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習理論是指對有機體行為改變的心理機制的概括性解釋,是對學習實質、學習規律與條件、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等問題的回答。揭示學習理論對外語教學的啟示,對外語教學有重要意義。對認知學習理論的發展過程和主要觀點的總結與概括,旨在利用其理論和思想來指導外語教學。
關鍵詞:學習理論;外語教學;認知理論
對于什么是學習理論,目前人們尚未有一致意見。綜合對學習理論的已有界定,我們認為,它是指對有機體行為改變的心理機制的概括性解釋。不同的心理學派從不同的立場和觀點出發,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根據不同的材料,對學習的實質、學習的規律與條件、學習的過程和學習的結果等問題做出了不同的回答,從而形成了多種多樣的學習理論。外語教師的教就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學,因此,揭示學習理論對外語教學的啟示對外語教學有著重要意義。本文擬通過對認知學習理論的發展過程及其主要觀點的總結與概括,探討其在外語教學中的運用問題,希望能對外語教學及科研有所幫助。
一、認知學習理論的發展
1.引言
學習理論大體可分為行為主義理論(behaviorism)和認知理論(cognitive theory)兩大理論體系。行為主義學習理論曾在心理學領域長期占據統治地位,并對教育有過極大的影響,但也受到了各方面的批評。美國著名心理語言學家喬姆斯基(N.Chomsky)就曾針對斯金納的《言語行為》一書提出了有力的批評。喬姆斯基認為用行為主義方法分析語言必定失敗,因為它分析的只是言語表達的表面特征,而只有分析語法的深層結構才能揭示言語中的大量規律。他把語言學看成是認知心理學,認為語言是受規則支配的體系,無論學母語或外語都要教給學生規則,學語言主要是學習、掌握語法規則而不是模仿。斯金納及其追隨者曾試圖回答喬姆斯基的批評,但沒給人留下有說服力的印象,因此,雖然行為主義方法包含的許多合理部分如強化規律等,仍在語言教學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2.認知學習理論的發展
從20世紀50年代起,認知學派開始轉向對內部認知過程的研究,成為行為學派的對立派。認知心理學家認為,環境只提供潛在的刺激,至于這些刺激能否引起以及引起何種反應則要取決于學習者內部的心理結構。認知學習理論的主要代表觀點有格式塔理論、托爾曼的信號學習理論、皮亞杰的建構論和認知圖式理論、布魯納的發現學習理論、奧蘇貝爾的認知一同化學習理論和加涅的信息加工認知學習理論,其共同特點是:強調學習是通過對情境的領悟或認知而形成認知結構來實現的,主張研究學習的內部條件和內部過程。
二、認知學習理論在外語教學中的運用
1.認知理論與外語教學法學派
外語教學法有兩條發展線路,一條是受行為主義心理學影響的“聯結性教學法學派”或“經驗派”,其發展過程是直接法(Direct Method)一聽說法(Audio-Iingual Ap-proach)一視聽法(Audio-visual Approach);與此相對立的另一條發展線路是翻譯法Translation Method)一自覺對比法一認知法(Cognitive Method),可以稱之為“認知性教學法學派”或“理論派”。
理論派和經驗派的不同之處在于前者主張學習句型要先理解句子結構,在理解的基礎上操練,主張學外語是有意義的學習(meaningful learning);而后者主張通過模仿、記憶、反復操練來學習句型,主張學外語是一種機械性的學習(mechanical learning)。
2.認知理論對外語教學的啟示
(1)皮亞杰的理論對外語教學的啟示
第一,學生是積極進行意義建構的個體,他們在語言學習過程中積極地建構語言輸入的個人意義和任務的個人意義。教師要幫助和鼓勵學生進行意義建構,而不要把他們看作被動的語言接受者。
第二,思維的發展與語言和經驗密切相關,主要依賴記憶的語言學習不可能產生深刻的理解。
第三,語言任務的設置要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任何極端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在語言學習中,應利用同化和順應的概念,在接收新的語言輸入時要調整原有的語言知識,以便把新信息納入到原有的體系中。
當然,皮亞杰的理論也有其局限性,如:過分強調自然發展和個人經驗,忽視人為干預和直接教育應有的作用;過分強調個人的發展,沒有對社會環境的作用給予應有的重視。
(2)現代認知心理學中的圖式理論被廣泛應用于外語教學
首先,在外語閱讀教學中,激活原有圖式和建立新圖式非常重要。適當圖式的存在并不意味著它能在閱讀中發揮作用,關鍵在于將其激活。學生激活相關圖式存在困難主要是因為文章提供的線索不夠或學生由于文化差異或學科差異等原因而不具備相應的基本圖式。針對這些原因,教師可采用介紹閱讀技巧、背景知識、關鍵詞匯和分析文章題材等手段來激活或啟動學生的原有圖式。
其次,聽力理解過程是聽者的已有圖式與所聽材料交互作用的過程,所以,對于聽力理解的訓練,應堅持多聽(建立聲音反應圖式)、多讀(擴大語言和非語言知識),以便建立有關的各類知識圖式。在影響外語聽力理解的因素中,所聽材料的話題熟悉程度的影響非常明顯。為此,可以在聽前導入階段向學生介紹背景知識、提示線索,使其建立恰當圖式或激活已有圖式,從而提高對所聽材料的熟悉程度。
再次,根據圖式理論,詞匯的語義外延嚴重妨礙著學生對語篇的理解。因此,一方面要使學生在詞匯學習中獲取其外延意義,另一方面要通過不同題材來認識把握語篇的類型特征與相應的認知圖式及閱讀技巧的運用,以提高對語篇的理解能力。另外,在翻譯過程的理解階段,譯者要了解作者的認知、文化圖式,還要關注讀者的認知和文化圖式;在翻譯過程的轉換階段,譯者也應通過聯想、搜尋譯入語中的有關圖式進行套用模仿、遷移或重構,從而實現雙語間的成功轉換
最后,圖式理論不僅作用于對話語或文字信息的理解,還對其產出有作用。對于口語教學,一方面,可以通過聽力訓練培養學生在大腦中形成相關語音圖式的能力,為話語輸出奠定基礎;另一方面,應多進行說的練習,訓練把大腦發出的圖式信息內容轉換成語音形式的能力。在外語寫作的構思、寫作和修改三個過程中也都包含圖式的作用,都要運用相關圖式知識和各種技巧來解決問題
參考文獻
[1]Skehan, P. A Cogni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Learning.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0.
[2]Spolsky, B. Conditions for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3.
[3]R.賴丁、S. 雷納,《認知風格與學習策略》。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4]愛切生,《語言的變化:進步還是退化》。北京:語文出版社,1997。
[5]文秋芳 王立非。2003。《英語學習策略實證研究》。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作者簡介
陳丹(1984--)女,黑龍江省鶴崗市人,海南省三亞技師學院教師,主要負責職業院校的英語教學以及班主任工作,多年來一直堅持從事第一線的教學工作,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與教學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