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馳
摘 要:本文,首先分析了民商法的概念以及民商法中均衡的來源,然后闡述了民商法中的均衡問題,其中包括立法問題、法律制度問題和發展問題,最后希望創造一個良好的法律環境,更好的發揮民商法法律效力。以下就是關于民商法均衡問題重要體現的詳細闡述,望其能為民商法研究工作的展開提供有利參考。
關鍵詞:民商法;均衡問題;發展
民商法是指民法和商法,它關乎著社會成員間關系的均衡,同時也影響著社會規范性。但是,受各種因素的影響貧富差距大、權利不平等,當下各種不均衡問題越來越突出。在這一背景下,為了更好地保障人們的利益,創造一個相對公平的社會發展環境,應深入分析民商法中均衡問題的體現,更好地滿足人們的需求,讓人們感受到社會的公平性、公正性。
1民商法均衡問題概述
1.1民商法概念
民商法是指民法和商法,它共分為民商合一、民商分立兩種體例。前者是指民法包含商法可統帥商法,比如:瑞士、意大利等國家均采取了這一種民商法體例;后者是指民法和商法屬于兩個獨立的部門法,比如:法國、德國就是這種體例的代表國家。而我國仍然未針對體例問題進行明確,從現階段來看民商法中的民法內容較多,包括了財產法、人身法。其中,財產法是指關于物權法所有權、擔保物權取得、變更、債的履行等法律法規;人身法是指關于肖像權、名譽權、名稱權、婚姻法、繼承法等法律法規。商法主要由證券法、破產法、保險法等若干個部分組成。
民法與商法有共同調整商品經濟的關系,但二者差異較為明顯。其一,從社會經濟基礎角度來看,民法是在社會個體生活交往過程中衍生而出的,它屬于商品經濟的產物。商法是在市場經濟發展背景下衍生而出的,主要用來規范商事組織和商事活動,有助于市場交易安全的維護。其二,從價值追求角度來看,民法主要追求社會個體人格獨立性,注重以“公平”為標準,調整社會主體交往過程,保障各個主體的利益。而商法所追求的是提高社會生產效率具有一定功利性特征,在民商法法律效力發揮時,必須提高對這一問題的重視,并通過對民商法均衡問題的透徹分析,規范整個社會的發展,體現社會的公平性、公正性。
1.2民商法中均衡的來源及定義
在當代社會發展背景下,貧富差距問題越來越明顯。國家統計局調查數據顯示,2016年全國人民人均收入是23821元,增長44.3%,但全國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基尼系數是0.465,比2012年下降了0.009,貧富差距的增長幅度沒有得到改善。在這一背景下,我國社會的發展開始呈現出了經濟水平失衡問題,民事法律關系也因此產生了一定差距。此時,為了更好的體現“人人平等”這一思想,必須在民商法現代法律調整時,重點關注這一種失衡狀態,并將其視為均衡概念產生的來源,努力探索縮小經濟水平失衡的發展,用民商法法律效力來制衡社會主體地位和力量,創造一個相對穩定的社會發展環境,避免不公平社會發展問題的凸顯。
在現代社會發展背景下,民商法主要是用來調整市場經濟關系,它所體現的均衡主要是指通過對市場經濟關系的透徹分析,總結出強弱調整需求,以主體權利和義務的適時調整方式,創造相對公平的市場經濟環境,讓各個主體之間的經濟水平差距能夠得以縮小,滿足主體的公平性、公正性要求。即民商法中均衡作用的發揮需要經歷兩個步驟:
第一步:以“公平”“公正”為標準,判斷一對法律關系,明確這對法律關系的強弱需求;
第二步,一旦發現不公平現象,便結合不公平之處進行利益的再分配,確保這一對法律關系能夠維持在平衡狀態。
從以上的分析中可知曉,民商法中均衡的體現,首先就是先對“均衡”標準作出準確的判斷,然后調整不均衡問題。均衡來源和定義的探究,關乎著民商法法律效用的發揮,同時也影響著社會經濟利益的平等分配,必須提高對這一問題的重視,適時總結社會發展中的不均衡問題。例如:貧富差距越來越大,最終以平等為目的,對民商法法律法規做出調整,達到最佳的民商法法律法規實施效果,創造一個和諧的社會發展環境。
2民商法中均衡問題分析
2.1立法問題
民商法作為民法和商法的綜合體,它設立的最終目的是消除社會發展中的一些不公平對待現象,保護弱勢群體權益,維護公平性的社會經濟關系。而從民商法中立法方面的均衡問題角度來看,民法和商法這兩個部分既相互聯系又存在著一些差異。
總體來說,我國民商法主要是用來消除商品經濟關系調整中的不均衡問題,杜絕一切不公平現象。其中,民法主要用來調整財產歸屬和流轉方面的均衡問題,保障個體利益安全性;商法主要用來調整商事交易習慣和商事活動方面的均衡問題。在當代社會發展背景下,經濟交易活動越來越頻繁,此時為維護交易秩序,必須利用民商法來調整一些不均衡問題。從現階段來看,民法和商法之間也存在著一些差異性,從它們的差異性角度來看,其所體現的均衡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民法的社會經濟基礎是社會個體生活需求,而商法的社會經濟基礎是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發展。前者主要是用來消除社會個體在生活交往中的不均衡問題,后者主要是用來消除商品經濟發展中不均衡現象,它們所憑借的社會經濟基礎有所不同,體現的均衡問題也存在著一些差異;
第二,保障主體人格獨立和被尊重是民法所要追求的價值目標,提高社會生產效率是商法所追求的價值目標。前者可用來調整人身關系、人身關系相關的財產歸屬等等,后者可用來調整一些從事商事經營的商人之間的交往活動,有利于維護整個社會生產的安全性和效率;
第三,民法中的主體有著“自然”地位,不需要賦予其主體資格。商法中的主體不是自然形成的,需借助相應的法律規定賦予其一些立法層面的規范,所以商法將借助“組織兼行為法”制度,調整商事主體之間的不均衡問題,保障社會的和諧發展。
2.2法律制度問題
在民商法實施背景下,為了進一步調整市場經濟主體之間的不均衡問題,政府機構開始嘗試對相關法律制度進行規范。包括合同法、財產損失計算方法、侵權責任法、勞動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等。例如:2017年最新頒布的《合同法》,便在均衡原則指導下明確規定,各個主體之間的交易關系必須保持平等,同時合同當事人共同享有公平且公正的權利、義務。此外,2009年12月26日通過,2010年7月1日開始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充分體現了均衡原則,要求當行為人損害了他人權益時,必須以均衡原則為標準,承擔侵權責任。同時,在法律規范中以均衡原則為首要,明確界定了關于連帶責任、侵權責任承擔方式、責任主體特殊規定方面的問題,同時界定了公平、公正的財產損失計算方法,就此實現了對當事人合法權益的保護并降低了受害方經濟損失。
另外,我國勞動法法律規范中也充分體現了均衡原則,實現了對勞動關系的調整。《勞動法》規定:不同民族、不同性別、不同宗教信仰的人擁有同樣的平等就業權利、選擇職業權利、取得勞動薪酬權利、獲得勞動安全衛生保護權利、享有休息權利、享有社會保險福利權利、接受職業技能培訓權利、提請勞動爭議處理權利等等。而在勞動單位權利界定時,遵從均衡原則規定了公平且公正的完善規章制度權利、制定合理勞動定額權利、對勞動者進行職業技能考核權利、制定合法作息時間權利、制定勞動紀律標準權利等等。只要是合法的用人單位都可享受這一系列權利,這一法律制度的規范也從根本上消除了勞動關系不均衡問題,實現對勞動關系的合理化調整。除此之外,為了適應當代社會的發展進程,縮小貧富差距問題,2014年出臺了關于“網絡欺詐”、“七天無理由退貨”等方面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由此實現了網絡虛擬環境下買賣雙方權利的平衡,保證了社會各主體之間經濟地位均衡性。
2.3發展問題
從現階段來看在社會經濟關系日益復雜背景下,民商法的運用開始表現出了一些問題,具體如下:
其一,受人口、地域、政治等眾多因素的影響,我國民法典開始變得復雜,而民法的復雜化發展也讓民商法體系呈現出了留有空白法律的問題,無法對復雜性的社會經濟關系進行平衡,表現出一些不平等對待的問題;
其二,現行的法律法規存在著重復同一個民事關系的現象,這一現象的凸顯很容易造成法律條文沖突問題,不利于各種社會經濟關系的協調和平衡;
其三,現行的民商法制度已經開始與現代社會發展背道而馳,尚未意識到結合國民經濟發展要求適當調整民商法內容的重要性。比如,消費者權益法新增的網絡消費條例就是發展需求的一種體現,而我國民商法仍然存在著空白,必須努力解決這一問題;
第四,民商法中的很多條文都是以行政法規出臺的,這一行為不利于民商法均衡作用的發揮,且易受到政治枷鎖的限制,無法真正實現對各種社會經濟關系的調整,解決更多的不均衡問題,充分體現法律的公平性。
3結論
綜上可知,民商法是用來規范社會發展的主要法律,在民商法完善時必須嘗試從立法問題、法律制度問題、發展問題三個方面入手,探究民商法中均衡問題的體現,并總結出貧富差距大等不均衡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結合這些不平等現象,尋求民商法調整方法,更好的維護社會的穩定發展,并遵循“以人為本”思想,圍繞現代社會的變化,革新我國民商法的編制,更好的利用民商法來制衡社會發展中的不平等現象,達成和諧均衡社會發展目標。
參考文獻
[1]周子祺.新時代經濟發展下民商法均衡協作關系[J].經貿實踐,2017,12(02):17-18.
[2]黃清華.現代民商法文化的品質與中國夢的實現[J].社會科學論壇,2014,20(10):175-187.
[3]黃清華.論現代民商法文化的先進性與局限性[J].山東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6(04):4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