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內隱聯想測驗作為基于反應時范式的內隱社會認知研究方法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但因其本身具有的一定局限性,近10年來研究者們對這一方法進行不斷地修正和改進。國內研究者們也將IAT、GO/NO-GO聯想任務、單內隱聯想測驗等變式廣泛運用于內隱刻板印象領域的相關研究。
關鍵詞:內隱聯想測驗;GO/NO-GO 聯想任務;單類內隱聯想測驗
一、內隱聯想測驗的不足
內隱聯想測驗(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IAT)作為基于反應時范式的內隱社會認知研究方法,自1998年由Greenwald提出以來已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由于諸多社會認知現象涉及到評價性聯想,故內隱聯想測驗在內隱態度、內隱刻板印象等領域迅速得到運用。隨著內隱社會認知研究的縱深發展, 其不足之處也日益顯現出來。
由于IAT是一種相對測量,使用概念和屬性的互補對,考察一目標對象相對于另一目標對象而言與某一屬性的聯結程度。因此這一工具難以得出某一對象與屬性的絕對聯結水平,只能得出相對于另一目標對象來說某一目標對象與屬性的聯結程度。
此外,為目標對象尋找合適的比較對象是困難的,尤其當只有一個目標對象可以運用到研究中時。例如研究對民族間內隱信任態度的測量,或是對不同能力殘疾人的刻板印象的測量等。當研究難以配對時就難以運用IAT相對測量。同時比較對象的選擇也十分重要,可能會影響到內隱評價。
當意識到外顯測驗存在社會贊許效應等影響測驗結果的局限后,內隱聯想測驗在刻板印象研究中得到了廣泛運用。大量內隱測量發現內隱刻板現象等內隱測量結果與外顯測量結果分別反映了人們對同一事物在兩個層面上的態度。如在民族偏見的研究中,大量研究表明內隱測量與外顯測量相關性很低,甚至不相關。但相對于外顯態度,內隱態度具有更強的預測力,因為內隱聯想測驗過程中,被試難以察覺測量的真實目的,測量結果更多真實反映個體的態度(賀雯,梁寧建,2010)。
因此為了彌補內隱聯想測驗的局限性,促進內隱聯想測驗的進一步運用,研究者們在其基礎上先后發展出了GO/NO-GO聯想任務、外部情感西蒙作業等。近幾年又提出進一步的修正方案, 主要包括單類內隱聯想測驗、單靶內隱聯想測驗和單屬性內隱聯想測驗等,這些方法均被統合到內隱聯想測驗中,都是內隱聯想測驗的繼承和發展。
二、內隱聯想測驗(IAT)及相關研究
內隱聯想測驗一般都在計算機上進行,屏幕的左上側和右上側分別呈現類別標簽,刺激詞呈現在屏幕中央。下面就以一個經典的測量自尊的內隱聯想測驗為例對其過程進行說明。內隱聯想測驗一般分為五個部分,每一部分都包含一個辨別任務。第一部分要求對屬性詞盡快地進行辨別并按鍵反應,即把屬于“好”的刺激視為一類并按相同的鍵反應 (如‘I鍵),把屬于“壞”的刺激視為一類并按相同的鍵反應(如‘E鍵);第二部分要求對靶概念詞盡快地進行辨別并按鍵反應,即把屬于“我”的刺激視為一類并按相同的鍵反應(如‘I鍵),把屬于“非我”的刺激視為一類并按相同的鍵反應(如‘E鍵);接下來的第三步中,要求對前兩步中所出現的所有刺激詞混合后一個個隨機呈現,把屬于“我”和“好”的刺激都視為一類并按鍵反應(‘I鍵),把屬于“非我”和“壞”的刺激視為一類并按相同的鍵反應(‘E鍵),第四步是第二步的反轉,“我”類和“非我類”刺激的標簽呈現位置互換,同時相應的反應鍵也互換,其他不變,其目的是在自我詞和反應鍵之間建立新的聯系,作為第五部分的練習。第五步是第三步的反轉,即把屬于“非我”和“好”的刺激歸為一類并按相同的鍵反應(‘I鍵),把屬于“我”和“壞”的刺激視為一類并按相同的鍵反應(‘E鍵)。上述每一反應的反應時及對錯情況均由計算機自動記錄。把低于300ms的以300記,大于3000ms的以3000記,錯誤率超過20%的予以刪除;接下來對所有原始反應時數據進行對數轉換,再對相容組和不相容組(本例中的第三部分和第五部分)分別計算其平均反應時。最后,把不相容組的平均反應時減去相容組的平均反應時,這樣所得到的分數便為被試相對于不愉快的詞而言,把愉快詞與自我相聯的程度,即內隱自尊的強度。
在張娟、程剛(2015)等進行的大學生性別情緒刻板印象的內隱和外顯研究中,采用外顯問卷和內隱聯想測驗探索在中國大陸文化背景下大學生內隱性別情緒刻板印象與外顯性別情緒刻板印象的關系。結果發現男性、女性的外顯測驗結果與內隱聯想測驗的結果是相對獨立的。對大學生的內隱和外顯性別情緒刻板印象進行相關分析,發現二者的相關并不顯著,這一結果支持了雙重態度模型的分離理論,說明外顯測量和內隱測試存在不同的心理結構。
三、 GO/NO-GO聯想任務(GNAT)及相關研究
GNAT是由Nosek Banaji在2001年提出的基于IAT的一種研究內隱認知的聯結任務,也有人稱其為命中聯系作業。該技術吸收了信號檢測論的思想,在實驗中包括目標刺激(信號)和分心刺激(噪音)。將目標類別和屬性種類作為信號,而將目標類別和其它刺激作為噪音。考察的是目標類別和屬性維度概念之間的聯結強度,彌補了IAT 實驗設計中不能對單一對象做出評價的限制。被試對代表目標種類和屬性種類的刺激反應“good”(稱為Go), 而對呈現的其他刺激不反應(稱為No-go)。實驗中采用d指標,將正確的Go反應稱為命中率, 將不正確的No-go反應視為虛報率,將命中率和虛報率轉化為z分數后,其差值即為d分數,表明從噪音中區分信號的能力,如果d分數低于0,表明被試不能從噪音中區分出信號。
在姜新華、楊峰等(2016),8-13歲兒童關于能力與熱情的內隱性別刻板印象中,使用GNAT方法考察8-13歲兒童關于能力與熱情的內隱刻板印象。選取男生名字和女生名字各4個作為概念詞,在以往關于刻板印象的研究基礎上選取8-13歲兒童能夠理解的能力特質詞和熱情特質詞各4個作為屬性詞。對“男生名字+積極特質詞”、“男生名字+消極特質詞”、“女生名字+積極特質詞”、“女生名字+消極特質詞”4個區組作為目標信號刺激,被試需要對每個區組中的信號刺激按鍵盤上的“是”鍵進行反應,對噪音刺激不需要進行反應。結果表明,8-13歲兒童關于能力與熱情的內隱性別刻板印象與成人不一致,且男生和女生在8-13歲期間持有的關于能力與熱情的內隱性別刻板印象的發展趨勢不盡相同。
四、單類內隱聯想測驗(SC-IAT)及相關研究
SC-IAT是用來測量單一態度對象之間的聯結強度。SC-IAT由兩個階段組成,每個階段都由24個練習測驗和緊接著的72個測驗(24個測驗為一塊,共3塊)組成。實驗中靶子詞在被試做出反應之前一直呈現在屏幕上或呈現1500ms。如果被試在1500ms之內不能做出反應, 一個“請更快回答”的提醒將出現。這個1500ms的反應窗產生了一種緊迫感,有助于減少被試在任務中從事控制性加工的可能性。
Karpinski(2006)通過三個不同的態度對象研究,測得SC-IAT的內部一致性是合理的,且和在這些研究中使用IAT的內部一致性相似;他還通過對女性態度的研究測查了SC-IAT在偽造或自我陳述關注時的易感性,發現當被試試圖在SC-IAT上自我呈現一種態度時, 他們中的許多人就會產生高錯誤率。SC-IAT由于彌補的局限性,在近兩年國內的研究中出現了運用SC-IAT進行測驗的的趨勢。
徐鐘庚、席貽瑩等(2016)考察健全人對不同能力殘疾人的刻板印象,基于SCM模型研究中使用SC-IAT分別構建了4個SC-IAT (高能力勝任度SC-IAT, 高能力熱情度SC-IAT, 低能力勝任度SC-IAT, 低能力熱情度SC-IAT),探討了健全人對不同能力水平殘疾人的刻板印象。結果發現在外顯層面上,被試對高能力殘疾人表現出高勝任且高熱情的積極刻板印象,而對低能力殘疾人表現出低勝任但高熱情的混合刻板印象;在內隱層面上,被試對高能力殘疾人表現出高勝任且高熱情的積極刻板印象,但對低能力殘疾人表現出低勝任且低熱情的消極刻板印象;殘疾人能力的有效發揮可顯著改善被試對其勝任度和熱情度的外顯及內隱刻板印象。
展望
內隱社會認知測驗方法的多樣性,為研究者在對內隱的刻板印象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選擇空間。盡管每種方法各有利弊,但各種方法的結合并相互補充和驗證,則可能為科學研究提供有效的工具,使測量結果更精細和深入。目前國內關于刻板印象的研究中使用IAT及GNAT方法較多,SC-IAT也已經有少數研究者運用。除了以上三種方法外內隱聯想測驗變式還有單靶內隱聯想測驗,單屬性內隱聯想測驗兩種方法,研究者或許能在驗證性使用這些新方法的基礎上進一步發現其適應范圍, 并加以改進和完善,使該方法更好為本土化的心理學研究服務。
參考文獻
[1] Greenwald A.G., McGhee D.E., & Schwartz J L.K. Measuring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implicit cognition: the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8, 74 (6):1464-1480.
[2] Karpinksi A, Steinman R.B. The single category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as a measure of implicit social cogni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06, 91(1):16-32.
[3] Nosek B.A., Banaji M R. The Go/No -go Association Task .Social Cognition, 2001, 19(6):625-666.
[4]張娟,程剛,王智,張大均(2015). 大學生性別情緒刻板印象的內隱和外顯研究 心理發展與教育. 31(6), 668-675.
[5]姜新華,楊峰,李秀麗,王美芳 (2016). 8-13歲兒童關于能力與熱情的內隱性別刻板印象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 24(4), 613-618.
[6]徐鐘庚,席貽瑩,馬婷,張鋒(2016),健全人對不同能力殘疾人的刻板印象:基于SCM 模型的研究,心理與行為研究,14(1), 106-113.
[7]賀雯,梁寧建. (2010). 態度內隱測量方法的發展與探索. 心理科學(2), 384-386.
作者簡介
蘇曼(1992—),女,回族,河南開封市人,研究生在讀,單位: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發展與教育心理學,研究方向:元刻板印象與群際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