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波
摘 要:親情法律教育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神內涵具有一致性。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高校親情法律教育,通過課堂、社會實踐、校園主題文化活動等多種方式,形成立體化、全方位的大學生親情教育體系,有利于和諧社會的構建。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親情法律教育 和諧社會
注:本論文為河北省教育廳2017年高等學校科學研究計劃課題中期研究成果。課題編號:SQ171005。
親情,是基于社會基本單位——家庭而產生的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在經濟快速發展的當今社會,一些人親情意識缺位,如法定監護人意識不強導致幼童失去生命、家庭暴力、婚外情、兒女虐待老人、遺棄老人、大學生親情意識淡薄等現象也不斷涌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親情法律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試探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親情法律教育的必要性、一致性及實現路徑。
一、何謂親情法律
親情法律,并不是一個特定的專業術語。概而言之,親情法律是指調整親情關系的一切法律法規之總和。我國現在的親情法律立法實踐主要體現在我國的憲法、刑法、民法、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婚姻家庭法、繼承法、收養法等法律法規中關于調整公民個體、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保障和維護家庭成員利益的相關條款;我國最高人民法院出臺的調整家庭成員關系、保障和維護家庭成員利益的相關法律解釋。
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親情法律教育的一致性和必要性
親情,是中國從古至今社會禮與法的重要基礎和調節對象。如西周時期將“親親、尊尊”作為立法和司法的基本原則。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主流之儒家思想,更是將仁、義、禮、智、信貫穿于其整個思想體系,且其影響深遠,毋庸置疑。時至今日,我國制定的法律法規和最高人民法院出臺的司法解釋中,仍然受中華傳統文化的影響頗大。如我國憲法和民事法律中規定的子女贍養老人的義務,刑法中的遺棄罪等等。
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植根于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繼承、發揚,集大成者。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潛移默化為人們的行為中去。[1]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總書記更是強調,高校要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2]由此可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親情法律教育的具有一致性和必要性。
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親情法律教育的路徑探析
如何在高校開展親情法律教育,筆者認為,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予以保障:
1.依托高校思政課,開展親情法律教育。在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中,包含了大量的親情教育的內容。[3]因此,將親情法律教育貫穿于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的課程體系中,并強調其重要性,指導大學生的社會和家庭生活,是該課程的應有之意。
2.依托大學生社會實踐,開展親情法律教育。高校的社會實踐服務活動分為兩個層面。一是以寒暑假為形式的大學生社會調查、“三下鄉”等內容的社會實踐服務;二是以青年志愿者為形式的大學生志愿服務社會的實踐服務。無論是何種形式的社會實踐服務,都是大學生認識社會、體驗生活的好機會。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開展親情法律教育。
3.依托大學生校園文化活動,開展親情法律教育。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題,結合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以大學生校園文化活動為載體,將學校與社會連線,開展豐富多彩的親情法律教育。親情法律教育進校園要達到應有的效果,應針對不同的受眾群,設計適合不同層次大學生需求的多渠道、立體化的傳播方式。這種立體化的傳播方式,應是由感性到理性的不斷深入的過程,將第一課堂和課外第二課堂進行結合,以大學生能夠接受的方式,如舉辦親情法律短劇大賽、親情法律教育知識競賽等豐富多彩的學生活動,寓教于樂,達到“潤物細無聲”教育之功效。
4.依托現代新媒體,開展親情法律教育。借助現代新媒體和互聯網+,以微博、微信、微課、微視頻、快閃等形式,使親情法律教育呈現出多渠道、立體化的局面。現代社會是新媒體技術深入發展的時代,智能終端設備的普及,讓現代人接受信息與知識的方式也呈現出了與以往不同的方式。如2017年8月發生在南京火車站的猥褻女童案(當事人雙方系兄妹),事件曝光快、傳播速度快、社會影響大。由此可見,親情法律教育可以依托現代媒體和互聯網+,讓親情法律教育意識的培養和親情法律知識的傳播達到應有的效果。
四、結語
綜上所述,高校親情法律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社會意義,其過程也是長期的,需要我們不斷的去探索和研究,以培養大學生親情法律意識和親情法律知識,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親情觀,共筑和諧家庭與和諧社會。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42.
[2]張爍.習近平在全國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
[3]柯東賢.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大學生親情教育探析[J].大學教育,2007,(11):105-107.
作者簡介
李 波,男,河北邯鄲人,法學碩士,河北軟件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法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及法制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