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根據各省份城鎮化發展水平與全國城鎮化平均水平的差距,將 31 個省份劃分為超高速、高速、中速偏高、中速偏低、低速、超低速6 個類型(圖2)。新型城鎮化速度超過全國平均城鎮化水平 30% 以上的地區為超高速型;新型城鎮化速度超過全國平均水平 10% ~30% 的地區為高速型;新型城鎮化水平與全國平均水平基本相當的為中速型,其中超過全國平均水平的為中速偏高型,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的為中速偏低型;低于全國平均水平10% ~30%為低速型;新型城鎮化發展超低速型為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超過 30%的省份。
關鍵詞:新型城鎮化 差異
1 東部地區新型城鎮化發展優勢明顯
2012 年新型城鎮化發展水平達到超高速的省份有6 個,全部分布在東部沿海地區,以北京為代表的這 6 個省份在生活方式城鎮化子系統、社會城鎮化子系統、空間城鎮化子系統、創新與研發子系統等方面都有明顯的優勢,尤其是北京和上海新型城鎮化發展綜合指數已經接近甚至超過 50,是我國新型城鎮化發展水平最高的 2個地區。高速型地區有 3 個,其中山東、遼寧兩省也分布在東部地區,山東、遼寧兩省經濟城鎮化子系統、空間城鎮化子系統、生活方式子系統、城鄉一體化子系統發展相對較快,明顯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東部地區的福建屬于中速偏高型省份。海南、河北屬于低速型,是東部地區新型城鎮化發展水平最低的 2 個地區,這主要由于這兩省創新與研發子系統和生活方式城鎮化子系統發展緩慢,尤其是創新與研發能力與全國平均水平存在較大差距。總的來看,東部省份除海南、河北以外其他新型城鎮化發展速度都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在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的 11 個省份中,東部地區占到了 80%以上。
2 中部地區新型城鎮化發展相對滯后
城鎮化發展中速偏低型省份有 6 個,其中 3 個在中部地區。吉林、湖北和山西三省新型城鎮化發展速度較低主要是因為這 3 個地區生活方式城鎮化子系統、創新與研發子系統、空間城鎮化子系統發展速度緩慢,尤其是前兩項與全國平均水平差距較大。低速型省份共有
12 個,是 6 個類型中省份數量最多的類型,其中有 5 個省份分布在中部地區,約占低速型省份的 40%。安徽、黑龍江、河南、湖南、江西五省主要是由于經濟城鎮化子系統、社會城鎮化子系統、生活方式城鎮化子系統、創新與研發子系統水平較低造成的。總的來看,中部省份集中分布在中速偏低型和低速型 2 種類型,新型城鎮化發展相對滯后。
3 西部地區新型城鎮化發展水平呈現梯度分布
重慶是西部地區新型城鎮化發展最迅速的地區,屬高速型。內蒙古新型城鎮化發展水平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是西部城鎮化發展速度相對較快的地區。在中速偏低型省份中,西部有寧夏、新疆、陜西 3 個省份,占此種類型的一半。西藏、四川、青海、云南和廣西五省份新型城鎮化發展水平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10% ~30%,是西部新型城鎮化發展較為緩慢的地區。超低速型只有貴州和甘肅 2 個省份,并且都分布在西部地區,這主要是由于貴州和甘肅新型城鎮化各子系統普遍發展較為緩慢,尤其是創新與研發子系統、生活方式城鎮化子系統、經濟城鎮化子系統與全國平均水平差距較大。總的來看,西部地區除重慶、內蒙古外,城鎮化發展水平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西部地區 12 個省份除超高速型以外其他 5個類型均有分布,但 40%左右的地區新型城鎮化呈現低速發展狀態,尤其是甘肅、貴州亟需探索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新途徑。
4 結論與建議
新型城鎮化綜合發展指數與經濟城鎮化、創新與研發、社會城鎮化、生活方式城鎮化關系更為密切。各地區新型城鎮化水平存在空間差異,東部地區新型城鎮化發展速度較快,中、西部地區新型城鎮化發展普遍緩慢。針對中、西部地區新型城鎮化的特點提出建議。
(1)中部地區新型城鎮化建設存在問題與發展方向。中部省份普遍需要引導、培養和樹立城鎮居民的生活方式,城鎮應為即將進入城鎮生活的人們和已經在城鎮生活的市民營造良好的城市休閑環境,從而使居住其中的人改變傳統的生活方式。中部地區還亟需提高自身的創新與研發能力,創新與研發能力是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創新與研發恰恰是中部地區的短板,未來將會進一步制約中部地區新型城鎮化的發展,各省份政府應為研發與創新能力的培養創造有利的環境與適合的土壤,從長遠看來需要加強教育投入。
(2)西部省份新型城鎮化發展水平差異較大。重慶和內蒙古是西部地區新型城鎮化發展較快的地區,重慶的生活方式城鎮化優勢十分突出,加之城鄉一體化水平和空間城鎮化水平也比較高,從而使得重慶成為高速型中新型城鎮化發展水平最高的地區,未來需要進一步提高社會城鎮化、生態環境城鎮化和創新與研發能力;內蒙古生態環境城鎮化子系統、經濟城鎮化和社會城鎮化子系統發展水平都較高,使得內蒙古新型城鎮化發展水平高于全國平均水平,需要進一步提高人口城鎮化水平,亟需加強城鄉一體化和創新與研發能力。寧夏、新疆、陜西三省份研發與創新和經濟城鎮化子系統都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另外陜西生活方式城鎮化子系統、新疆城鄉一體化子系統、寧夏的人口城鎮化和城鄉一體化子系統也有待提高。處于低速型的西藏亟需從人口城鎮化、經濟城鎮化、城鄉一體化和創新與研發 4 個方面入手提高新型城鎮化水平;社會城鎮化水平是四川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切入點;空間城鎮化、生活方式城鎮化、城鄉一體化是青海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重點;經濟城鎮化、空間城鎮化、創新與研發是云南未來新型城鎮化的重要方向;社會城鎮化、生態環境城鎮化、研發與創新水平的提升是廣西新型城鎮化建設的突破口。甘肅和貴州是 31個省份中新型城鎮化總體水平最低的地區,這兩個省份需要以經濟城鎮化為抓手,推動社會城鎮化和生活方式的城鎮化的實現,貴州尤其需要加強城鎮化的創新與研發能力。
參考文獻:
[1] 張占斌. 新型城鎮化的戰略意義和改革難題[J]. 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3(1):8 -54.
[2] 李程驊. 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的新型城鎮化戰略[J]. 求是,2012(14):35 -37.
[3] 仇保興. 科學規劃,認真踐行新型城鎮化戰略[J]. 規劃師,2010(7):8 -12.
[4] 彭紅碧,楊峰. 新型城鎮化道路的科學內涵[J]. 理論探索,2010(4):75 -78.
[5] 李程驊. 新型城鎮化戰略下的城市轉型路徑探討[J].南京社會科學,2013(2):7 -13.
[6] 吳玲,韓傳龍,周沖. 中原經濟區新型城鎮化發展路徑研究[J]. 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12(6):199 -202.
作者簡介:
胡睿龍(1992-),男,籍貫:山西臨汾人,山西財經大學研究生在讀,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研究方向:房地產估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