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潤
摘 要:阿加莎·克里斯蒂被譽為世界三大推理小說宗師之一。作為英國杰出的推理小說家,她的作品具有嚴密的邏輯性,經常運用反轉的結局讓讀者大吃一驚卻又拍案叫絕。《無人生還》作為她具有代表性的一部作品,采用的敘事結構,對人物心理的描寫以及推理模式都開創了先河,具有很高的藝術地位。
關鍵詞:阿加莎·克里斯蒂;《無人生還》;推理小說
阿加莎·克里斯蒂是英國的著名女偵探小說家,與日本的松本清張,英國的阿瑟·柯南道爾并稱為世界三大推理小說宗師,其創作數量驚人,作品亦十分暢銷,著作銷量僅次于圣經和莎士比亞的作品。英國女王曾授予克里斯蒂“偵探女王”的桂冠,可見其在推理文壇上的地位。
克里斯蒂的《無人生還》講述了八個素不相識的人被并不認識的歐文夫婦邀請去士兵島做客,由管家夫婦二人接待他們。當人物到齊后,屋內的留聲機卻響起,指控在場的十個人都犯有謀殺罪。正當人們惶恐至際,來賓之一突然死亡,桌上放置的十個小士兵也少了一個,而墻上掛著的有關士兵的童謠也暗示了其他人的命運。作品懸疑氣氛濃厚,開創了推理小說中“暴風雪山莊與童謠殺人”的模式,具有很高的藝術地位。
1 敘事結構
《無人生還》不同于其他的推理作品,并不是單線發展的歷時敘述,沒有按照時間順序依次描寫事件地發展,而是采用多視角的共時敘述,人物視角經過了多次轉換。十個人物視角的分別切換,聚焦者就隨之改變,敘述者是作品中的人物,主觀色彩更濃,而非像往常一樣采用外聚焦手法來描寫。《無人生還》主要運用了不定式內聚焦和多重式內聚焦來推動故事情節地發展,當人物的視角被切換后,此時重點描寫該人物的內心活動,來說明人物性格和他所經歷的故事,這樣每個人物的描寫都很全面,可以讓讀者更好地了解該人物的特點,也增加了每個人物的嫌疑,加重了懸念。而十個人物分別以自己的視角闡述了對被困在士兵島事件的看法,是多個人物對同一事件的聚焦,使讀者對被困事件能有更加公正地了解,也可以使讀者更身臨其境地感受到作品中緊張的氣氛,代入感更強。
2 創作手法
作品中對人物的心理描寫接近意識流的手法,人物的心理活動跳躍性很強,不受時間、空間地限制,也沒有邏輯和因果關系地制約,以被困士兵島事件為中心,通過一定事物地引發,人物的心理活動便向四面八方涌動,再收回。如此循環往復,使得作品結構變得立體。比如作品中多次穿插維拉對過去的回憶,在聽到屋內的留聲機地指控后,她躺在床上,便想起了曾經的戀人雨果,想起了帶著西里爾去海岸的事情,回憶到此戛然而止,繼續故事主線的劇情。后來羅杰斯管家遇難,她有些精神失控,冷靜下來之后,她又回憶起之前西里爾溺水后,她跳進海中故意隨波逐流,漂浮在水面上的場景,而后回憶又停止了,回到了故事主線地敘述中。如此反復多次,每次維拉遇到或看到某一相關事件時,便會回憶起一點與西里爾的事情,之后又繼續故事地發展。這樣的回憶貫穿作品前后,通讀作品才會發現維拉殺害西里爾的原因和她與戀人雨果的情感糾葛。再如阿姆斯特朗醫生,在駕車時遇到安東尼飆車,差點將他撞到路邊的圍欄上,后來二人在士兵島的小屋中相遇后,在吃晚餐時提起開車一事,阿姆斯特朗醫生便陷入了對這次事件的回憶,打斷了主線故事地進行。
3 推理模式
推理小說都會采用一定的詭計和模式來制造懸念,使讀者迷惑。“暴風雪山莊模式”和“童謠殺人模式”并不是《無人生還》首創的,但是將二者相結合卻是作品首創,將十個人物聚集在孤島上,唯一能離開士兵島的船也被破壞掉,被困在島上的人們接連死去,外界的警察無法馬上趕到,而島上也沒有高科技用品可以使用,只能完全靠邏輯進行推理。在這樣封閉且孤立無援的情況下,氣氛本來已經很緊張了,再加上人物的死亡方式又是按照墻上懸掛的童謠進行的,更加重了人物的恐慌,隨著劇情地推進發展,愈發得迷霧四起,讀者也欲罷不能,隨著人物的動作而揪緊了心思,唯恐自己落下哪些細節。在這兩種模式的加持下,似乎人物并沒有生還的余地,但在結尾處卻筆鋒一轉,瞬間撥云見日,讓讀者大吃一驚,讓人大呼“原來是這樣!”。克里斯蒂很好地運用了這兩種模式帶來的懸念去吸引讀者的注意力,這樣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結局,最能引起讀者的興趣。
4 結語
阿加莎·克里斯蒂作為英國杰出的推理小說家,其作品具有嚴密的邏輯性,經常運用反轉的結局讓讀者大吃一驚卻又拍案叫絕。《無人生還》作為她具有代表性的一部作品,開頭便設置了疑問,讓人疑惑,采用不定式和多重式內聚焦的方法來描寫,既使讀者能了解每個人物的性格特點,也加重了每個人物的嫌疑;在“暴風雪山莊和童謠殺人”模式的作用下,充分調動起讀者的好奇心,讓人欲罷不能;而作品中對人物心理接近意識流的描寫,使得人物過往的來龍去脈分散在故事的各個角落,只有充分抓住每個細節才能理解人物的行為,也是吊起讀者胃口,吸引讀者注意的一種手段。
參 考 文 獻
[英]阿加莎·克里斯蒂.無人生還[M]夏陽,譯.北京:新星出版社,2013
[2] [荷]米克·巴爾.敘述學:敘事理論導論[M]譚君強,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