觀、文字、圖案等方面設計包裝的權利。商標是將企業(yè)的產品或服務與其他企業(yè)區(qū)別開來的標志。《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第八條:“任何能夠將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商品與他人的商品區(qū)別開來的可視性標志,包括文字、圖形、字母、數字、三維標志和顏色組合,以及上述要素的組合”。因此,商標權即商標所有者對其商標所享有的權力所有、使用、轉讓、處分等的一系列權利。
(二)區(qū)分“裝潢權”與“商標權”的關系。
商標及裝潢權之間有著緊密的關系,商標與商品包裝裝潢二者一方面既緊密相聯(lián),另一方面又存在著本質的區(qū)別。兩者的相同之處是在于同時通過商品的外觀而顯現出來。二者的區(qū)別主要在于:首先,商標主要功能在于區(qū)別競爭商品的不同性;而裝潢僅為了美觀;其次,商標是由《商標法》調整的;而裝潢則由《反不正當競爭法》和《專利法》來調整;再次,注冊商標的使用不能隨意改動;而裝潢則可以任意變換設計樣式。
(三)區(qū)分“裝潢權”與“商標權”關系的意義。
區(qū)分“裝潢權”與“商標權”的關系,主要在于解決知名商品的裝潢與其商標是否具有可分性。本文觀點在于二者是可分離的,因為知名商品的名稱、包裝和裝飾都是知名商品的外部特征,受到法律的保護。“二者在邏輯上、法律上、事實上都是可以分開,既可以由一個主體擁有,也可以分別由不同的主體擁有,其權益不可以相互侵犯。”裝潢權僅屬于生產者,而非他人。未經授權使用知名產品的裝飾構成不公平競爭,后續(xù)設計專利無法抗拒著名包裝裝潢的優(yōu)先權利。這就解決了專利權過期或商標權的權屬變更情況下對于知名商品外觀裝潢的保護,既保護了裝潢權的權利享有者,同時也保護了消費者的信賴利益,有助于日后類似案例的解決。
四、結語
法是“理”與“力”的結合,“理”是基本的,是法的內容,是有關把與利益有關的什么行為確認為權利和義務的問題;“力”是必要的,是法的形式,是使這種權利義務成為法律上的權利義務,成為國家的強制性命令,有國家強制力的保障,以指導并統(tǒng)一人們的行為。法正是通過這種機制來合理、正確地調節(jié)人們之間復雜的利益關系,實現一定歷史條件下能有、應有的正義,促進社會和諧和維護社會的正常秩序。
參考文獻
[1]龐德:《法理學》第1卷,第366-367頁。
[2]姜明安主編:《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71頁。
[3]《知名商品特有包裝裝潢法律問題研討會在京召開》,知識經濟,第二版。
[4]張文顯:《法理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3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