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煥 閆華
摘 要:自甲骨文發(fā)現以來,一批批的甲骨學者從各個方面進行研究,為甲骨學的發(fā)展做出了應有的貢獻。本文將近百年來的甲骨整治研究分為三部分,力圖對其進行較全面的歸納、總結。
關鍵字:甲骨學、整治、意義
關于甲骨的整治都包括哪些內容,目前學術界看法不一,著名學者李學勤先生認為“甲骨在占卜之前需要經過加工修治,他將其分為‘剔、‘工、‘鑿三類。王蘊智教授在《殷商甲骨文研究》一書中則認為“不論是龜甲還是牛胛骨都要按照一定的模式進行取材、鋸削和刮磨。”筆者認為,甲骨的整治包括占卜前的所有工作,因此本文所說的整治包括鉆鑿在內。
1 1949年以前的甲骨整治研究
雖然甲骨文發(fā)現于1899年,但受歷史條件的限制,各方面研究的范圍還比較有限,尤其是缺乏必要的人力、物力、財力,學界對甲骨文整治方面的研究較少。直到1929年董作賓在《商代龜卜之推測》一文中,將攻治分為兩節(jié):攻治之具與攻治之法。運用與出土實物相結合的方法,修改了文獻中記載的許多錯誤。但這篇文章主要是對龜的整治進行描述對骨的整治則很少介紹,對于甲骨的攻治過程和攻治方法,一些也為作者的猜測。
1930年以后,甲骨學的發(fā)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從單純研究古文字本身到研究古代文化建設。甲骨的整治研究也有了新的突破。這一時期董作賓在《甲骨文例》一文中對骨的鉆鑿形態(tài)以及分布情況進行論述,彌補了《商代龜卜之推測》一文中的不足。但文中提出的“鉆用鉆,鑿用鑿,工具不同,用法亦異。”的說法,現在看來也并非如此。這一時期考古團隊,對山東城子崖遺址進行了科學發(fā)掘,為后來學者對甲骨整治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2 1949年以后的甲骨整治研究
張秉權在城子崖甲骨發(fā)掘的基礎上與20世紀五十年代發(fā)表了《殷墟卜辭之卜兆及有關問題》,將殷墟甲骨中的刮磨以及鉆鑿情況與城子崖遺址中發(fā)現的甲骨進行了對比。著名學者李學勤先生也在《關于甲骨的基礎知識》一文中提到了甲骨整治的方法,并將甲骨整治分為“剔”、“工”、“鑿”三項。這一時期最具有代表性的學術著作當屬陳夢家的《殷墟卜辭綜述》,書中將甲骨的整治分為“取材”、“鋸削”、“刮磨”、“鉆鑿”、“灼兆”五個部分,較前人的研究更近了一步。
20世紀60-70年代,伴隨著考古事業(yè)的進一步發(fā)展,甲骨文的研究工作也有了新的突破。劉淵臨的《卜骨攻治技術研進過程之探討》就對各個時期的甲骨整治過程進行了系統(tǒng)的總結。許進雄則是首位將甲骨的鉆鑿形態(tài)獨立研究的一位學者。他先后發(fā)表《鉆鑿對甲骨斷代的重要性》、《鉆鑿研究綜述》等,并在1979年出版《甲骨上鉆鑿形態(tài)研究》一書,將鉆鑿形態(tài)分為正常形、異常形的兩大類。并對鉆鑿形態(tài)的應用進行了說明。文中指出“鉆鑿形態(tài)的斷代與標準是不可能一致的,從他們的重疊和差異中,可以看出他們於某個時期的早晚階段”許書按照鉆鑿的形狀,施鉆的位置這樣的分類標準或許和作者當時的認識有關,但不管怎么樣,許氏對鉆鑿的研究引起了學界對鉆鑿的重視。這一時期的著作還有嚴一萍的《甲骨學》,在鉆鑿與占卜這一部分中,按照鉆鑿的形態(tài)和鉆鑿形狀進行歸類。通過圖文并茂的形式,介紹了各個時期的甲骨鉆鑿形態(tài)。而使甲骨鉆鑿研究真正進入系統(tǒng)研究的應該為小屯南地甲骨發(fā)現以后,1833年發(fā)表的《小屯南地甲骨鉆鑿形態(tài)》一文,對小屯南地的鉆鑿形態(tài)進行了全面、系統(tǒng)的介紹。
80年代以來,隨著甲骨研究的進一步深入,涉及甲骨整治的代表性著作有劉淵臨的《卜用甲骨上攻治技術的痕跡之研究》、王宇信的《甲骨學通論》、仁言的《殷墟甲骨文基礎七講》、王宇信、楊升南等的《甲骨學一百年》、發(fā)表的論文有耿德興、鄒福慶的《淺談“甲骨”鉆鑿磨灼的主要用意和用途》、戴彥臻的《論殷周甲骨文中的鉆鑿現象》、曹兆蘭的《殷墟甲骨占卜的某些步驟試探》、葉祥奎的《河南安陽殷墟花園莊東地出土的龜甲研究》、以及兩篇碩士論文,王華的《濟南大辛莊遺址甲骨攻治技研究》和謝麟的《卜法新考》。現擇要介紹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甲骨學通論》和《甲骨學一百年》這兩本著作中涉及甲骨整治方面的內容。《甲骨學通論》力在系統(tǒng)科學的介紹甲骨學的基本規(guī)律、基本方法與甲骨學發(fā)現近90年來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其中第五章第2節(jié)介紹了甲骨整治方面的知識。書中將甲骨的整治過程分為:“取材”、“削據與刮磨”、“鉆鑿制作”三部分。《甲骨學一百年》是繼《甲骨學通論》后的又一本大著作。在第6章第4節(jié)介紹了甲骨整治的內容。在簡要介紹了甲骨的來源之后,對龜,骨、鉆鑿的制作工具和制作順序進行了簡要的介紹。此章節(jié)的最大亮點就是把甲骨整治方面的的前一百年的主要成果作了一個總結。
2010年以來涉及甲骨整治的著作還有王蘊智的《殷商甲骨文研究》、樸載福的《先秦卜法研究》以及沈之渝的《甲骨學基礎講義》。在論文方面,周忠兵與2013年在考古學報上發(fā)表的《甲骨鉆鑿形態(tài)研究》對“師組大字類”、“師組小字類”、“甲種子卜辭”等19類的鉆鑿形態(tài)進行了鉆鑿形態(tài)進行了歸類,并對鉆鑿形態(tài)發(fā)展規(guī)律進行了總結。2017年趙鵬的《YH127坑賓組龜腹甲鉆鑿布局探析》將YH127坑龜腹甲的鉆鑿分為稀疏性、密集型兩大類,并詳細的介紹了鉆鑿分析的意義。從發(fā)表的這兩篇論文來看,目前學術界已不單單研究甲骨整治的過程,而把甲骨鉆鑿的研究放在了一個重要的地位,充分考慮甲骨鉆鑿的布局對研究甲骨的重要意義。
3 甲骨整治研究的意義
前人對甲骨整治的研究為我們進一步了解甲骨整治的過程,了解甲骨整治的意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是這些研究由于時代的原因,還存在著不足之處。對甲骨整治的探索則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首先:研究甲骨的整治可以對殷商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以及占卜制度有一個較為全面的了解。殷商王時期距離現在已有幾千年的歷史,文獻的記載也相當少,要想對這一時期有一個較為全面的了解,作為殷周文化載體的甲骨文可以說為我們提供了一手資料。其次:研究甲骨的整治對甲骨文的分期斷代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早在1972年許進雄就在《鉆鑿對卜辭斷代的重要性》一文中提出了可以根據不同時期鉆鑿形態(tài)的差異,作為甲骨文斷代的重要依據。事實上這也是現在學界在甲骨整治研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目前甲骨的分期斷代研究現在主要采用的是以字斷代的方法,但對于初學者來說根據字形去判斷其為某一時期的產物,難度較大。如果在此基礎上把甲骨的鉆鑿分布狀態(tài)作為分期斷代的一部分,則會大大提高工作的效率和準確性。
最后,甲骨的整治研究有利于更好的促進甲骨學科的發(fā)展。經歷了百年發(fā)展的甲骨學,已經成為一個獨立的、涉及各個學科的交叉學科。在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講話的精神下,全國甲骨學的發(fā)展進入了一個黃金階段,而甲骨的整治作為甲骨學的一部分,也會進一步推動甲骨學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李學勤:關于甲骨的基礎知識[J]歷史教學,1959(7)20-21.
[2]王蘊智:殷商甲骨文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46.
[3]許進雄:甲骨上鉆鑿形態(tài)的研究[M].臺灣:藝文印書館,1979:96.
作者簡介
張煥(1993-),女,漢族,河南駐馬店人,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字學。
閆華(1993-),女,漢族,河南三門峽人,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字學